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做的事,比恐怖片要恐怖100倍
本文来自豆瓣用户@电影派 的影评丨
首发公号:电影派丨
感谢作者的授权,任何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丨
恐怖片看多了,人们自以为已经训练出了抵御一切的大心脏。
可总被现实一次次击穿,心理阈值跟着不断提高。
比鬼更恐怖的,是人心。
人间悲剧总在不断上演啊——
《独夫》
“杀妻”,这个字眼,总会不时地涌进我们的视野。
比如2018年8月23日一审宣判的“上海杀妻藏尸案”。
起因,是日常里的纠葛和拌嘴;杀人,总还带着一些冲动。
电影也有很多,比如《天水围的夜与雾》。
任达华饰演的男人,因为生活潦倒患上了疑心病,怀疑妻子出轨,从家暴到杀死妻女,最终自杀。
这些,是生活的悲剧。
而更恐怖的,是那些经过冷静的密谋的,这就是人性的悲剧了。
比如这部《独夫》。
看过的人都无法忘记当时看《独夫》的战栗,它塑造了一个冷血的杀人狂魔。
他看似体面,内藏杀机。
他无比自私,别人的性命只是他享受人生的踏脚石。
可恨的是,他又非常有魅力,屡屡能够俘获美人芳心。
马尔科姆是个男护,外表绅士,举止体面,有很强的说话技巧。
他把一些阴狠歹毒的心思放在漂亮的场面话里,于是这些好听的话就变成他的面具。
“如果那还不管用的话,就来点TLC(安眠药)吧”
(记住这个安眠药,后面经常出现)
面对女人(猎物),马尔科姆有绝对的耐心。
他把欺骗感情当成事业,步步为营,投入巨大心力。
第一步,主动示好,打开对方的心门。
看台词也能发现,这礼物是花了心思的,投其所需、所好。
第二步,编造故事,将自己描绘成重情、痴情的人。
第三步,伪造英雄事迹,博取对方信任。
当觉察到自己已经在对方心中建立了一个好的形象后。
第四步,苦肉计,博取女性同情。
当然,做戏要全套。
为了做出做过化疗的假象,他伪造针孔,剃光头发。
毛发落下,恶魔浮现。
逐渐让女人产生了怜爱之心。
从走到她的眼里,一步步走到她的心里。
但他又是极端自私的,他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自己耳根清净,根本不管别人死活。
比如他查看病房,遇到一个孩子因为病痛而辗转反侧。
他不会去安抚,而是用安眠药去抑制。
对待自己老婆,也是如此。
他坚持婚后和老婆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过二人世界。
他求的不是浪漫,而是清净。
马尔科姆有消费奢侈品的生活习惯,没和老婆商量就买来价格不菲的古董商品。
老婆怪罪,马尔科姆花费100英镑买纯种猫来讨她欢心。
要知道,克莱尔为了省下2.5英镑的购物费用,会从报纸上剪下优惠券。
面对正常的指责,马尔科姆只有冷嘲热讽。
婚后三个月,各种催款单的挂号信就催上门来。
克莱尔要求对账,这就妨碍了他的“自由”,于是,他故技重施。
用妻子的昏睡换来自己的安宁,这是什么心肠?
妻子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
每当妻子有什么要求,马尔科姆做的,是加大安眠药的剂量。
1次。
2次。
3次……
就这样,马尔科姆的负债越来越多,妻子的身体越来越差。
直到,妻子坚持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让马尔科姆露出爪牙。
马尔科姆爱火,在他看来,一把火,什么烦恼都可以烧个干干净净。
家里从来不缺汽油。
严寒来了,堆起柴火,烧。
催债的账单来了,烧。
甚至,妻子不“听话”了,也是烧。
这部剧,有一场最恐怖的一场哭戏。
前一部分,是悲伤欲绝;后一部分,是无比清醒地自我观察。
这个人物的人性与魔性,就涵盖在这个让人胆寒的哭泣里。
他得到的是什么?
20万英镑的理赔金。
人的贪婪就像是漩涡,一旦尝到甜头,就会不断复制。
马尔科姆的魔手,又伸向了其他人。
面对第二任妻子费莉希蒂。
一如既往的,他还是巧舌如簧。
这次甚至搭配上了幻灯片,情感渲染力更强了。
一如既往的,第二任妻子对丈夫的评价还是很高。
一如既往的,还有马尔科姆的贪婪和歹毒。
他开始不断地模仿现任妻子的签名,撺掇妻子卖掉名下的房产。
马尔科姆开始想方设法让妻子同意开通联名账户,再然后就是转移资金。
一旦妻子对他的挥霍有所阻拦,他就会狠下杀手。
侥幸逃脱的费莉希蒂质问他为什么后备箱放着汽油与打火机,马尔科姆愤怒之下的摊牌令人触目惊心。
对他来说,人就像是他钱包里的钞票,可以随意消费。
第三集一开始,是极富隐喻的一场戏。
马尔科姆在河边钓鱼。
那些上了钩的女人,就是他为自己人生买单的工具。
可悲的是,那些被骗的女人,仍会执迷地信任着他。
但是,反过来,更能看出这种事件的悲剧性。
谁愿意去怀疑枕边人?
谁能想到,枕边人是个恶魔?
《独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克莱尔被杀于1994年。
24年后,这件悲剧在我们身边重演。
一样的人面兽心。
一样的因为金钱蒙蔽了双眼。
该事件已经立案,该有的处罚当然会有。
但,它所引发的悲剧远远没有结束。
他杀死了妻子,毁的是三个家庭。
女子被杀后,她的父亲和母亲经常陷入恍惚状态。
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个跟随旅行的20个月大的孩子,
孩子白天总是愣神,夜里总是哭醒,一边苦一边叫着害怕。
从前,孩子每天晚上都会找妈妈,事发后,孩子再没提过妈妈。
所有人都难以置信,1岁多的孩子,居然就接触了死亡,懂得了死亡的滋味。
逛微博的时候,看到一句评论: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一个人,拿着别人生命当做自己生活的翘板时,
为何不多想一想,
这透支的,可能是更多人无比宝贵的一生。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纽约时报》评选出21世纪的25部最佳电影,凭什么它高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