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遭遇大师】何幸误入桃花源!

慕客人 MOOC 2022-08-02

【总第7期】 品评经典


何幸误入桃花源!


话说大四的某一天,我在主楼的某个小教室自习。忽然有人进来说,这个教室临时安排课了,请大家另找自习室。想来我们学校当时的学风是很好的,因为我找了半天,居然再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位的教室可以自习。图书馆想必也不用去看了,肯定也是满的。没办法,我想不如随便找个正在上课的教室进去,听听别人在上什么课。


于是就近找了一间教室,透过门上的玻璃看有空位置,就推门进去,说了声“抱歉,我迟到了!”,径直入座。坐下后发现,讲课的老师是传说中鹤发童颜的那类,听了一会儿,才明白这是历史系的专业英语课,解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名著《历史》,正在讲特洛伊战争那段儿: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临出征迎战希腊联军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前,与他老婆安德洛玛克和孩子在街头告别。



特洛伊木马

 
希腊瓶画上的赫克托耳告别妻子


老师讲得十分投入,先读英文,然后又逐句译成中文细细欣赏,声情并茂。我听得痴了:原来历史系的课这么有意思啊!


当时学校的主楼都是“穷”系汇聚,我们系和历史系、中文系等等共用主楼。中文系【注:老树,刘树勇就在这读书】和历史系的教室就与我们系紧挨着,然而那时我们好像很忙,踏上了信息技术这列奔腾的快车,有那样多的新东西要学、新资料要看,所以,虽为邻居几年,却傻得竟然从未来领略半点文史的风情。

   

书归正传。老师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讲的大意。安德洛玛克抱着她的孩儿,在街头拦住了就要去跟阿喀琉斯决一死战的她的夫君赫克托耳——事实上他真的就将死于此战了。她哀哀说道:“你真的要逞能去管帕里斯和海伦那个小荡妇引来的闲事,无情地丢下我们娘儿俩不管么?你难道不知道我不能失去你?自此失去了父亲、兄弟,你就不仅是我的夫君,还同时是我的父亲和兄弟了。再说还有我们的孩子。你要是死了,我可怎么办呢?”


赫克托耳是怎么回答的呢?哎呀,我好像还记得老师模仿他的那种幽幽而决绝的神情和语气。“你真的以为我是为海伦而打仗的吗,我的心爱的傻人儿?我是为了你们娘儿俩而战!特洛伊就要亡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在乎!然而,一想到那时候你要被人捉去做奴隶,被人指指点点,说,瞧啊,这就是号称无敌的赫克托耳的老婆!一想到这个我就痛苦得受不了。所以我决意一战,要么胜了,使特洛伊不亡,你们安全;要么战死,化为灰尘,听不到你们的哭喊。”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又温柔慈爱地逗弄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



被俘的安德洛玛克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动听的爱的语言吗?我怀疑!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连老师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就又重新回到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中。然而,赫克托耳和安德洛玛克在街头这段短暂的对话,却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不满足这节课上对他们的介绍,我又到处寻找与他们的故事相关的各类资料。


就这么着,找到了法国古典剧作家拉辛的戏剧《昂朵玛刻》(安德洛玛克的另一音译名)。




拉辛在这部戏剧里写道,阿喀琉斯的儿子卑吕斯(在他爹被躲在暗处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后跟挂掉之后,他冲锋陷阵,为希腊打败特洛伊立了大功),对希腊人作为对他英勇行为的奖赏而许配给他的海伦的女儿爱莲娜,弃之如敝履,却爱上了他作为战利品带回的安德洛玛克(带着她与赫克托耳的小儿子)。在被整天以泪洗面、一心只追忆着自己好夫君的安德洛玛克一次次坚拒,并受到希腊人因其轻视自己的公主而发出报复的威胁后,卑吕斯还在痛苦地恳求安德洛玛克给他一次机会:


夫人,

你在我心中点燃的火,

比我当时在特洛伊点燃的更剧烈。

相信我,

如果你让儿子把我当父亲,

我会给他重建一个特洛伊。


这句话似乎比前面赫克托耳对他的妻安德洛玛克的深情诉说还要动人,你看其中蕴含了多么丰富的信息和矛盾的情绪啊:我本与你是仇敌,我父亲杀了你丈夫,我烧了你们的都城,可是现在我爱上了你,熊熊的爱火,让我向你臣服;为了你,我不瞧公认的美人海伦的女儿一眼,不惜与先前的盟友希腊为敌;我不仅不嫌弃你带来的这个儿子——希腊人一心要斩草除根追杀他呢,我还要保护他,爱他,为他重建当年被我们灭掉的国家……


