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 |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前 言
策展人 杜鹏飞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在清华110余年(始于1909年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肄业馆)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延揽各领域的优秀学者,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也为社会不断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往矣,我辈已无缘一睹其风采,亲炙其教诲,但是“手泽存焉”,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我们仍可感受前贤风采之万一。
“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在这纤薄的纸张里,在这或工整或飘逸的墨迹中,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位又一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是在“正襟危坐”的传记和正史中难得见到的另一种细微的丰满和真实。“前贤遗墨,片羽吉珍”,感谢学校档案馆、校史馆以及亲属、藏家们所提供的这批清华学人手札,让我们有机会亲炙大师手泽,走近大师内心,“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是清华艺博开馆首展之一,曾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不久,展览得以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展览馆,并举办“清华学人与中国现代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成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围绕此展所开发的一系列文创衍生品,也受到观众热捧并多次获奖。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反复呼吁下,我们重开此展,并对展览内容略作调整,对展陈方式努力提升,旨在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敬献一瓣心香、表达无尽景仰与缅怀!
2023年7月
策展人说
祭酒者,古时主持国家祭祀大礼之有德长者。汉代有博士祭酒之设,西晋改称国子祭酒,隋唐后皆沿用国子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政官员,相当于后世大校之校长。清园祭酒,此处代指清华大学的校长们。无论何种事业,人,无疑是诸多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更是教育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其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功与发展,无疑皆凝聚着校长们的心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阶段:一是由游美肄业馆到清华学堂创始,清华学堂首任监督周自齐、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堪称代表;二是大学部与研究院肇始阶段,周诒春与曹云祥贡献最多;三是国立清华大学之初,罗家伦功不可没;四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传奇,梅贻琦居功至伟;五是新中国之后的重大转型,叶企孙、蒋南翔最为卓著;六是改革开放后新的综合性大学布局与重建,高景德、张孝文、王大中,继往开来;七是稳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百年开局,顾秉林、陈吉宁、邱勇,再接再厉。限于展览体例,此单元止于蒋南翔校长,其致邓小平同志函,开启了改革开放中国教育新局面。
维能耐劳忍苦,斯能建功立业,贪安好逸者无济于社会也。
——周诒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纵然霜染青青鬓,动量不容天地间。
——罗家伦 赠江杓七言行书条幅
左右滑动查看
——蒋南翔致邓小平信 1980年
刘仙洲·致王云五信 1934年 长27.5cm 宽20cm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学生,应做到: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刘仙洲
在近代国学研究实践中,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等四大导师为代表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果,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他们之所以能够领衔近百年来的国学研究,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院所秉持的路线始终是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联结在一起,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铸就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由王国维所实践、陈寅恪所提出的“把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外来的观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参证”“异国的古书和吾国的古籍相互补正”三种方法,开辟了“清华学派”乃至整个近代国学研究的学术方法。而多种语言的修养、多个现代社会学科的训练、中西融通的学术视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自信、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人格,都成为促成这种国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的重要因素。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 1926年 长27cm 宽15cm
“能否不见命令”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
1926年
“有喜事”
——王国维致王潜明信
1923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陈寅恪
“这几天稍为有点工夫”
——赵元任致李济信
1970年
吴宓·致徐震堮信 1944年 长24cm 宽15cm
“从来实学高文,皆成于荒山老屋。”
——吴宓致徐震堮信 1944年
王力·致吴宗济信 1982年 长27cm 宽19cm
“语言是有思想的,只有把它放在表达思想上,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王力
清华大学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她在创建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聘请了众多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知名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些兢兢业业躬耕于杏坛的清华教育者,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从起步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当之无愧地承担了领跑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并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攻读学位,并努力引进学成归国的毕业生;二是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系统、科学及与世界接轨的课程框架;三是积极翻译国外教材并进一步编纂适合本国教育现状的中文教材。
这些带有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最终促成了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和全球化。
“处处留心皆学问”
——杨廷宝
学问要往远处大处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
——张奚若
“每天为时有限”
——金岳霖致中华书局信 1959年
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茅以升
应挺出负担,责无旁贷。
——梁思成致梅贻琦校长建议成立建筑系
1945年
“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不器” “游于艺”等句,是先秦以来儒门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与要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儒家弟子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清华学人正是在某种意义上秉承了这种从古至今的求学和修身原则。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不仅仅在于他们在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做出的专业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在于他们的学识渊雅、视野宽广、修养全面,不以一己之专而摒弃其他。在从传统语境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古趣盎然的学术行文与著作,酬唱应答时信手拈来的古文诗词,问询联络中信笔写就的书法条幅,均把这些知识精英的日常素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下滑动查看
