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行还有没有未来?

看懂君 看懂经济 2021-08-25

来源: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等综合   

作者:看懂君


7月26日,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一篇谈管理的内部讲话,经由社交网络传播后,在业内朋友圈产生了刷屏效应。


作为银行业内的翘楚和股份制银行的老大,招行从来都是银行业业绩的标杆。但是,招行内部却充满了危机感。在近期内部会议上,田惠宇行长发表讲话痛陈内部管理,分析企业文化积弊,正视外部环境冲击等各种问题,提出要全面升级管理体系,力求达到一家先进大行应有的水准。与此同时,最近招行内部平台出现了一个热贴《招行离冬天还有多远》,直言不讳,直击陈弊,很多跟帖评论尺度之大,令人咋舌。(更多原文点击《》》阅读)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了深度解读。(评论内容精选自的解读)


童文涛

资深银行从业者,评论作家

1、招行为什么焦虑?一部分是“自我怀疑”——最优秀的银行为什么也会频繁暴雷、官僚、内耗呢?优越感越来越弱,王者归来的荣耀没有惠及广大员工,财务数据的增长并没有同步带来经营品质的提升。另一部分是对可持续增长的悲观(或者是对危险的过度反应),这是行业共性问题:传统动能日渐衰竭,生产关系(管理)的短板开始暴露,组织的士气和活力无法跟上战略转型的雄心壮志,而新竞争者已杀入腹地。

2、需要为招行的“自由批评”点赞,但真正的反思需要前提——强大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华为的冬天”背后,任正非的危机意识融入到了华为的战略、经营和管理之中,成为创新和竞争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很多企业反思只是反思,燕过并没有留声。招行有没有真正的反思我们还需要观察。

3、大企业病是大企业的宿命,但真正的反思会避免灾难出现。一个公司,短期靠好的产品和服务,中期看战略,长期看文化——一种能够持续产生优秀产品的系统性力量。在一个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产品会失败,战略也可能发生错误,文化会充当最后的纠偏剂。商业银行需要长期主义,而长期主义的胜利,某种程度上是企业文化的胜利。遗憾的是,这恰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最缺乏的。 



董希淼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评论作家

招商银行这样最优秀的银行,开始在反思:离冬天还有多远;而几个众所周知的“知名”银行,拼命在强调:我们其实很正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招商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营业收入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超过交通银行,而资产规模只有交通银行约70%(详见我们的研究报告《招商银行为什么能够弯道超车》)。到目前为止,招商银行的市净率(PB)仍然为行业平均水平两倍以上。招商银行最大的特点是“战略稳定,策略灵活”——战略上,长期坚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不动摇,目标清晰而坚定;策略上,从“一卡通”到“一网通”到两个APP到金融科技银行,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战略稳定,策略灵活”,与其公司治理有密切关系——招商银行成立31年仅有3位行长,而且其行长为实际上的一把手(董事长为非执行董事),这在中国银行业是绝无仅有的。招商银行在反思,而我们需要向招商银行继续学习。 



车宁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评论作家

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类似的焦虑与反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过早而是过晚。面对经济发展换挡对展业环境的冲击以及新技术、商业模式对价值链的重构,没有足够专业壁垒的银行业更需要足够的战略能力和经营能力以应对挑战。展望未来,银行需要面对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在业务层面,仍然承担主力的对公业务要把握恰到好处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节奏,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失之冒进,未来可能接续主力的零售业务要尽快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经营层面,除了应对业务条块分割、地域分割的痼疾外,需要重点应对作业模式线上化所带来的经营和风险挑战,关键领域和环节甚至要敢于重构流程;在战略层面,必须看到,过于银行业长期卡在经济舞台C位乃至躺赢的黄金年华已经结束,银行业经营的毕竟是风险资产,这个时代的主题不是快速扩张而是稳健经营,少些盲动、多些冷静,可能是更痛苦、更考验银行家的挑战。 



