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杰出的灵魂莫不坚韧而立体……
【总第47期】
杰出的灵魂莫不坚韧而立体……
偶然看到一则旧闻: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的代表作《呐喊》,2012年4月2日晚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19亿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的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
《呐喊》
蒙克的名字在中国,既不像他的同行梵高、毕加索那样受追捧,也不如他的同胞、剧作家易卜生响亮,关注和了解他作品的,恐怕就更少了。但他却被认为是斯堪的纳维亚唯一一位世界级的画家,在挪威享有极高地位――头像和作品被印在货币上,足以证明吧?
挪威1000元货币:正面为蒙克青年像,背面为其画作《太阳》
《呐喊》的确最能代表蒙克的画风,是他“灵魂作画”这一概念最极端的体现。蒙克本人也非常重视这幅作品,一生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无论哪一个版本,今天仍然让人一见之下都能听见 “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血红的背景、动荡的线条――这些不可能取自于现实世界,而只能来自于蒙克自己的“心里的地狱”,准确表达出人类心灵深处那种无可救赎的绝望和不安,强烈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
他有很多画作都是这样的风格:病人,死神,紧张而羞怯的青春期少女;焦灼,沮丧,颓废……画布上蕴含着不安和痛苦的颜色之漩涡急波,仿佛一个个能将观者吞没其中的深渊。蒙克专注于表达某种强烈的感觉,对这种表达显得多余的部分将全部被忽略或被简化掉,“无情地摒弃形式,简洁、优雅、整体和现实,完全以艺术天赋本能地洞察和表现心灵”,使得人物经常面目模糊,只有勉强可见的眼睛,有时则只留下一点模糊的轮廓,像是那没有歌词的歌声,纯粹以喉音的质感穿透听觉。
《病孩子》
《吸血鬼》
《临终》
《嫉妒》
《圣母》
这些画,仿佛就是从黑暗的内心流出,就是具体化的痛苦挣扎和呼喊。它们不是用颜料画成,而是画家直接挤出自己的撕裂心房的痛苦,直接沷出自己的全部肉体和精神,画成。
人们将这种画风归结为蒙克个人生活的不幸,可能不无道理。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奥斯陆,虽然家境还算富裕,但幼年丧母,他的一个兄弟和最喜欢的姐姐不久也死去了,父亲则在蒙克青年时期去世。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他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其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蒙克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精神与情绪遭受严重打击和深度折磨,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深打上了死亡的烙印,晚年因焦虑过度而导致精神分裂。他悲叹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他不愧为天降的英才!如此的痛苦折磨,没有摧毁他,反而使他具有了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推测人类普遍体验的能力,并在画布上,用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疾病、死亡、绝望、情爱……他的创作因而被称为“心灵的现实主义”。
但他的风格决不止于绝望、晦暗,而是立体、丰富的。他晚年有为数不少的另类画作,如热力四射的巨大壁画《太阳》(就是印在货币上的那幅),以及《丰收》、《扫雪回家》等纯朴自然的画作。大自然的景观、人与自然、劳工、马和犁,这些都被和谐地描绘在丰富的、清晰的色彩中。他抽象的灵魂终与感性的阳光融合,坚硬郁结的苦痛慢慢消弥于甜美丰盈的大地,备受折磨的身心终于安息在枝叶繁茂的树下。天空纯净,收成与果实在望,“多么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沉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太阳》
《丰收》
《雪地里的工人们》
《老人坐在树下》
《图林根瓦尔德》
蒙克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转益多师,不断改变创作风格,经历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纳比派、分离派、表现主义,最终树立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使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成为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不断尝试新的素材,从油画到木刻、石版画、铜版画、雕塑,都有独特的创造。他还用照相机、摄影机,借助取景框和成像器,将自然之物的影像捕捉到纸上,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蒙克自拍照
左图为蒙克作品《地狱中的自画像》;右图为蒙克的照片
他以超人的坚韧,体验并表现着人类阴暗的一面,也没有忘掉光明和活力,无比珍视生命中所流淌的各种能量,用自身灵魂的无数个侧面,折射出人类普遍生存的各种不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