艺博微展厅 | "西方绘画500年"精选作品赏析(二)
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清华艺博与东京富士美术馆联合举办了年度特展“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展览共精选了60幅西方艺术经典作品,从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一直到后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潮流,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形态,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历程,由此勾勒出一幅16至20世纪西方艺术500年的历史画卷。
今天继续为大家介绍10幅展览精选作品,欢迎观众朋友们在文末留言,告诉我们您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些?自上周推出了"西方绘画500年"精选作品赏析(一)后,有热心观众留言说希望能在推送中看到罗伯特•印第安纳的作品《爱》(LOVE),今天小编就把这幅充满美好祝福的画作送给大家,愿大爱无边,让世界充满爱。
精选作品赏析
《宽厚的约翰•弗雷德里克萨克森选侯的肖像》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33
从木板上转移的布面蛋彩油彩画
37.8厘米 × 39.5厘米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是比肩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的多瑙河画派巨匠,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1505年被萨克森选侯弗雷德里克三世任命为威滕堡的宫廷画师,绘制肖像画、祭坛画。老克拉纳赫前后为三代萨克森选侯服务,是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兰希通的好友,他的油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其版画、书籍插图、装饰设计更随着宗教宣传物一起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约翰•弗雷德里克三世(1532-1547年在位)年轻时朝气蓬勃的肖像,他也是老克拉纳赫最后效忠的君主。作者高超的写实技术、深刻的心理刻画和敏锐的观察,在这幅肖像画中描绘出雄姿勃勃的风采、豪放的性格。这张面朝右侧的半身像被认为是原双联画左侧的一部分。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原名卢卡斯•马勒,画作上的签名卢卡斯•克拉纳赫意为来自克拉纳赫的卢卡斯。他是一位具有商业意识的艺术家,开设了收纳学徒的工作坊,并购置了书店、纸铺、印刷所等相关产业,承接大量绘画订单,极大地提高了名望并使影响力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形成了成功的家族商业模式。去世后,他的儿子小卢卡斯•克拉纳赫继承了工坊。
《吸烟男子》 乔治•德•拉•图尔 1646
布面油画 70.8厘米 × 61.5厘米
拉•图尔的作品长期埋没在西班牙画派、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之中,一直被人遗忘。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从 20世纪 30年代开始,直到近年来,这位 17世纪法国伟大画家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获得了世人的关注(2005年3月,拉•图尔画展首次在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举办)。
此作品于1973年 5月在法国南部被发现,在同年皮埃尔•罗森伯格和埃皮奈共同出版的《乔治•德•拉•图尔》中,它作为53号作品首次向世人亮相。罗森伯格和克里斯托弗•赖特清洗了画像后,两人一致认为,这是拉•图尔大约40件作品(日本国内有2件,另外1件是国立西洋美术馆收藏的《圣托马斯》)中最好的作品,以雅克•蒂利耶为代表的其他研究者的意见也是如此。但除了赖特以外,其他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有可能是他儿子艾铁内•德•拉•图尔与他共同绘制的。
即便如此,支配整个画面的平衡之美、立体感十足的描写能力、作品的细微精致,无论从哪一方面,人们都会对拉•图尔的绘画作品赞不绝口。严谨的写实主义、卡拉瓦乔画风中充满戏剧性的明暗法,让抽烟这一原本风俗画的主题充满了宗教画一般的强大精神力量。
《雪中狩猎》 小彼得•勃鲁盖尔 17世纪
木板油画 25.5厘米 × 32.5厘米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模仿16世纪佛兰德斯地区著名画家——其父亲——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名作(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绘制的。艺术家应收藏家们的要求对父亲的作品进行了复制与创新,使父亲作品中单一的绘画模式得以拓展。另外,与原作品不同,这幅作品因包含了诸多小鬼和诡异的人物形象,小彼得•勃鲁盖尔也被称为“地狱之勃鲁盖尔”。
将这幅作品与其父亲的原画比较,就会发现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也许因为其父亲的作品是117厘米 × 162厘米的大尺寸画作,而这幅画的尺寸较小,所以需要对画作中的内容进行一些删改。这幅作品的模仿对象属于父亲一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冬),带有明确的季节特征,而这幅画中却对其进行了一些省略,仅仅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描绘。
