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茶会】2018年,克服创新焦虑,从反思“创新”开始……
【总第78期】
2018年,克服创新焦虑,从反思“创新”开始……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时髦词汇中,“创新”可能是最无处不在的一个了。
不夸张地说,当下社会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创新迷恋(innovation obsession)或曰创新痴迷(innovation infatuation),其表现就是将创新视为“现代社会的象征和解决很多问题的灵丹妙药”,“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神术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M. Christensen)提出的“颠覆性创新”概念更是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很多企业、机构、个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焦虑”。如今凡做一事,若不与“创新”挂钩,似乎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也没人愿意倾听了。
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某些激进的观点甚至称“创新”是高等教育领域最稀缺而又最需要的东西,因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追求卓越、品质和审慎变化的学术传统,与创新的颠覆性风格颇为矛盾。这样的判断使高等教育在创新的浪潮中显得十分脆弱。很多高等院校纷纷投资数字化学习技术,以求自己能免于被颠覆。
针对一些出于被颠覆的恐惧而进行的“创新”结果,有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并没有创新出任何东西,只是摧毁了我们曾经认为非常重要和持久的东西。这可以说是对创新的狂热泼了冷水,但我认为这冷水,对于打破创新“越大越好”的幻觉和盲目创新的执念,是非常必要的。而创新焦虑,则有可能从根本上妨碍创新本身。古人形容冲淡的美好诗境是“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我认为创新亦如此:越焦急地创新,反而离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越远。
克服创新焦虑,不妨从反思“创新”本身开始。其实“创新”这个词,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法裔加拿大历史学家Benoît Godin在其著作《引发争议的创新》(Innovation Contested)中,考察了“创新”一词的词源,指出“创新”并不从来都是褒义的,它最初被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柏拉图作为一个政治学术语使用,其英语形式在15-16世纪时,还曾是贬义性的,只是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又经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们的不断强调,才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这么看来,反倒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赞美创新(!!),《易传·系辞》早就提出“日新之谓盛德”,即不断创新发展才是最卓著的功德……只不过,以往很多创新之举,并未标榜创新之名而已。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类内心也有着永不遏制的创造冲动。即使如此,我们个人还是需要破除对创新的执念,不被所谓创新的狂潮裹挟,忘了初衷,为创新而创新。只有牢记初衷,才能辨别何谓真正的创新,并进行真正的创新。例如,在以赢利为目的、竞争性的商业领域,破坏性创新理论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当一个竞争者到达时,不必是较好的,只要是一个更廉价的综合者,就足以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中,而成为新赢家。但在社会科学领域,情形就十分不同。如要解决困绕人们已久的头痛问题,可能需要洞察原本分散在各领域、表现上不相干的思想、主意,从而产生崭新的解决方案;要培养人才,教师们还是需要根据所面对学生情况的不同,因材施教,春风化雨,而不是把他打碎了再造;个人成长,总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而臻于丰富、强大。
这些看法或许浅陋,却是我这两年的真切感受。新维学习空间站自建成并不断扩充、升级以来,我们在与各方面客户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激励。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发布的《职业的未来报告》预测,“今天进入小学的65%的孩子未来将从事全新类型的工作,这些工作目前尚不存在。”这与100年前印度诗哲泰戈尔的话也异曲同工:“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遗憾的是,当前很多学校并不教授那些将主导21世纪的技术,鸽子笼式的教室差不多依然是老师们向成长于数字化社会环境的学生们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场所。
这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颇为无奈的事,毕竟,教育制度的演进总是相对缓慢的,不可能像技术领域那么激进。然而周围环境的塑造对于人心理感知的影响又确实是巨大的。这就促进我们去集成多种前沿创新技术去打造新维学习空间站这一未来教育的入口,作为当前正规校内系统教育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希望通过这一互联互通的智慧环境带给人的强烈冲击感,使之恍惚看见未来世界的面貌。以这种创造性的空间去协助教师“解放”一些固化的思维和做法,以这一极具未来感的学习环境中的每一种技术,去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将自身的“超能量”释放出来。而我们,则因“追求创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人文价值的全面实现”,“技以致善”,而找到了成长的坚实立足点。
2018年初,当我们忘了创新本身,将心智向社会的需要敞开,反而感觉进入了一种自由创新的状态。朋友,无论你是谁,假如你也遇到了创新焦虑,那就祝福你在这个春天就能走到焦虑,找到自己创新的支点和路径!
作者简介:王涛,“新维学习空间站”、“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新维大健康空间站”等“新维系空间站”未来智慧教室、共享教室的规划、设计、实践者;“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调查问卷】“屏幕时代,视觉面积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你看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