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是否该担忧“虚拟”终将变为现实?
【总第40期】
是否该担忧“虚拟”终将变为现实?
近几天,看到网上不少人发文纪念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黑客帝国》上映(1999年3月31日)18周年,不由联想到这两年因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的火爆而引发的担忧:虚拟现实是否将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唯一现实?
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VR)的元年。经过过去几年国际巨头们的大力推动,各种VR设备、平台纷纷亮相, VR游戏迅速崛起,还有各种 VR+演唱会、VR+影视……貌似如果什么事物若不+ VR,都不好意思推出来!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很快就遭遇了寒冬。不少刚刚诞生的VR产品,阵亡在起跑线上。有些VR设备刚开始看起来很酷,但是使用以后就发现很笨拙,没那么有吸引力,毕竟 “可以在特定使用场景里运行”,不等于“便宜可靠,可以胜任任何使用环境”。目前包括Oculus Rift在内的各种虚拟现实装备,还无法为用户提供所期望的真正身临其境的应用体验。Oculus VR 的创始人帕尔默·拉吉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输入。输入功能是虚拟现实设备尚未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游戏中还不能实现对手势的追踪、模拟使用者的双手,这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戴着眼镜被盖住了眼睛,只能笨手笨脚地配合鼠标和键盘使用,还被各种线缆束缚着不能进行任何大范围移动……想在虚拟现实游戏中逼真地体验包括蹲、躲避甚至是攀爬等动作都还不行,更不要说其他实际应用了。
Facebook 首席技术官迈克.斯科洛普夫
这个结果,其实也并不十分令人意外。虽然貌似人人都可以谈、那么多公司都在做,但虚拟现实依然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涉及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对观察者头/眼/手等的跟踪,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等技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让用户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有浸入感,感觉自己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部分,并能与虚拟环境自如交互,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家预测,在50-100年后,我们可能会研制出一种人机接口,可以直接将机器人连入大脑神经系统。到那时,我们也许将像爱丽丝一样,完全进入一个奇境,不再受重力、衰老等各种规则的束缚。那时虚拟世界会类似于“奇点”,这是未来学家、谷歌工程师雷·库兹韦尔(就是预言2030年后人类将永生的那位。我信他!)描述的概念:我们的灵魂从躯体中脱离出去,进入到数码国度,即使躯体衰老死亡,灵魂都能永生。
谷歌工程师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这些会变成现实吗?我认为这几乎是肯定的。纵观历史,人类的某个意念一旦产生,就会如魔障一般,顽强地要实现,就像凯文·凯利所说的心智:“心智渗透及控制物质的倾向是自然定律……这种渗透深入宇宙,不会被任何灾难或我所能想像的任何藩篱永久阻挡。” 也如格瑞特·埃里克在《蒙大拿空间》一书中所说的野性:“没有条件,没有确定的路线,没有顶点或目标,所有源头转瞬超越自身,然后放任自流,总在生成当中。”在这实现的途中,可能会不断变换实现方法,有时顺带开辟出新的领域,但最终一定要实现——甚至比原来预期的都要更进一步。
且不说人类对于虚幻与现实的思考,自古有之(如庄周梦蝶、《红楼梦》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等),就是对于计算机创造的数字虚拟世界的想像,在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中也早有呈现。美国数学家和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3次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在他1981年出版的传世名作《真名实姓》中,首次具体设想了VR所创造的感官体验,包括虚拟的视觉、味觉、气味、声音、触感等等;还描述了人类思维进入电脑网络,在数据流中任意穿行,意识层面上达到最大程度自由的境界。在1984年出版的小说《神经漫游者》里,未来世界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世界,裸露的天空是一块巨大的电视屏幕,各种全息广告被投射其上,仿真之物随处可见,真假难辨,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已经模糊,而人们可以直接将大脑“接入”到虚拟世界。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描写了自愿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庞大群体——赛博族,他们是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进行生存并形成了与网络适应的网络人格的人群:通过自己赋予的符号来标识自己身份和让对方认识自己,展示给他人的永远是不同的角色代码。
数学家、小说家弗诺·文奇
1982年上映的美国经典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中,也极为超前地设想电脑具有自我意识,人类进入虚拟空间,将思维数字化。其续集《创:战记》(2011年上映)中,萨姆·弗林为了寻找失踪的父亲,走进父亲的研究室,打开落满灰尘的计算机,就这样闯入了父亲凯文创造的虚拟世界:凯文被他自己制造的数字化身困在虚拟空间已长达20年。这是一个迥异于人类世界的数码世界,虚拟和现实几乎无法区分。
自1965年计算机图形学先驱伊凡·萨瑟兰在一个全球性的科技会议上发表了一场关于虚拟现实的演讲后,人们关于虚拟现实的探索就开始了。1968年,伊凡.萨瑟兰在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与电脑直接相连的虚拟现实设备—头戴式显示器,让佩戴者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款设备太重,被戴在头上时,甚至还需要一个悬挂设备来减轻人的负担。到了20世纪80年代,虚拟现实的理论基础已经奠定。只不过研发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如用来模拟一系列的飞行任务等,离普通消费者比较远。
伊万·萨瑟兰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头戴式显示器
美国工程师埃德温·林克(右)站在他发明的林克飞行模拟器前
90年代,虚拟现实进入大众的视野。美国电脑科学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发明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这个词后,并把它与电脑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工程师们把一系列虚拟现实设备推向市场。只是这些设备与其在广告中所宣传的效果相去甚远,人们很快对它失去兴趣,这股热潮又匆匆结束。近年来,得益于20多年来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半导体工艺、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积累,使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帧率(每秒钟看到的画面帧数)、更好的光学效果,更短的滞后时间成为可能,那些在上一轮技术热潮中只能处于幻想中的很多技术,终于成为现实,走向了大众。
虽然现在看来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未来,VR技术的发展将实现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境界,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创造一个等效的“真实世界”,在其中,人类能够在真实身体与数字化身体之间通过多感官通道融合刺激来建立起强烈的身灵合一感,即身如心想,甚至还可以让那些渴望长久地畅游虚拟世界的人们将自己的意识数字化,上传至网络,在网络中实现“永生”。
假如“虚拟”终变成这样的“现实”,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消弭,你能接受那种人生吗?
我应该能。既然凯文·凯利说“我们与机器终将是同类” (还有一种说法: 人是由碳构成的,碳既然可以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形成人类,为什么硅不可以?),
那么区分虚拟与真实,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再联想到美国电视科普明星、节目主持人比尔·奈的观点——“由于虚拟现实创造者和虚拟现实具有复杂的特性,我们根本就无从辨别”,以及SpaceX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CEO伊隆·马斯克的看法——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之中,我们不生活在虚拟现实中的可能性只有“十亿分之一”,我们的选择余地也不大,不是吗?若此,听从哲人的教导,在超出预料的形势下,不惊不怖,蹈深不疑,或许不失为一种明智呢。
何况虚拟成为现实的过程还是渐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