在父亲的原画中,近景有3名猎人和14条狗,在挂着招牌的小酒馆前有5个人在烤猪肉(这是12月的典型场景,将猪宰杀后直接烤制,并不是篝火堆),四丛灌木笔直地延伸向猎人所在的方向;中景是嬉戏的孩子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考尔文(一种高尔夫运动),有的在玩冰壶,有的在转陀螺,有的坐在三脚椅子上滑雪橇;远景是群山,山体南面的雪已经融化,露出了嶙峋的山岩。而在这幅画中,有5名猎人,11条狗,在没有招牌的小酒馆前有3个人,两丛弯曲的灌木各分布在猎人的左右,还有一些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而远处的群山则仅仅用白色和淡蓝色画出了大致的形状。
从色彩角度来看,父亲的原作中使用的是如同东方水墨画般较为单一的颜色,而在这幅画中,猎人衣服的红色和远景的蓝色都十分突出,整体的色彩感得到了增强。
关于这幅画是否绘制了某处的特定风景,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从日内瓦湖东侧眺望的场景,另一种则认为这是茵斯布鲁克近郊村庄的场景。但从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合成的世界风景)来考虑或许更为贴近实际。不论如何,这幅作品从全景角度描绘出了当时的冬季典型风俗,表现出对四季分明的生活的喜爱、对玩耍嬉戏的孩子们的爱意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勃鲁盖尔丰富的情感世界。
《男子肖像》 弗朗斯•哈尔斯 1633
布面油画 102.9厘米 × 88.9厘米
哈尔斯因粗犷而有速度感的笔触和大胆、个性的画风而为人熟知,他最擅长的是绘制能够一瞬间抓住多名人物特征的集体肖像画。在17世纪20至30年代,他绘制了大量的风俗画,其中多数是单人画,就像其代表作《快乐的酒徒》(约1628-1630年,现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中能看出的一样,他的作品中增添了许多以往肖像画所没有的新元素,例如画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仿佛在向观者搭话,姿势也十分放松、自由。而到了17世纪3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又增添了深度,不再使用鲜艳的颜色,变得更为朴实。
本作品是哈尔斯巅峰时期的创作,精准地绘制出传教士威严的外表,使用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直接画法”,画中能够看出他自由奔放的笔触。与同时期活跃的画家伦勃朗厚重而高雅的肖像画相比,哈尔斯的作品非常真实且接地气,人们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成功地绘制出了画中人的心理与情感。背景右上方记载的是画中人的年龄和绘制年份,从中可以看出,画中的这位老人已经73岁了。这幅作品以黑色为基调,这种风格诞生于17世纪的荷兰,其自由而灵动的笔触似乎预见了200年后法国印象派之父马奈的艺术风格。
《拿破仑加冕礼》中拿破仑的肖像
雅克-路易•大卫工作室 约1808
布面油画 69.8厘米 × 50.5厘米
此作品将大卫的名作《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中所描绘的、拿破仑皇帝正要将皇冠授予约瑟芬皇后的画面单独抽离出来进行描绘,应是大卫工作室创作的作品。画中皇帝头戴古风的金色月桂冠、身披用貂毛和金色刺绣装饰的红白相间的绚丽服饰,在灰暗的背景和绿色绒毯的衬托下更显夺目。作品从正侧面的角度捕捉人物,采用精心计算过的画法使得画面的动势直指左侧,在戏剧性的舞台上将此画的最亮处打造得充满威严感。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是大卫受拿破仑委托所作,藏于卢浮宫,描绘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盛况,构图宏大、人物繁多、服饰华丽、色彩辉煌、气势磅礴,一直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创作基于现实,画中许多人物都曾前往大卫的工作室,接受现场写生,同时又在现实基础上有所美化。
此作品所描绘的皇帝正是这幅巨型油画的中心形象。大卫热衷于革命,崇拜拿破仑,用自己的绘画技巧为其做了不少宣传。1797年拿破仑掌权后,他进入宫廷进行创作。在艺术上,大卫崇尚古典主义的成就,追求永恒的纯艺术法则,他的作品中严谨的结构、典型化的人物和画面的真实性体现出这一点。同时,作为一个入世者、革命者,他常以古罗马历史题材来指代同时代的事件,创作了大量具有“新闻性”的作品流传于世。
《朱庇特和忒提斯》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约1807-1825
布面油画 82厘米 × 65厘米
这幅作品与藏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的格拉内特美术馆中家喻户晓的名作(327厘米 × 260厘米)标题相同、构图相同。格拉内特美术馆的藏品是在意大利日夜钻研的年轻人安格尔从罗马的法兰西学会送往巴黎的最后一幅大作,作品中洋溢着他朝气蓬勃的想象力。此画将对“男性特征”的敬畏——崇高的男神、有威严的动作、壮硕的身体和对“女性特征”的崇拜——丰满的女性、性感的动作、裸女柔软雪白的肌肤这两个两极相对的因素结合在同一个主题中。安格尔对这幅作品予以了高度评价,据说自1811年署名后直到1834年被国家收购为止,该作品一直保存在安格尔的画室中。