这种繁复而典雅优美的表达,千回百转,言尽而意无穷,“三才万象共端倪”,实在太对我的口味了!自此,我对赫克托耳和安德洛玛克的关注,就转向了拉辛。


司汤达曾写过一本《拉辛与莎士比亚》,其中一篇以“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 为题,指出并非人人都能像拉辛那样,即使戴着镣铐起舞,也能起舞得庄严优美,本意是批判古典主义戏剧的条条框框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力挺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戏剧创作。


但我却把这看作是反向的赞美,更衬托出拉辛的才高无伦。他把古典戏剧的“三一律”运用得如此娴熟,法国著名诗人瓦莱里认为他“完成了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它似乎对韵律的锁链浑然不觉,相反,它将锁链化为一件饰物,有如给的赤裸的思想披上一条织锦。”


可不是吗?就像读着苏轼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会认为词牌格律于他是一种束缚呢?


拉辛极负盛名的戏剧的作品,除了《昂朵玛刻》外,还有另一部基于希腊神话传说而写的悲剧《费德尔》,都是值得让人读上一百遍的书。其语言意蕴丰富,而且声调铿锵,遣词精准,让人在竭力劳神品味的阅读过程中,心智和情绪的各个侧面都受到蹂躏、刺激、摩抚,这种酣畅至美的享受,就我个人而言,是远超莎士比亚的戏剧所给予的。



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油画《费德尔》


拉辛的才华在当时已被公认,年仅33岁就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不朽的人”,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与高乃依、莫里哀并称为法国十七世纪戏剧三大师。


然而,查找关于他的研究资料会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小众的作家,关注和研究他的人并不多。


数量虽然少,但有一个是一个,都是超重量级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司汤达和瓦莱里,另外还有:


尤瑟纳尔:法兰西学院建立300年以来的第一个女院士,其代表作《哈德良回忆录》被认为是“足赤金砖,从开头到结尾一路光芒四射”,纵横捭阖地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智力能够达到的无限高度。她从8岁就开始阅读拉辛,并喜欢终生。她有古典情结,其语言很有拉辛那种繁复而曲折的神韵,媒体赞她“一个虚拟语气都能用得令人销魂”。


普鲁斯特: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最推崇的就是拉辛,对拉辛的作品烂熟于心,在其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中,不仅多处直接提及,而且无意之间,不见斧凿之痕,时时化用拉辛的句子。《普鲁斯特先生的书房》一书甚至用一整章(第五章)研究拉辛对普鲁斯特创作的影响。



茨维塔耶娃:俄罗斯的一位天才女诗人,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赞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她写了一部与拉辛戏剧《费德尔》同名的诗剧,剧情、人物形象都相似,我理解为她的致敬之作。


不必再不一一列举了。


写下如上的话,并不是为了向人推荐拉辛的作品——不,我是如此钟爱他,以至于舍不得与人分享他。


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表达我深深的庆幸:庆幸多年前偶因心血来潮而听的那一次历史课,庆幸当时我那一股追寻的好奇心,引导我发现了拉辛戏剧,这一人迹罕至的别样洞天。因为此后这些年来,从来没有一种大众媒体,也没有一个人,向我推荐或提及他。遇见他,简直是如佛家所言“盲龟入壳”般的偶然!


而若没有阅读他所收获的强烈美感,我的生活将逊色和乏味许多!


偶然或许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宾客,所以读书也如恋爱,别人(哪怕是权威、名家)介绍的,常常不如自己偶遇心动的好。


帕慕克说:“我们一生中只会对少数几本书情有独钟。”既然如此,当你偶遇一本为之心动的书,就别放过,投入地阅读它。


别那么介意这样做是否有实用价值、能否直接变现,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事实证明,一个人能感受到的美的强度,决定了他能创造的生活的美好程度。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发、原创、编辑或评论的文章,版权为慕客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要取得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