王硕

中互金协会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评论作家

无论是国内最早提出零售转型,推进轻型化战略,还是2017年提出打造fintech银行,招行每次转型都能较好地把握趋势,实现前瞻引领。特别是在硝烟四起的零售业务领域,招行更是一骑绝尘,不断开创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先河。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行,作为中小银行杰出代表时的招行,可以借鉴富国银行等成熟模式走“小而美”、聚集零售核心的发展道路。但是,作为国内第五大银行,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值的增加与业务的拓展,招行的创新与改革已进入无人区,不能苛求不犯错,但一定要有“前路漫漫,当克己,当慎独“精神。其实,不仅招行应当自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处于金融大变革时代的广大金融机构,都应如此。过去闭眼狂奔粗放求规模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大浪淘沙的时代已经来临,要知道”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路春华

外汇专业人士,评论作家

一家银行的内部讲话和内部讨论能够喧嚣在公众视野实在是耐人寻味,尤其是在近期该行负面舆情较多的背景下。银行于社会而言首要是能够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人们最初的需求是现金放在银行安全还能有些许利息,需要用资金的客户能够从银行拿到成本相对经济的资金用于经营周转。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后续的银行各种金融产品、核算系统等等换言之“银行X.0”系列。现在银行人都在研究银行4.0。在当下国家全面开放金融领域的重要时间点,国内所有银行都面临着变革。推开了曾经政策筑起的高墙,发展中的中国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需要的是安全、稳定和进化。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业同质化的产品,是优秀人才和优质客户。国家需要银行同我们的企业互相扶持,双赢发展。这是中国的未来。 




施小纯

小微金融科技专家,评论作家

在股份制银行中,这几年招行一骑绝尘,是各家的对标行,正是这种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求变才带来招行目前的市场地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BATJ的企业文化中,这样反思更广泛,更深刻,更频繁,从p10到普通员工每日警醒反思,突破了层级,突破了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的全员危机文化。这也许更值得银行业去思考。 



由曦

畅销书《蚂蚁金服》作者,评论作家

招行依旧有很多年的未来。客观的讲,论零售银行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在中国依然没有人能出招行之右。如果说招行没有未来的的话,那么它依然可能是传统银行领域活到最后的。内网帖子对招行的反思,涉及组织文化、战略方向等多个方面,其实很多也都是老生常谈,与其说是对招行的反思,不如说也是对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反思。我认为,拿银行和支付宝和微信比,本身是不公平的,因为二者的所有制是不同的,这种比较忽略了制度背景。  事实上,这种反思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组织需要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用任正非的话说,这是增加负熵,避免公司落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寂。从这一点看,由田惠宇主导的这次大讨论是很有意义的,让我们看到招行自己折腾自己的精神。  最终问题要回到,招行是不是具有对未来场景的把控能力。招行起家于信用卡,由此积攒了很多80后用户。问题是,在年轻人用花呗、借呗、白条的今天,招行在90后、00后中的优势有多大?这个优势是建立在产品的基础上。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产业政策不变,只要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不能远程开户,招行的优势就依然存在,因为它是和传统银行在比,而不是和互联网去比。这个产业政策的“保护”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王礼

金融畅销书《富国之本》作者,评论作家

田惠宇行长的讲话稿“内销变出口”,有人认为是“钱端”事件后招行的一次高阶公关行动,即便如此,也难掩招行对管理模式与组织文化的反思之诚恳、之深切、之必要。当下中小银行转型发展受困且分化严重,既有外部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使然,也可以从中小银行自身找原因,中小银行该不该反思?应该反思什么?不妨顺着田行长的“自曝家丑”进一步展开,包括:1、激情消退。一些银行的中高层日益远离一线,远离市场,从过去的上下一心做蛋糕,变为千方百计分蛋糕;一线员工的关注点更多的聚焦于内部。2、战略迷途。作为亲经济周期的最典型行业和中国经济便车的搭乘者,过去十多年银行业的巨大成功既让管理者们虚骄之气日盛,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外部咨询机构的纸上谈兵,让一些银行管理者心无所属,定力全无。3、组织变形。银行管理架构加速度膨胀,既有总分支网点传统四级架构,又有基于产品、客户群、经营地域的矩阵式管理架构,还针对新产品、新流程、新技术设置新的组织架构,层层叠加、纵横交错,直接带来人员数量飙升、管理层级倍增以及组织体系的交叉混乱。坦率的说,招行病得不重,部分银行病的不轻,当招行率先全面反思,其他银行还在等什么呢? 



