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经典】是否看过《第三人》,这部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的No.1?
【总第21期】
是否看过《第三人》,这部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的No.1?
因为搜集二战及战后题材的艺术作品,就遇到了《第三人》这部电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好懊恼:这样经典中的经典,我居然错过了近70年!
《第三人》是英国伦敦电影公司1949年出品的一部黑白影片。其诞生源于两位英、美制片巨擘的合作:一位是亚历山大·科尔达,伦敦电影公司的创建者、英国历史上首位被授予骑士称号的电影工作者;一位是大卫·O·塞尔兹尼克,《乱世佳人》等传世名作的缔造者。这二位想合作一部表现二战后生活的影片,就去找格雷厄姆·格林。
亚历山大·科尔达
塞尔兹尼克与费雯丽
这个格雷厄姆·格林可是太有传奇色彩了!不仅是英国著名作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还是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著作丰富,以侦探小说出名,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获奖无数,还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授予最高荣誉奖——大师奖。惜乎无缘诺贝尔文学奖——他曾21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终无结果,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悲情的人了吧?
格雷厄姆·格林
这三个人现讨论现编写,攒出了最初的剧本。故事大意是:1949年,一位美国西部的二流侦探小说家马丁因为破产,来此投奔老友哈里,却发现他已因车祸身亡。马丁本着侦探小说作家的直觉,断定这是一桩谋杀,遂明察暗访。他找到哈里的女友安娜一起调查。有人告诉他,当时在现场还有第三个人没有出庭作证。这个神秘的第三人究竟是谁?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
有了剧本后,他们找到英国导演卡罗尔·里德。里德是英国最著名、也最具个人风格的导演之一,擅长处理悬疑和纪录片,代表作有《虎胆忠魂》、《坍塌的偶像》等。
卡罗尔·里德
为拍好此片,塞尔兹尼克还贡献了自己旗下的两名签约演员,其中一位是曾与凯瑟琳·赫本一起主演《费城故事》的约瑟夫·科顿。里德则又找来了奥森·威尔斯加盟出演一个配角——威尔斯是谁呀?那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天才,25岁自编、自导、自演的《公民凯恩》名列电影史10大经典影片之首,此时已名震江湖的偶像级人物。有意思的是,科顿和威尔斯在生活中是好友,但在影片中则常扮演起初交好却最终反目的朋友。
约瑟夫·科顿
奥森·威尔斯
本片获1949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23届奥斯卡黑白片最佳摄影奖,还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两项提名奖;获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金奖,1999年入选英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国电影”,名列榜首。当然,也入选了世界电影史上100部杰出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虽是一部地道的英国电影,却不断出现在美国的各类经典电影排行榜上,这大概是因为联合制作人之一塞尔兹尼克是美国人。可是又有人说,正是因为塞尔兹尼克没有在该片中发挥太大作用,才使其成为一部突破好莱坞套路、最具英国风格的经典。据说在影片制作之初,塞尔兹尼克希望影片的故事有一个乐观的基调,还希望使用能够保证画面质量的摄影棚拍摄。不过里德很有主见,他不仅选择了一个令人纠结的故事基调,还选择了在战后的维也纳实景拍摄:从教堂楼宇到残垣废墟,从湿漉漉的街道到阴暗的地下水道,还有那令人难忘的摩天轮……加上诡谲的画面风格,从而把维也纳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景象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直到今日,维也纳仍将《第三个人》看作属于自己城市的影片,每个周末都要在排片密集的影院里挤出两个固定的场次放映。
本片故事背景是维也纳受到苏、美、英、法四国占领控制的现实。我们知道,早在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已成定局,苏、美、英三国就开始关注如何分享战后胜利成果,安排战后秩序。通过1945 年雅尔塔会议及其前后召开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的较量、妥协和交易,达成了若干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全局性、持续性影响的协议,其中就包含了战胜国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这一重要内容。例如,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德国;日本投降后,其领土由美、苏、英、中四国占领,只是中国方面由于蒋介石政府忙于准备内战,而使对日本驻军一事搁浅;奥地利在二战结束后,也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直到1955 年 10月,四国占领军才全部撤走。
奥地利史学家认为,虽然战后对追随德国参加二战的奥地利的处置相对优惠,但四大战胜国采用共同占领的形式,来帮助奥地利这样一个仅拥有七百万人口的小国恢复主权,不免有点匪夷所思,无疑就是照搬了对德处置的办法,这又不能不说是奥地利的不幸。
大概这就是奥地利人钟爱此片的原因吧。他们从中看见了二战对维也纳的摧残:这个曾经的奥匈帝国首都,世界文化都会,在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0余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片中极具黑白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刺眼的光,扭曲的视角,将处处断壁残垣、百废待兴的维也纳城市场景,底层民众的生活挣扎,美、苏、英、法多方势力和黑市交易共存下的不安定诡异氛围,烘托了出来;从废墟上的摩天轮向下观望这座四分五裂的城市,更令奥地利人无限感慨。一百部关于战争的教科书也描绘不出他们身处战争、政治与人性纠葛中的复杂境遇和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失落感。
而英国人看到的更多是友情与背叛。编剧格林原作在结尾暗示马丁和安娜走到了一起,开始一段新生活。但导演里德和制片塞尔兹尼克则坚决拒绝这一大团圆结局,认为幸福太牵强,所以结尾改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安娜斥责、冷落背叛友谊的马丁。连格林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改动是对的,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说明,公众面对威尔斯所演绎的坏人哈里确实产生了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当看到朋友的行为造成了对无辜生命的伤害,究竟该忠诚于私人友谊还是良知?当看到盟国空军为拯救而最终也不可避免地摧毁了维也纳这样的历史名城,当盟国在大战尚未结束就开始为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有谁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坦然质疑哈里的卑鄙行径呢?——选择并非易事,评价也并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影片给人们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而这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