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与熊猫的缘分,不只40年

熊猫君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3-04-02

根据WWF最新地球生命力报告,自1970以来,全球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的物种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截止2016年)。


面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是否能够扭转这一趋势呢?


中国的大熊猫保护所实现的成果(大熊猫IUCN从红色濒危降级到橙色易危级别)给了我们希望,激励着WWF不断努力,也证明着政府主导、NGO推动、科研投入、社区参与、企业支持的中国保护经验,掷地有声。


WWF因为特殊的缘分使用了熊猫形象作为logo,40年前又因为熊猫进入中国,开展保护工作。在国际熊猫日,和你分享我们与熊猫绵延不断的缘分,也将继续以熊猫保护经验为鉴,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曲线(bending the curve)。


60年代,熊猫Chi-Chi(熙熙或姬姬)

Chi-Chi(熙熙或姬姬)是与WWF结缘的第一只熊猫,也是WWF的会徽的形象之源。


熙熙的老家在四川宝兴县,1955年她来到了北京动物园,之后曾在苏联生活过半年,1958年被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默带到欧洲各国旅行,最后停留在了伦敦动物园。


熙熙的到访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涌到动物园去看这只吃竹子的“异兽”。当时著名的英国探险家彼得·斯科特爵士(Peter Scott)亲眼见了熙熙,感受到这一神秘又美丽的物种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力远远超过语言文字本身,他决定照着熙熙亲手画一只熊猫,让它成为WWF的会徽,希望人们一看到这个标志就能想起濒危物种的命运,从而为环境保护出力。从此,WWF与大熊猫结下不解之缘。


以濒危物种为会徽的创作灵感,与WWF诞生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 WWF


80年代,熊猫珍珍

1957年到1983年期间,中国政府曾向9个国家赠送过24头熊猫来表示友谊。


所有人都喜欢大熊猫,但没人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只熊猫。为了搞清楚具体数据,1973年国务院命令大熊猫产地川陕甘三省组织大熊猫调查。


如今被誉“熊猫教父”、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的胡锦矗,在1974年带领了一支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开始了为期4年的野外调查。


当年还没有DNA检测技术,胡锦矗发明了“胡氏方法”,根据不同大熊猫的粪便中残留的竹节特点来判断是否属于同一只熊猫。最后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估计,野生大熊猫约有2400只。


WWF代表与中国政府代表合影,从左至右为时任WWF总干事德黑斯,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超伯,WWF主席彼得•斯科特以及乔治•夏勒博士 © WWF

早在1979年9月,WWF创建人彼得.斯科特带队组成的WWF代表团就曾经到中国就大熊猫保护合作进行了初步会谈。


1980年5月,WWF代表团再次来到北京和成都详谈合作计划,最终的谈判结果是,WWF将提供中方100万元的资助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


最终的协议书于1980年6月30日在荷兰签署,半年后WWF委派的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来到中国,与中方工作人员胡锦矗正式开始五一棚的野外生活。夏勒和胡锦矗第一次见面是在卧龙,他们对彼此的印象都是:“是个搞野外生态研究的!


时任WWF名誉主席彼得•斯科特等一行来卧龙的研究基地考察 © WWF

WWF把研究地点选在五一棚, 日常工作多是通过野外监测寻找熊猫轨迹,并通过笼观和足套的方式观察熊猫。


给二人印象最深刻的熊猫名叫珍珍。


珍珍很早就获得了五一棚的关注,也戴上了项圈,她早已习惯了无害的人类,任由他们观察。


珍珍透过帐篷的窗户 ©️ George Schaller

WWF参与保护熊猫的工作有两个意义。


一是促进了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因为中国在上世纪30年代后才有了生物系,之后的生态研究都较为宏观,偏向海洋生物,对陆生动物的复杂情况缺乏了解,现在专注一种动物的深入观察,让中国也能发展到微观生态层面,和世界接轨,这让胡锦矗感到很骄傲。


