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十届“丁香花开”云聆听 | 《难忘母校 西北师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北师大 Author 谢昌余

《难忘母校 西北师大




作者:谢昌余



40多年了,经过的时间太长了,经历的事情太多了。

当我回首往事,在纷繁之中,有几片落叶轻轻地向我飘来……

我的家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县城。父亲是做买卖的小贩。我考大学的前一年,由于贫病交加,父亲43岁时便告别了人世。余下老少六口, 全靠母亲起早贪黑推豆腐卖维持生活。兄弟姊妹中我是老大,本应帮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但我母亲虽不识一个大字,却很看重读书这件事情。 当我接到西北师大录取通知书时,她对我说:“娃子,你的前程要紧,得到这个机会不容易。我们虽然很苦,但天无绝人之路,再苦也会熬过去的,你就安心地去吧。”



当时的西北师院不但吃住完全免费,每月还能领到6元钱的助学金,过冬时还发给崭新的棉衣棉裤和被褥。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我把几个月积攒下来舍不得花的助学金,凑足了20元,又把新被褥的花布面拆下来,一起寄回家里,并给母亲写信说:“这点钱就作为你们过年的补贴,这两块花布最好能给我的两个妹妹做两件新衣。”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两个妹妹好像还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后来我的母亲告诉我,她们接到我寄去的钱、布和信时,全家人在屋里呆呆地坐了一夜。她们没有想到,一个穷苦人的孩子能上大学,不但没要家里一文,反而给家里寄来了钱,寄来了花布。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我每当想起这件事,一股暖流便禁不住涌上心头。



2001年,兰州的几个同学商量,邀老同学来兰聚会一次。倡议很快得到响应。像游子返归故乡,40多位同学陆续来到兰州。久别重逢,感慨万端,沧桑之感油然而生。8月2日,来到母校,母校设宴接待了我们。我们在校园里寻访旧迹,希望找回当年的记忆。我们拜访了当年给我们教过课、如今已90岁高龄的郑文教授和80岁高龄的张文熊教授,并邀请两位教授共进午餐。席间,几位兰州的同学让我代表他们发个言。我被久别重逢的感情激荡着,情绪起伏难平,语不成声地说:西北师大中文系六零届同学的“母校行”活动,可以说是还了一个多年来埋藏在我们心中的愿,圆了一个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久远的梦。

40多年前,我们曾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4年寒窗苦读,4年风雨历程,我们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有过甜蜜的微笑,也有过辛酸的泪水;有过携手同游,也有过摩擦碰撞;有过青春焕发、激情昂扬,也有过苦恼无奈、迷惘茫然。但也正是在这里,在人生最初的磨练中,我们开始懂得了社会,懂得了人生。



40余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当初意气风发、生龙活虎的书生少年,而今都已成为鬓发斑白、满头飞霜的老人;当初风雨同窗、朝夕相处的170多位同学,而今已有20多位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些健在的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越过坎坷,迎来了幸福的晚年。在政通人和的清明盛世,在民族振兴的美好时刻,我们又相聚了,相聚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愿母校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再壮我们未来人生旅程的行色。我们祝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我的发言完了,席间一片静默。有的掩面,有的凝思,时闻唏嘘之声起伏。我的这些老同学呀!我的这些同辈人呐!他们在怀念过去,怀念母校。



END




“西北师大青年传媒中心”官方视频号上线欢迎关注文字来源 |《我与西北师大》音频 | 吴琼图文编辑 | 何妍年
审核编辑 | 杨林翰责任编辑 | 陈禹宁审核 | 杨庆 丁岩








和艺小派一起    

“‘丁香花开’云聆听

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