此次展出的作品和藏于格拉内特美术馆的名作相比小很多,安格尔相关文献中也未曾提及过这幅作品,因此有人将其视为名作的“缩小版”“练习作品”、名作创作完后的“记录”,或者安格尔的弟子或工作室成员的摹本。无论如何,1806年12月25日在安格尔寄给其义父福雷斯蒂尔的信当中,他写道:“我觉得让忒提斯去接近朱庇特,然后抱住朱庇特的膝盖和下巴这样的构图非常好,值得我去画。……我已经在脑海里构想、描绘好了。”如安格尔所言,他似乎在1806年就开始具体准备创作此画了。
朱庇特是罗马神话的主神(希腊神话的主神为宙斯),是众神和人类的最高统治者。他掌管天空、蓄有胡须、时常带着圣鸟——鹫。朱庇特慈悲为怀且情欲旺盛,忒提斯是海中仙女,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之母。根据《伊利亚特》所载,特洛伊战争期间,阿喀琉斯与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发生争执,为了让母亲帮自己祈愿而让她去寻求朱庇特的帮助,忒提斯恳求朱庇特让她在地上战斗的儿子取得胜利。作品中,朱庇特手持王杖、威风凛凛地坐在烟云缭绕的奥林匹斯山上的王座上。忒提斯则跪在朱庇特面前,她伸出的左手仿佛在请求,同时用手指爱抚着神的胡须。再定睛一看,她的右手、右脚的脚尖以及乳房似乎都在抚摸朱庇特的身体。画面右侧是朱庇特的鹫,而左侧隐约露出了其妻子朱诺(希腊神话中为赫拉)的脸,鹫和朱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忒提斯。
这幅“男性特征”非常强烈的正面坐像让人想起1806年安格尔创作的《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藏于巴黎军事博物馆)。事实上,可以将朱庇特比作拿破仑,将忒提斯比作玛丽•路易丝,将朱诺比作约瑟芬。总之,我们可以从此画中看到安格尔的两大重要的艺术主题“古典艺术伟大的再创造”和“纯洁的性感裸妇”的萌芽。
《堂吉诃德在他的图书馆》 欧仁•德拉克洛瓦 1824
布面油画 40厘米 × 32厘米
作为浪漫主义巨匠,无论是拜伦、雨果等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还是但丁、莎士比亚等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德拉克洛瓦都尤为青睐。他洋溢的热情正是源于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苦闷、理性以及癫狂相互交织的世界。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所著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一个场景。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拉曼恰地区一个乡村的绅士。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最终神志不清,自封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将邻村一位普通姑娘想象成梦中情人,并为了建立功勋,行侠仗义,踏上了冒险之路。
此处,坐在书卷翻开的桌子前,深陷入幻想之中的人物就是堂吉诃德。他的身后站着为他忧心忡忡而烧毁书籍的神父、理发师尼古拉斯以及女仆们。其实在《堂吉诃德》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场景。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堂吉诃德踏上旅途,最后受伤被抬回家中——这是在概括了第一章至第六章开头内容的基础上绘就的画作。
地上散布着许多书籍以及骑士的武器。堂吉诃德背对着身后的众人坐着,眼神涣散、视线游离,对他人也未有丝毫担忧之色。此外,他左手不自然的动作仿佛要将理性从他的身上剥离。画家在几近四方的小小画面之上,将堂吉诃德精神失常后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出浴的女子》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1896
布面油画 118厘米 × 89.5厘米
《出浴的女子》又称《坐着的裸女》,这幅作品是雷诺阿在其艺术生涯后期潜心创作的裸女像的杰出成果之一。1896年5月,雷诺阿在巴黎的杜兰-鲁埃画廊举办个展,之后7月份移居到蒙马特高地的拉罗什富科路,该作品便于这一年创作。3年后的1899年1月,该作品辗转到了杜兰-鲁埃的手中,之后又过了3年,于1902年6月在巴黎的杜兰-鲁埃画廊举办的“雷诺阿展”中展出(该展展出了雷诺阿40幅近作,该作品是第23号展品)。之后,该作品经由瑞士温特图尔的世界著名收藏家奥斯卡•赖因哈特之手,收藏于东京富士美术馆。
雷诺阿在画完这幅作品后没多久,于1898年的岁末,因风湿恶化导致右腕无法活动,之后健康状况不佳,左眼部分神经萎缩,风湿病也常常剧烈发作。即便身体饱受疾病折磨,他的绘画技术却越来越熟稔,雷诺阿的裸女像作为不朽的人体表现不断发展,让人无法效仿。
基于这幅沐浴后擦拭脚踝姿势的裸女像,1902年到1906年期间演变出了在室外盘腿而坐、右手拿着白布擦拭左脚、左手梳拢头发等变化的4幅作品(收藏于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底特律美术研究所等)。这些作品和该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作品的主人公坐在室内的靠垫上,没有盘腿,而是擦拭右脚,构图从侧方捕捉。这种表现出雕塑感的人体,让人联想到他晚年的雕刻作品,对丰满的体形有精彩的把握。另外,在色彩方面,健康的肤色像是颂扬生命赞歌般流光闪耀,白布与黄色、橘色、绿色、茶色这一系列具有雷诺阿绘画特性的色彩体系——排除了黑色,只限定用最高强度纯色的配色——被称为“彩虹调色板”,色彩浑然一体,令人大饱眼福。就材质的感觉而言,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给人一种光滑的陶瓷器表面的质感(出生于利摩日的雷诺阿在十几岁时就曾作为陶瓷器的彩绘工匠工作)。
