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安徽姑娘离开了,但4人因她重获新生……
11月29日,大皖新闻记者从亳州市谯城区精神文明办公室获悉,谯城区文明办将捐赠遗体的晓云(化名)申报追授“安徽好人”。近日,22岁亳州女孩晓云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她的肝脏、双肺、双肾这些器官,已让4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11月中旬,22岁的晓云突发疾病,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医生全力抢救,但依然无法控制晓云的病情恶化,很快晓云便陷入脑死亡状态。舍不得心爱的女儿就这样离去,晓云父母又将女儿送往合肥求医,但依然无力回天。
在晓云弥留之际,刘女士想到热心公益的女儿生前常说,要多为社会作贡献的话语,加上之前曾在新闻里了解过遗体、器官捐献的内容,萌发了捐献晓云器官,让她的爱心延续的想法。
和家人商量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刘女士将想法告诉了医生,并通过医生联系了亳州市红十字会。在专家组评估下,最终判定晓云已处于脑死亡状态。专家组成员将该结果告知家属,确认晓云的生命已无法挽回。
悲痛中,晓云的家人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字,同意将女儿器官捐献出去。“晓云生前曾做过几年幼师,特别有爱心,她一定愿意去挽救更多的人。”晓云的母亲刘女士说。
手术室里,晓云被撤掉了呼吸机,医务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晓云的遗体前进行了默哀,向这位女孩送上了真挚的敬意。
据了解,晓云捐献的肝脏、双肺、双肾已经移植到4名重症患者体内,已让这4名重症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留下生命礼物的,不止晓云,还有阜阳汉子张明文——
男子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和器官 救助5名患者
11月27日,张明文因突发疾病离世,按照生前遗愿,他的眼角膜及肝、肾等器官被用于挽救他人生命。这位阜阳汉子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现场人员向张明文遗体深深鞠躬
张明文出生于阜南县公桥乡阮城村,兄弟4人中,他是老大,为帮助父母分忧,上世纪90年代他去了广东打工。多年来,张明文敬老爱老,每年过年回家,除了陪伴父母,还不忘给乡邻带礼物。
11月17日下午5时许,张明文忽然感觉头晕目眩,昏倒在地,后被诊断为脑梗。在医生的建议下,家人将张明文送到了中国科大附一院救治。
在出发赴合肥之际,家人在张明文的病床前含泪签下了眼角膜及器官捐献志愿书。张明文的弟弟张明辉说,大哥生前曾多次献血,也跟家人们聊起过捐献器官救助他人的事情,将大哥的器官捐献,是通过另一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为完成大哥的心愿。
11月27日上午,张明文告别了人世。按照张明文生前及家人意愿:他的一对眼角膜、一个肝脏、一对肾脏被捐献,将帮助2人重获光明,3名重病者得以重生。
“我们别无所求,只希望大哥的器官能在被捐献者身上‘好好活着’,让他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张明辉说。
阜南县委宣传部(阜南县文明办)领导得知张明文的事迹后,非常重视。11月29日上午,受阜南县委宣传部(阜南县文明办)领导委托,阜南县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阜南县文明城市创建中心主任郑露来到张明文家,看望张明文家人,对张明文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得以重生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郑露(右)慰问张明文家人
据悉,阜南县委宣传部(阜南县文明办)已派人进一步挖掘采写张明文生前事迹,宣传他勤俭治家、关爱家人、大爱无私、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将追授张明文“阜南好人特别奖”。
♦相关新闻
安徽今年已有191人捐献人体器官,增幅全国第一
近日,亳州女孩晓云(化名)捐献器官,让4名重病者重获新生;阜阳男子张明文捐献眼角膜和器官,帮助2人重获光明,3名重病者也得以重生。11月29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红十字会获悉,包括晓云和张明文在内,安徽省今年已经有191位人体器官捐献者,增幅为全国第一。
安徽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曹芦松分析说,《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相比于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新条例的名称新增“捐献”二字,还将“人体器官捐献”这一章由4条增加到7条。近年来,安徽省红十字会对这项工作特别重视,深入宣传,并把宣传延伸到基层,让广大群众知晓人体器官捐献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许多群众积极主动报名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目前,安徽省已有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2.7万人。
据悉,安徽省对人体器官捐献者非常重视。曹芦松分析说,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安徽群众对人体器官捐献更加重视,这也说明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来源:大皖新闻
编辑:徐栩
(声明: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