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注:该文内容主要来自当事人口述,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观点。环保从来不是场独角戏,只有社会更多层面的人去关注这些事情、有更多人参与,才可能把这些事情做更好的推动。今天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位努力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人。文|杨新颖排版|鹅子供图|张鹏“我今年44岁了,本职工作是一个工程师。”这句话的主人张鹏(自然名红隼),是一名观鸟爱好者、自然体验师,也是北京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野鸟会”工作组的成员,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协调人、监测组核心成员。他身穿迷彩服上山观鸟,深入鸟类栖息地进行调查,阻止不法分子的捕鸟活动,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观鸟知识、保护了大自然,更是同大自然“玩儿成了一片”。“自然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看得久了,你会对这份生命产生感情,会发现共同生活在自然中,你和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张鹏在讲解自然趣味知识用专业的热爱,构筑起环保社群张鹏有个自然名叫“红隼”。谈到对红隼情有独钟的原因,他说红隼是北京最容易看到的猛禽,而且它的某些飞行行为也非常有趣,所以令他印象深刻。渐渐地,张鹏觉得其实“红隼”与自己其实还挺契合:“它不是那种特别高大威猛或者稀有、珍贵的动物,属于和人、和城市很亲密的。其实像我后来做的很多环保方面的工作,也是特别希望可以和普通市民、和城市有更紧密的连接。”张鹏拍摄到的红隼在自然之友,张鹏主要做鸟类调查、科普宣传、社群组织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令我十分好奇,为何一位普通市民会选择将环保当做自己全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份“事业”,而且投入了如此大的热情与精力。张鹏说,回顾自己的经历,其实好像并没有“哪一个瞬间”使他下定决心投入环保事业当中。相反,对他来说,因为发自本能的热爱,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顺其自然的。回忆起童年,张鹏觉得,他其实也属于那种从小就对自然很感兴趣的孩子,喜欢到处跑,去抓虫子,去看植物、看树叶儿,去挖石头......张鹏回忆到,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自然,但与大自然的接触在上学、工作之后变淡了许多,是儿子的出生再次唤起了他回归自然、找寻童趣的愿望。“儿子大概刚出生那会儿,我想着得给孩子照相,所以买了一台单反相机,然后就开始带着孩子拍照。后来就发现,其实身边有一些小动物、小鸟也挺有意思的,拍出来一看还挺好看。”在偶然的一次讲座中,张鹏了解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理念,于是便加入了身边实地拍鸟的队伍,他的观鸟之旅也由此开始。在鸟类调查过程中的张鹏真正把“观鸟”从兴趣变成事业,缘于野鸟会一次猛禽迁徙调查的志愿者招募。张鹏回忆,是从那时起,他才知道原来“观鸟”这件事也可以非常专业,可以做得很正式、很学术。渐渐地,张鹏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关于环境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结识了许多认同环保理念的朋友。在志愿者性质的非官方社群中,价值认同以及情感联结尤为重要。张鹏觉得这让人在原子化的社会中不再孤立无援,更重要的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们在一起可以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等口号落实到行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