雷诺阿喜欢描绘裸女,对他而言自然的恩惠中最高的形象便是女性的身体,他热爱并祝福这样的健康美,将其作为永远的影像固着下来,构成了绘画。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能把雷诺阿定义在印象主义这一框架内,而有必要将其纳入那些伟大的前辈大师们的作品系谱之中,如提香、鲁本斯,或者那些用布歇式技法创作的画家。
《坎贝尔的汤罐头》 安迪•沃霍尔 1965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92厘米 × 61厘米
© 2018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ARS, N.Y. & JASPAR, Tokyo E3121
在波普艺术的领域,当今最有名的美国作家兼画家沃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是从事广告工作的商业设计师。他从60年代初开始作为一名波普艺术家而广受关注。他从人气电影明星的写真、漫画、消费广告等大众商业美术影像中获得主题,保持附庸风雅本色的同时,将其变为艺术作品。为此,沃霍尔所使用的是名为“重复”的手段。重复的主题包括坎贝尔汤罐头、可口可乐瓶等商品,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等名人,以及事故瞬间的影像等,均取材自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等包围着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媒体中。机械性地重复会剥夺现实感,由此产生了完全不同层面的意义,带来全然不同的效果,沃霍尔对此十分感兴趣。
作为美国波普艺术的忠实拥护者,沃霍尔创作了极为引人注目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他通过改变观众对作品的反应,同时保持原有形象,从而完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创作“新”艺术品的壮举,这些艺术品以流行明星的照片、用于制造产品的设计以及其他作品为他的创作源泉。
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手法,即是不断重复影像。这幅作品是该手法的典型代表作。当某一图像在观众眼前重复呈现时,视觉和广告信息的原始含义被稀释,允许观众以新的方式看到它。“今天的汤准备好了吗?一天一次,每天喝汤。当然是坎贝尔的汤罐头”,这一宣传内容经由沃霍尔之手,在重复的过程中失去了企业商品宣传的意义,而转为艺术作品。为了实现这一效果,沃霍尔灵活利用了版画技术的丝网印刷手法,以及版画和丙烯颜料的表现手法,将复制技术和手工制作相融合,通过富有独创性的巧夺天工将“复制”和“原创”结合在一起,造就出“沃霍尔的汤罐头”。
布面丙烯 120厘米 × 120厘米
© 2018 Morgan Art Foundation, Ltd. /ARS, N.Y. /JASPAR, Tokyo E3121
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艾尔弗雷德•巴尔委托印第安纳设计圣诞卡片,印第安纳用加粗的字体绘制出位于一整个方形中的四个大写字母,上下叠放,还将字母“O”稍作扭转,红绿蓝三个颜色大胆地拼配在一起。因为这幅《爱》,印第安纳忽然之间广为人知,奠定了自己作为波普艺术画家的地位。后来,印第安纳持续创作了许多《爱》,例如美国邮政总局1973年发行的8分邮票,以及世界各地可见的红色雕塑。无奈的是,这些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有些是出自印第安纳之手,有些甚至没有得到授权。这个符号流行到全世界,出现在各种媒介上,以爱之名,承载了复杂的意义,被称作世界上最流行的文化符号毫不为过。
印第安纳原名克拉克,为纪念自己出生地而改名印第安纳,可见他对自己文化根基的认同。他的版画制作技巧来自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培养。受到美国战后消费主义的影响,他的创作基于大众传媒、商业广告和流行文化的发展,创造出的“EAT”“DIE”等视觉图案像文字霓虹灯一样简单明快。碰撞的色彩被还原成轮廓清晰的形状,整个画面变成了象征性的标语或标志。这种对字母的符号化处理,体现出印第安纳所根植的美国文化。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有意识地与欧洲艺术风格流派保持距离,而坚持美国艺术的自我和独特性,为现代社会和新兴文化而创作。
展览现场
-- 特展 --
西方绘画500年
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18年10月23日—2018年12月23日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周六夜场(12月1、8、15、22日) 18:00售票入场,20:00停止售票,21:00闭馆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门票价格
校外观众 60元/人
校内观众 30元/人
展览总策划
冯 远
策展人
杨冬江 五木田聪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东京富士美术馆
支持单位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株式会社黄山美术社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校门。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文字撰写/杨冬江 张 明 五木田聪
图文编辑/垚 梦
图片摄影/肖 非
视觉统筹/王 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