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OC透视】这位著名数学家在博客中如此描述自己开设MOOC课程的体验…..

王涛 编译 MOOC 2022-08-02

【总第71期】


说明:本公号转载或原创过多篇从宏观上研究MOOC发展历史、现状、趋势以及相关技术等的文章,却极少有MOOC开课老师的现身说法。近日浏览被评为2015年全球最受欢迎的名校MOOC课程TOP20之一的《数学思维导论》的讲授者、斯坦福大学齐斯•德福林(Keith Devlin)教授的博客(MOOCtalk)文章,很受启发。德福林教授是一位著名数学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数学认知、推理模式与信息理论等,并致力于在不同媒介上向大众普及数学。他曾获2004国际毕达哥拉斯奖(International Pythagoras Prize)、2007卡尔•沙根科普奖(Carl Sagan Prize forScience Popluarization),已出版著作近三十本,其中一些非常著名,我自己也拥有两本,特别是《数学的语言》,像“费马最后定理的故事,是人类无止尽追寻知识和理解的一个令人惊叹的例证”这样精彩的语言,随处可见,令我深深为之着迷。德福林教授早在2012年就作为第一批MOOC运动的先锋者,在斯坦福大学的Coursera平台上开讲《数学思维导论》,每年开课2次,吸引了大批数学爱好者。更令人称奇的是,德福林教授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不仅充满热情而又极为认真地在MOOC平台上为普通学习者授课(例如,严格按照MOOC课程的标准设计课程;尽力将视频、声音、图表等做到最好;颇费心思地设置课程任务期限,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或作业,从而使在论坛或社交媒体上的课程讨论更有成效;尽自己最大努力抽时间与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线互动等),还不断在博客撰文讲述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思考。他的很多观点视角独到,发人深思。特编译分享于此。

 

原文链接:https://mooctalk.org/

 

《数学思维导论》再次开讲(MathThink ridesagain)!



自上次发博文至今,已经有2年了。最初只是偶尔停发博文,因为其他事务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而我在Coursera平台上的MOOC课程《数学思维导论》(Introductionto Mathematical Thinking)也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需要投入时间出现在论坛中参与班级互动,至少是与那些在论坛中比较活跃的极少数注册学生互动。

 

这一次长时间未发博文,是由于Coursera这个需要挣钱以便生存下来的公司重建了它们的课程平台,使它更像一个产品线,主要基于指导去进行教育,而不再追求将典型的、高度互动的斯坦福式课程搬到互联网上――但恰恰是后者,曾激发很多最初的MOOC先锋投身MOOC运动,而我正是其中之一。Coursera的转型――我至今仍不愿意称之为“转移”,虽然硅谷钟爱的这个词儿,用来形容Udacity转向公司培训市场倒很合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一个为赢利而生的公司,要考虑生存问题。只是非常遗憾,他们将最初平台提供的许多功能都删去了,致使我原来的课程在那上面根本无法运行了。我不得不与Coursera的工程师们在一起干了近将一年,才把原来的MOOC课程重新做得可以在新平台上继续运行。



这个《数学思维导论》课程的新版本,已于2017年1月9日在Coursera上线。总体上来说,我对此还是很高兴的,应该会有很多人发现它是有用的。但它确实也不再是我最初创建的那个MOOC课程了,而且今后,我在其中也不再扮演积极角色了。(突然想到道格拉斯·特朗布尔1972年拍摄的那部伟大的科幻电影杰作《宇宙静悄悄》,而我俨然就是其中布鲁斯.邓恩所扮演的那个角色。我知道,我可能把教育理解得浪漫化了,但恐怕大多数教师也都是如此理解的,否则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一行?)有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冲动和激情,想到EdX这种开放、非赢利的MOOC平台上去重建我最初做的那种《数学思维导论》课程,开放学术资源、不必屈服于经济压力,体验应该是十分不同的。



虽然开设了一门成功的MOOC课程,而后又不得不将自认为有价值的功能都删除,实在让人沮丧,但我还是坚持以乐观的心态,把它在新平台上重建了。这主要是基于自开设MOOC课程以来,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数字所反映的事实。每个学期,典型地会有4万左右的人员注册,其中约有5000人能完成持续8周时间的基本课程学习,然后会剩下1000人左右继续完成2周的顶点体验――我称之为Test Flight――在此,学生们将有机会体验作为一个专业数学家是怎么回事。最后,大约会剩下100人(是的,一百)可体验与我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这是我努力从实体教室带到网络上的,包括与我互动,以及与我的小型志愿助教团队互动等。

 

我投入巨大精力去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那最后100名学生,所感到的远不止是快乐。对于我来,“大规模”――能“接触”到数以万计的学生,只是一种使我得以发现那100名左右优秀学生,并在10周时间内与他们每天互动的便捷途径而已。这已经超过我在实体教室中能够进行互动的学生的10倍了。我很遗憾如今在新的平台上,不得不放弃这一全球性数学拓展服务,原本藉此形式,我得以有一个真正的机会去极大地改变为数不多的人的生活,使之变得更好(而且,像所有的MOOC教师一样,我也只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也理解,没有公司能够活下去,当它的核心市场只有100个用户时,而这100用户中的很多人又不能为其获得的体验支付任何费用。

