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实匮乏的时代,调查记者不够用了!

2017-11-24 陆鹏鹏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为记者 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 | 陆鹏鹏 


红黄蓝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昨日到现在,朋友圈的沉痛哀悼、微博评论下的愤慨、自媒体的咆哮式发声,空气中充斥的紧张氛围乎容不得一丝思考,冷静也显得与非理性情绪格格不入。


此情此景并不陌生,一周前的江歌案、两周前的携程虐童案、三周前的赛龙事件......同是这样一幅画面。



哀悼过后的事件后来怎样了?这次的三色案热度,又会持续多久?


本来需要调查记者一线采写传播事实真相的严肃新闻,结果变成了自媒体宣泄式文体收割流量机器。


自媒体靠“人血馒头”收割流量,调查报道何去何从


 不禁又想起那句话,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


新京报等几家媒体最先对三色案事件进行报道,报道真实接触并调查了多名红黄蓝幼儿园幼儿家长。随后新京报信源变成了各大自媒体的引用出处,有的自媒体甚至没有信源。


不可否认的是本次事件由于朝阳警方已介入事件调查,院长正在配合警方调查无法接受媒体采访。


但纵观近年来严肃新闻的走向日渐式微,自媒体不断发达,缺少调查的的娱乐、趣味、情绪化新闻不断涌现在读者面前。


江歌案、携程案、赛龙案等,原本需要大量调查的新闻事件,自媒体巧妙的煽动情绪,在没有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靠吃“人血馒头”获取了更多流量。


当每个自媒体都在借恶性事件收割流量的同时,留给读者的不过是千篇一律的负面情绪。而传播真正需要的是前往调查路上的记者。


此前,腾讯网总编辑李方曾在一篇文章中感慨到,“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他认为,随着传统媒体的垮塌,一起垮塌的还有正规新闻采访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叫做新闻事实的产品。


《南都周刊》前主编许庆亮今日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媒体发达,严肃新闻媒体式微,就会出现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爆发后的传播生态:事实极度匮乏,各种消息满天飞,非理性情绪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快速转发,营销号第一时间出来吃沾血馒头,大号借势收割流量,恶性公共事件,本该依赖的独立的第三方——曾经的调查记者的阶层消失,是现在传播困局的根源,以流量作为立身之本的各类公号,事实不是它们关注点。极端事件引发的猎奇心,人性里对恶的愤慨,都成为营销号流量变现的直接因素。



中国的调查记者都去哪儿了?


先回答小标题的提问,据最新的中国调查记者生态报告显示比起6年前,中国调查记者数量减少了57.5%。



近几年因为多方原因,为数不多的知名调查记者,不是转型,就是离职。知名的调查记者王克勤、邓飞等,转型走上公益的道路;简光洲、罗昌平、杨海鹏等,或创业或走上了其他岗位。与此同时,一些媒体的深度部门,或解散,或并入其他部门。


调查记者多被认为是一家媒体业务素质较高的员工。调查记者采访的多是深受社会关注的新闻,因此存在采访难度大并存在较大风险的特点。正因如此,业界曾有一个观点,全国真正称得上调查记者的屈指可数。


一方面,相对工作付出和职业风险,调查记者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等物质性回报比较低,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一般,尤其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另一方面,调查报道面临的社会控制环境也比较严峻。


前段时间,李海鹏领衔的ONE实验室解散,便可以印证当下调查报道的困难所在。从其发布频率、采写时间来看,要讲好一个非虚构故事,需要的成本非常高。一篇ONE实验室的深度稿子,一般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由此可见,调查记者生存状态困难,调查记者的创业之路也走得异常艰难。


调查记者月入5000?咪蒙助理都月入5万了


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平均收入,67%左右的月收入在5000至10000元的范围之间,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约为17%,而月收入少于5000元的约为15%。薪资方面与11年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所差无几。


图为最新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图为2011年发布的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相对于调查记者所付出的报道艰辛、面临的职业压力而言,这个收入水平的确不高,因此他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也比较低。


而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调查记者,回答比较认同的选项有“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表达百姓呼声”与“传播新思想、启迪民心”。


相对而言,“新闻工作收入较高”、“新闻工作者有机会成名”与“学了新闻相关的专业”等回答并不能获得调查记者的认可。


月入5000的收入甚至比不上咪蒙助理的5万(咪蒙曾发文《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万》),更不用说网络上盛传的8位数年收入。


与吃力不讨好的调查记者相比,自媒体们只要宣泄一下情绪,煽动一下气氛就能收割无数10w+,那么谁还愿意去做调查报道?


江歌案、携程案、赛龙案等,再到去年的和颐酒店事件等等,事件发生后,急于评论的人太多,调查记者太少,舆论场里充斥着想通过评论表态的自媒体。


自媒体发展到至今,形成了扩音器效果,而真正给新闻生产带来进步的还是赶往新闻现场的调查记者。


《黎瑞刚投资术:看得见的真实与看不见的美学》

《雄安48小时:媒体人的笔和炒房团的腿》

《谁不说俺家乡好?叶檀就不》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资讯 | 传媒大咖 | 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lanjingzhuli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