二是熊猫这一物种具有特殊性,它生活在河源地带,那里保存了众多古老的生物资源,保护它就是保护整个栖息地,对它重视能引起人们对整个动物和环境问题的重视。


千禧年,熊猫与社区

五一棚的故事点燃了星星之火,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熊猫保护乃至生态学研究中,WWF在卧龙的工作也由后继的研究者进行。


上世纪80年代卧龙竹子大面积开花,熊猫面临食物短缺的危机,当时国际知名的保护专家马敬能(John Mackinnon)和Andrew Laurie等人受邀1985年到卧龙去,代表WWF支持林业部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熊猫调查,也包括其他珍稀物种调查,并且撰写了一份熊猫保护规划(Action Plan),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92年又展开了第三次“猫调”,WWF也给予了不小的支持。


1996年9月,WWF终于成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一家“零注册资本的商业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获得了在华活动许可证和免税证明,成为继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之后第二个进入中国的国际NGO。


2006年11月,观音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边界设立界桩 © WWF

在熊猫保护的工作上,WWF开展ICDP项目(Integrated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Projectt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通过林业工人培训、森林景观保护、生态旅游规划、替代生计等方式探索熊猫保护地的社区发展之路。人有了好生活,也会更少干预到熊猫的生活之中。


例如基于早年在平武县的中草药可持续采集的经验,WWF从2009年在成都开启熊猫友好项目,帮助农户规范采集过程,进行技术培训,还在项目伊始就找到了一家美国企业成为买家,持续到2012年结束。


当时WWF就试图探索熊猫友好型认证的方向,但市场和社区的体系都尚未成熟,直到2015年WWF的团队又逐渐推动,跟专家和社区负责人梳理过去的项目过程,再跟认证公司沟通,认证标准于2017年在国家认证委顺利备案,2018年平武的五味子成为第一个认证成功的产品,还在同年的熊猫日举行了标准发布仪式 [1]


大熊猫友好型认证标准正式上线 © WWF


国家公园新机遇,熊猫的“伞“能撑多大?

2010年往后,WWF把重心放在支持保护区升级方面,以及森林景观修复等精细化管理等推动。过去保护区分为三个区域: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进入的核心区,位于中间地带的缓冲区,最后是实验区,实验区可以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现在国家公园则删除了缓冲区,把外围称作一般管控区。每个国家公园都需要为一般管控区做合理规划,适当发挥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功能。WWF能利用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和合作渠道,为国家公园平衡保护和发展提供积极的示范。2020年8月,WWF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了5年的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平台。


2020年国际熊猫日现场 © WWF

在2020年10月27日第4个国际熊猫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WWF北京代表处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大熊猫与雪豹双旗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大熊猫和雪豹的共同保护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熊猫与雪豹双旗舰保护由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7年首次提出。“旗舰物种”指的是那些能吸引公众关注自然保护的明星物种。大熊猫和雪豹都是其中的一员。“双旗舰”概念将保护从大熊猫栖息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扩展至以雪豹为代表的高山生态系统,实现了四川西部山地生物多样性更全面的保护覆盖。今年,WWF在地域性立体保护的基础上拓展了“双旗舰”物种保护的概念,将大熊猫保护经验输出到雪豹保护,并以此为示范,探索大熊猫保护模式向其他物种和区域的推广。


“中国西部大熊猫与雪豹双旗舰保护联盟”于今日成立 © WWF

由WWF发起、中国林学会主导成立了“中国西部大熊猫与雪豹双旗舰保护联盟”也在今天成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四省林学会加入了该联盟。联盟旨在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熊猫和雪豹保护区的一线工作人员能够互相学习,将各自领域先进的技术、理念分享给彼此。


我们与熊猫妙不可言的缘分仍在延续,期待在这之中,也有你的支持与参与。



本文摘录自正在编撰的WWF中国40年相关文集,感谢作者张韵、马晓娴提供文稿。

[1] WWF发布全球首个大熊猫友好型认证标准 架设环境保护与精准扶贫桥梁. 2018.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喜欢就点个分享、点赞、在看叭~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