孔繁强

资深金融专家,评论作家

银行的危机确实存在,增长换挡又恰逢数字化时代,包括招商银行的所有银行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为数字化时代的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实现数字化经营,这必然需要完成数字化转型。而企业内部,也面临着保持业绩增长和避免价值观偏失的挑战。首先,要抓住机会,这个时代,品牌、产品都不是最关键的,基于连接的价值感、认同感,基于数据驱动的用户体验才关键,这是一个无体验就无用户的时代,银行能够依托的是基于监管和长期实践积累下稳健的风控水平和可信的企业文化,能够依托的是基于自身禀赋的差异化竞争基础,银行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真正的实现业务敏捷和数字化经营体系的建设。其次,一定要守住价值观的底线,往往“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银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加强内控,加强风险意识,前有恒丰银行为鉴,虽与银保小帐不尽相同,但这些财务真实性和反腐至为关键。任何企业,一定需要把握顾客价值、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这样的经营要素。大道至简,不过是实干为要、学习反省、优化迭代,要敢于善于自我剖析,对遇到的问题都时刻反思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排斥绕行。抓价值观,实际是要上下同心,让员工增强正向的企业认同和自我驱动力。 



周科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察者、思辩者、践行者,评论作家

内部讲话点出大型企业管理通病,解决方式是向一线赋能、为基层减负。1. 优化上级和下级机构、管理和业务部门定位。判定对组织有益,就看剥离其行政权力后的存在必要。若上级机构只是定指标、分任务、做督导,管理部门只是说不、一刀切、过程拖沓,则可精简、用信科手段替代。上级机构应牵头对外高层对接、研发工具手段、协调解决竖井重重,管理部门应从发展和风险平衡出发指导可行方向、因地制宜施策、流程快捷应对内外需求。2. 以实质管理取代形式管理。内部文件制度过多、内容纷繁复杂、执行层层加码,只是对发文、执行机构部门的免责保护,无法有效应用于操作流程和解决问题,反易成为内审外查时据以惩戒的凭证。应在落实国家监管要求前提下,紧盯客户需求、同业做法和市场变化,删繁就简、去除形式内容,并逐步通过系统参数调整、自动化监控等实质管理。3. 建立上通下达的信息沟通解决机制。招行“蛋壳”、《华为人报》自我批评尺度令人敬佩、敬畏,压制、漠视基层声音可能加剧问题裂变,应建立畅通、免责的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和问题处理机制。当前正值主题教育开展,应真正领会“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体要求,推动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陈龙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评论作家

田行长的“过度焦虑”在银行业振聋发聩,其实在互联网圈类似焦虑却是司空见惯,尤其是民营经济,大家都抱着敬畏之心想着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田行长的焦虑很好地反映了了一个大行银行家应有的格局、胸怀和危机感,银行业真的到了需要自我革命的一天。中国的银行业某种意义上有国家信用在背书,政策和牌照的红利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招行在零售金融更是一骑绝尘。但今昔非比,一是实体经济下行,金融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的时期。二是金融科技在逐步餐食传统金融市场,并低成本覆盖下沉市场。三是大企业病越来越突出,体制机制臃肿,包括招行,早已经没有马蔚华时期的狼性,相信一定面临客户“老龄化”现象。现在年轻人估计不再那么追崇招行,而是选择支付宝或者百信银行、微众银行这种年轻的互联网银行。田行长是我最欣赏的银行家和企业家之一,居安思危,实属难得。我选择坚定地相信,招行会再次抓住下一个战略机遇期,那就是金融科技。 



齐新宇

评论作家

不是银行从业人员,仅仅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谈一下。招行是最优秀的银行,但最大的竞争者来自业外,所有银行和零售业的困境都是类似的,就是失去了用户的时间。并不是招行不够优秀,而是错过了跟上用户行为轨迹转移的最佳时机。 





看懂小程序上线啦:热点热评来看懂!

7大领域资深专家重磅登场

深刻、独到、犀利的新闻解读等你来品尝!

↓↓↓↓↓↓↓↓↓↓↓↓↓↓

<  end  >


投稿邮箱:yg@cetralbanknews.cn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银行转型去哪里?

2、跨境消费大返现,银联既是“刺猬”,也是“狐狸”

3、阿里股票一拆八,马云未入选新一届董事,世代交替开始了吗?

4、如何看待上半年经济数据?

5、改变“孤岛”式服务:开放银行离我们还有多远?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