 

所以,旧的《数学思维导论》既死,就祝新的《数学思维导论》长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注:

德福林教授撰写的其他博文中,还有很多发人深思的见解。

 

1、为什么我会继续坚持上MOOC课程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最初只是想创建一门尽可能好的课程,希望学生们在网上上课,就像在实体的教室里听我的课一样。现在,我开这门MOOC课程都到第5期了(2014年),又为了什么?是的,每期大约有2万名学习注册,这表明人群中有巨大的数学学习需求需要满足。但这只是我开课的一部分理由而已。当最初的MOOC兴奋过去――实际上,我这样的人即便在当时,也从未被任何狂热裹挟――我确实看到了MOOCs能提供比传统教室中的教学更多的好处。


MOOCs较之传统教室的第一个巨大好处是,它能为个人提供没有威胁感的、肩并肩、一对一的教育。课程的提供者只是简单地按要求设计了它,并提交到网上。我相信可汗学院的巨大成功正是来自于这个因素。可汗的教学模式非常简陋(虽然大多数教室莫不如此),而在有些情况下,他讲授的内容甚至都是错误的,但他讲授的方式是有优越性的,那就是让人们放松地自已学习。这一点,我在做MOOC时也充分借鉴了。


第二个好处是,对那些能充分利用它的人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完全掌控学习的节奏:时间、进度、重复次数等。真的,很多学生尚不能充分利用这一点,而那些掌握了这些技能的人,明白这真是太方便和有效了。我在普林斯顿的学生们有些也选修了我的MOOC课程,他们就说看视频的学习效果要比在实体教室里当面听我讲课效果要好,可以反复看,如果必要。


当然,这些都与MOOC的“大规模”属性无关。对于我来说,拥有这数千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坦白地讲,我最满意的地方就在于,课程向全球开放,从而使我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个地方、为数不多的有数学天赋的人,他们有能力学好,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正规大学学习。我非常愉快地容忍了大量从我的MOOC课程辍学的人,只为了接触到我能真正改变其命运的这少数人。我想,有我这类想法的人并不少,这正是全世界很多数学老师的开课动机。


所以,8万名左右的注册学生中有7.5万辍学了,那有什么关系?也许是由于他们不喜欢数学。最终激励我的,是能接触到10个,20个,200个,甚至可能只有1到2个真正热爱数学的人,而我的MOOC课程将改变的他们的命运。我很少有机会在斯坦福大学或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室里做到这一点,因为在那里我所做的,或许只能算是给珍珠打磨抛光而已。


2、MOOC课程视频是否越短越好?虽然普遍认为MOOC课程视频短小些较好,但就数学课程而言,课程视频被分成零星的小段并不合适,因为数学思维自身却拒绝零碎化,它并不是关于个人学习步骤的问题,而是关乎一个全面战略的构建和实施问题。高强度的、30分钟左右的片段,绝对是解决任何数学问题所要求的最小时间了。连这个时长的课都坚持听不下去的学生,还是不要学数学了。(当然可以随时停下来,反复看)


3、很多人认为,Udacity平台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隆放弃自己最初的“教育全世界”的愿景,而转向集中精力做企业培训,意味着被视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的MOOC开始衰落。但是,特隆创建的Udacity是一个为了营利的公司,由硅谷的风投资本家们资助,它一开始就在在线教育领域扮演了有别于来自斯坦福或MIT的其他倡议者的角色,它的焦点和商业模式,被定位于计算机科学教育,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是一个非典型案例。它现在正走向一条惯常的道路,那就是由硅谷起步的公司最终成为影响抵达全球的成功企业。从商业角度看,最初计划或产品是否不完美,并不重要。对任何一家新兴公司,情况莫不如此。而我们这些在初期就投身于MOOC运动的人,及许多进入该领域的人,却是怀着极为不同的目标和期望――绝对不同,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关注的是教育。

 

4、极高的辍学率,目前被认为是MOOC存在的最大问题,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有效得令人惊异的全球性过滤器呢?过滤留下的,都是具有使命感、坚忍不拔品质和有能力的人。

 

5、我相信,MOOC将不太可能取代好的大学教育,但是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已被证明是一种可对全世界数百万规模的人群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这些人为着种种不同原因,而无法进入正式大学学习。

 

编译者简介:王涛,“新维学习空间站”、“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新维大健康空间站”等“新维系空间站”未来智慧教室、共享教室的规划、设计、实践者;“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

《【调查问卷】“屏幕时代,视觉面积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你看对了吗?》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翻译、编译的原发文章,英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中文译文署名权归本公众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包含本条和下条授权的完整模板信息,并链接本文地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按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