面对生活,我们要懂得随遇而安。
——陈岱孙
“作人要有个性,作书也要有个性。”
——罗常培为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作序 1934年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
——梁实秋
“三冬何用足,七字已伤肝。”
——萧涤非呈朱自清师入滇以来自作诗 1940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没有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摔一跤。
——季羡林
清华早期为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公费留美。1925年创设大学部后,在培养人才上才逐渐摆脱以留洋为目的,但无论是北京政府时期,还是南京政府时期;无论是相对和平时期,还是外患内忧时期,清华均坚持派遣和资助留学生。在“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理念引导下,这些留学生中,约有80%选择学习工程技术和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其余20%则多在法律、政治、财经、教育等领域深造。
这一代远涉重洋的理工学者,在国难当头之日,肩负富国强兵的重任,接受现代教育体制的训练,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国执教,迅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中日甲午战争惨败,暴露出传统士大夫之知识结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严重局限性,终于逐渐得到改观,新型的技术性人才开始在社会各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并走向世界舞台中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竺可桢·致童第周信 1973年 长26.5cm 宽19cm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 竺可桢
上下滑动查看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 1937年
“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把你“长了磅”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 1937年
华罗庚·致卢嘉锡信 1983年 长26cm 宽18.5cm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谭其骧·致沈静芷信 长27.8cm 宽19cm
“到时再说”
——谭其骧致沈静芷信
钱学森·致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信 1935年 长27cm 宽19cm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钱学森
钱伟长·庆祝中科院院士荣誉基金会一周年题词 1996年 长26.5cm 宽19cm
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钱伟长
张宗植·致王作民信 2000年 长24.8cm 宽17.6cm
“留下一痕记忆给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作参考是有意义的。”
——张宗植致王作民信 2000年
清华学人中,颇有一些能书善书而享有盛誉者。如梁启超对“二王”和北碑均用力极深,形成了碑帖融铸的书法风貌;商承祚的集甲骨文是将新出考古材料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的积极实践;陆维钊晚年书法卓绝,自成一体,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唐兰的钟鼎、篆书、行书、楷书之作无一不精,最为精到者当属行楷;俞平伯的小楷风神潇洒、毓秀夺人,最为书家称道。……
他们均可称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家。而另外一些学者,哪怕是理工科学子、教授, 虽未专务于书,亦大都写得一手漂亮好字。不仅如此,清华学人在对书法艺术性的理解和在理论上的阐述,也是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
道义极知当负荷,湖山仍得饱登临。
——梁启超 赠周大烈七言楷书联
1914年
“遣百优”
——王国维赠朱自清蓼园二绝句条幅 1926年
“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
——杨振声呈梅贻琦《叠茶字韵》诗稿 1942年
上下滑动查看
水色漾山光,日从闲处长。
——姚华
上下滑动查看
痴人说梦,将有另一痴人倾耳听之,两毋相笑。
——俞平伯
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将知识分子分为两种,即普遍知识分子和专业知识分子。优秀的知识分子总是这二者的合一,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服务、自身人格完成与制度建设、人格与文格皆是统一的。
清华学人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作为君子的身份感也无时不刻地体现于其在日常琐事中所呈现出的学人情怀中。作为父亲、丈夫、长辈、亲人、友朋,他们的殷殷叮嘱、深切问候、慷慨解囊、推心置腹 ……读之令人动容,也可见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常态。
胡适·致陶维正信 1929年 长26cm 宽9.3cm
“你是很好的孩子,不怕没有进步,但不可太用功。”
——胡适致陶维正信 1929年
冯友兰·致李伯嘉信 1949年 长24.5cm 宽18cm
“堪以告慰”
——冯友兰致李伯嘉信 1949年
钱穆·致汤定宇信 20世纪40年代 长28cm 宽20cm
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钱穆
朱自清·致朱之彦信 1946年 长24cm 宽11.5cm
“聊表微意”
——朱自清致朱之彦信 1946年
左右滑动查看
闻一多·《潘琰传》剧本题名 1946年 长23cm 宽17cm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闻一多
潘光旦·贺张秀岭、炳旭婚礼手迹 1952年 长34cm 宽21cm
“开始在这番努力”
——潘光旦贺张秀岭、陈炳旭婚礼 1952年
上下滑动查看
浦江清·致施蛰存信 1941年 长26.5cm 宽15.5cm
莫负今宵,且放酒杯宽。
——浦江清
曹禺·致刘厚生信 1983年 长28.5cm 宽22cm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曹禺
钱锺书·致董衡巽信 长25.5cm 宽17.5cm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
——钱钟书
杨绛·致章品镇信 2003年 长33cm 宽22.8cm
“起居安吉”
——杨绛致章品镇信 2003年
展厅掠影
展厅单元分布图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3日–2024年5月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
策 展 人
杜鹏飞 范宝龙
项目统筹
王晨雅 朱俊鹏 倪 葭
策展助理
高文静 刘木维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杨 晖
展陈设计
刘徽建
展览执行
刘徽建 高文静 龙 云 高 宁
兰 钰 李运峰 代 红 贾 磊
吴 霜 翟亚辉 刘润博 王 茵
英文翻译
刘木维
宣传推广
李 哲 张 晓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周香铭
公共教育
张 明 周 莹 王玟惠 张瑞琪
行政事务
谢安洁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
清华大学校史馆
特别鸣谢
北京朴庐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夏元庆 陶中源 胡康健
周文业 韩 斗 王金声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50元普通门票或80元特展门票(含普展)
优惠政策详见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gfw/wsgp/
因会员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我馆暂停会员业务的办理(现有会员可在有效期内继续正常使用会员卡),恢复办理时间将另行通知。
网上订票
或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参观指南-参观订票】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参观通道”入馆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内容统筹/高文静 刘木维
图文编辑/周辛欣
审校/高文静 刘木维
审核/杜鹏飞 李哲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微信二维码
艺博微博二维码
艺博网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