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慕客茶会】从这本全球热卖的《未来简史》中,你都get到了什么?

慕客人 MOOC 2022-08-02

【总第33期】


这本全球热卖的《未来简史》中,你都get到了什么?


世界级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要在春节前夕推出的消息,我是知道的,但并未准备第一时间买来看。决不是因为自命清高不跟风,相反,是不够自信,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盲区,对如此渊博的一本书中的不少观点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众多知名人士的溢美之词更会干扰自己的判断,分分钟都可能被拐带到斜路上啊!在这吉祥喜庆的春节,我怎么会给自己找这不痛快呢!不过有朋友快速入手了几本,也赠送我一本,所以,就顾不得许多大致读了一遍。


尤瓦尔·赫拉利



大家都知道,不能武断地评价一本书的价值。因为对这个人没有价值的书,不一定对那个人没有价值。这就像食物,中老年人士视为洪水猛兽的高热量食物,在长身体的青少年眼里就是美味,一天也离不开。而且,同一本书,不同人阅读,关注点不同,收获可能也十分不同。所以如下之言,仅代表个人。

 

读得不是十分细,总体感觉:赫拉利呈现的只是他思考的宏大现场,包括对象、路径,结论等,而不必然是未来发展的真正景观。对于经常阅读科技新闻报导的人来说,该书中的一些结论,如(AI)是人工智能人类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革命,人类会逐渐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一些人将成为被技术发展抛开的“无用的大众”等,并不新鲜。而不少观点,只能说是断言,而非论证的结果,如,说“人类的旧敌——瘟疫、饥荒和战争都已经是可控的了”,是否过于乐观了?说“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对真实现实的认知,而是人类大脑虚构的现实”时,对“真实”与“虚构”的界定是否经得起推敲?说“生命科学正在瓦解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科学研究证明了自由的个人主义只是一系列生物化学算法捏造的神话故事”,是不是也过于肯定,目前充其量只能说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暗示了这种可能,并没有成为定论吧?诸如此类。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收获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洞见。例如:


关于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人类发展的过程会对预测做出反应。预测越准,引起的反应越多,事情反而变得更加与预测不一致。比如马克思预测无产阶级会起来反抗资产阶级,最终在发达国家的建立成社会主义——可是资本家也在读他的书!结果发达国家搞了八小时工作制和各种福利政策,革命的危险解除了。

 

学历史的最好理由。在真正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其实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历史在每一刻都可能有各种走向,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就只不过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不是必然的,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那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学习历史,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将我们从历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去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认清历史让我们更自由。

 

为什么马克思和列宁会成功。因为他们更努力地理解当代科技和经济现实,没有忙着精读古代经典和预言中的梦想。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现实及人类的新体验,因此能够针对工业社会的新问题提出切中要点的答案。社会主义打造了一个美丽新愿景,承诺以科技与经济为工具。于是,这成了史上第一个科技主义。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定义和区别彼此的标准是对上帝的看法,而不是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之后,比起关于灵魂和来世的辩论,科技与经济结构问题更为重要,造成的分裂也更为严重。在20世纪下半叶,生产方式成了热议的主题,让人类几乎忘了自己的存在。即使最严词批评马克思和列宁的人,也接受了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的基本态度,更仔细地思考科技和生产,而上帝和天堂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19世纪中叶,还很少有人如同马克思一样见识敏锐。


…….

 

考虑到赫拉利是一位刚满40岁的历史学家,他的洞察力就尤其令人钦佩了。综合他书中的一些信息,以及媒体对他的相关报道,感觉他的两个做法十分值得学习。

 

一是他在本书的开头和最后的致谢部分都把感谢送给了他的导师,感谢他教导自己内观禅修的技巧,让他能够观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灵和世界。

 

二是他认为当代历史学者、哲学家和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责任,是努力把他们的知识与未来的科技联系起来,不要囿于老旧的问题和书本,不要逃避新的发展趋势,要去了解和书写它们。许多研究历史、文学、哲学的人们对新科技感到惶恐,他们不理解这些科技是什么,某些时候他们也并不想去理解。但是,只有在人文学科和当前最重要的新事物有关联时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眼下最主要的新事物都是在技术方面,几百年前也许情况并非如此,但是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今天,世界上发生的最主要的事情都是从技术革新开始的,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有基因科学。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不必成为基因科学家或者计算机科学家,但应该去了解、熟悉譬如基因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的最新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在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专长带进科技领域,从而对科技发展的方向产生影响。



这两点,让我想起我国20世纪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提出不久,就深入钻研,以与佛学、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印证;他自己身体力行、也毕生教导学生,在广泛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内观、冥思,以求越超零碎知识,获得对事物整体的顿悟。

 

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了解一些观点结论的同时,还要学习和实践作者洞彻真理的方法。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发、原创、编辑或评论的文章,版权为慕客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要取得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