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检阅 | 第二届大美敦煌文化之旅

2017-09-11 文彪 国豪检阅

检阅品牌创始人、首席记者李文彪执笔

本文是检阅自媒体2017年第246篇原创文章


检丝路风情、阅莫高神韵,检阅品牌主办的第二届大美敦煌文化之旅将于2017年10月26-29日举行。该活动始于2016年金秋时节,由检阅品牌创始人、总编辑、首席记者李文彪发起,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举办的探索发现专题文化活动。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伟大战略构想,是联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合,成就了多元文明荟萃的文化艺术宝藏——莫高窟。以莫高窟为核心的敦煌文化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2000多年来,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已经从最初的贸易之路发展为承载各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友谊之路、道德之路、文化之路。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以载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大美敦煌文化之旅是以文化为根本元素,践行并传承人类文明的心灵之旅。我们将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商业发展真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人之交在于心相亲,心相亲在于思相通。检阅希望与关注人类文明和投身并致力于健康事业暨一切热爱美好生活的人们一道走进敦煌,谱写华章。



季羡林

著名国学大师、文学家、佛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在敦煌,在千佛洞,我就是看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餍足的。有那样的桃源仙境似的风光,有那样奇妙的壁画,有那样可敬的人,又有这样可爱的影子。从我内心深处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在旅途中,我的人生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刘白羽

著名报告文学家、散文家、小说家,原文化部副部长 、总政文化部部长                                         


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对这伟大的人类艺术宝库,实不能不令人浮起一种虔诚之感。当我徘徊于彩绘斑斓,雕塑明丽的洞窟之中,就恍如进入了神话天堂。


冯骥才

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作家、画家,“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


敦煌是我至今遇到的一个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它不仅是一切人文,无所不包;更由于它面对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表现出的宽容、亲和、慷慨,以及主动——主动地吸取和主动地融合。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最积极、最有益于未来的主题也在其中。在这里,人最绝望的痛苦:死亡得到了最美好的解释,世间的折磨得到抚慰,不安的灵魂归宿于绝对的宁静。


余秋雨

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散文家、文化史学家,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于它的中心地带一定会逐渐僵化,只有到了这样的边远地带,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霸道,彼此之间相见而欢,这才叫人类文明的敞亮地带。在这个敞亮地带,有一些著名的路线,沿着路线又有一些著名的重镇,其中一个就是敦煌。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贾平凹

著名文学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敦煌久为文化古都。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旧时为丝绸之路之咽喉,今日是西北高原的公路交通枢纽。自莫高窟惊世骇俗以来,这沙山也天下称奇,多少年来,多少游客,大凡观了人工的壁画,莫不再来赏这天地造化的绝妙的。


平山郁夫

日本著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东京艺术大学第六任校长


我相信艺术无国界,优秀的艺术作品将打动世界亿万观众的心。文化力量是可以充分代表军事力量的防卫武器,文化并非仅仅属于一个国家,何况那罕见的名作集锦似的敦煌文化遗产。敦煌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属于全人类。在丝绸之路上,汇集着各种各样的世界文化,而在“巨大、繁荣、辉煌”的敦煌,盛开着珍贵的世界罕见的文化鲜花。


常书鸿

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第一代掌门人


我是敦煌的痴人。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沙漠,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其实就是困难的反复,但我决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段文杰

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第二代掌门人


敦煌学是当今世界上的一门显学,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概括地讲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三大领域,这是敦煌学的根。敦煌艺术是外来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种子,在中国汉晋以来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土壤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


我有一个梦想,即使不能消灭贫困,但飘逸的飞天也会指引我们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即使不能消除积怨,但拈花的微笑也可以融化人类心灵的坚冰。


樊锦诗

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第三代掌门人


敦煌能不能保护好,关键靠人。任何事业要发展,首先是人才,有人就有一切,没有人什么都没有,光有钱是不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敦煌,保护不好她,我们都是历史的罪人。


我做梦都会梦见敦煌,醒过来,还是敦煌,有时候我跟大家开玩笑,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么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觉得自己做的太少。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而一定要把事当回事。


王旭东

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


敦煌文化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莫高窟见证了人们千年的美好祈愿: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好能成就。我们共同守望人类的瑰宝,是为了留存丝绸之路的盛世余音,更要从它代表的开放包容中寻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丝绸之路最应撷取的是交流、共融的精神,而敦煌文化正好与这种精神高度锲合。纵观整个丝绸之路交流的过程,敦煌较完整的保存了上千年中外交流的文化结晶。希望来到敦煌的人们不要单纯把莫高窟当做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的高地和圣地,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朝拜而来。

文以载道、以文会友,检阅自媒体希望与投身并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仁人志士一道检天下,阅春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