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于真实的国产综艺,看完想把回家的车票撕了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19-03-29

春节假期将近,一年一度团圆的日子又要到来了。


但对于不少人来说,春节的意义也只剩假期了。


放假回家,等待你的不是温暖幸福的年味,而是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八卦N连”:


过年带对象回家吗?

还没对象吗?

啥时候生孩子啊?

不生二胎吗?

年终奖多少?

月薪还八千吗?

……


本是一家团圆的高兴日子,早就被“催”得头疼,“催”得害怕了。


在这个令人烦恼的假期里,有一档综艺节目,可千万别带着父母一起看——


《我家那闺女》


我敢保证,这是一档,看完了你只会更头疼、更后悔回家的综艺节目。


但我也敢肯定,这一定是本年度最「写实」的国产综艺。


所有真实存在的”催婚大法“、放弃自我的扭曲爱情观,以及拧巴的中国家庭关系,全在这个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先介绍一下节目的四位女主人公:22岁的现役游泳运动员傅园慧、29岁的退役蹦床运动员何雯娜、31岁的演员袁姗姗、以及36岁的主持人吴昕。


年龄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别的不说,至少在这个节目里很重要。


除了傅园慧的爸爸之外,其他三位爸爸在提及女儿终身大事的问题上,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闺女年纪大了,怎么嫁出去啊?


29岁的何雯娜,还没潇洒够呢,爸爸张口闭口就是“你都30岁了”


在家里吃火锅,吃着吃着就被朋友催,“我现在又有情情爱爱,又有奋斗的目标”,话里有话,似乎何雯娜想自由地一个人生活就有什么不对。


31岁的袁姗姗,妈妈已经开始物色起隔壁《我家那小子》里的小伙子了,“他们都单身”,甚至还隔空向钱枫发出来自丈母娘的好感。


已婚的朋友,包贝尔和潘斌龙张口闭口就让袁姗姗找对象,“还是先找男朋友”


还有未婚的俞灏明,自己的事儿都还没解决呢,就忙着给袁姗姗和钱枫组起了相亲局,张口闭口“大龄剩女”、“傻大姐”,还就这样正式成为了袁姗姗的“催婚大使”。


36岁的吴昕更惨了,她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了全家的头等大事,父老乡亲都在盼着她赶紧嫁出去。


日常生活压力大到哭,被迫吃朋友的狗粮也就算了,还要帮人家带孩子、学习婚姻经,甚至找徐海乔一起看个中医都能被组CP。


我要是吴昕,我也烦得天天想哭。


不过最惨的还是年纪最小的傅园慧,傅爸爸嘴上说着年纪小没关系,心里早就想好了。

等傅园慧一退役,就马上结婚,男朋友都不用找了,“这个时间来不及了!”


少女小傅还没能感受成年人的自由呢,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难道这些女孩子们的单身生活,就这么不开心、不快乐吗?

并不是,她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认为的舒适的生活方式。


袁姗姗热爱运动,早起跑步、健身、皮肤管理,会给自己做早餐,吃早餐的空隙还会听听薛老师的经济学课程,活得十分精致。


运动员出身的何雯娜则习惯了无时不刻拉筋,早起拉筋,看电视拉筋,能拉筋就绝对不坐着。

她也非常热爱生活,喜欢装扮家里,喜欢滑雪,坚持举铁健,还养了一条可爱活泼的小狗。


吴昕虽然不及其他人活力十足,在家里的日常状态都是瘫着,但她也有自己的小爱好。

美妆、护肤、养生,抓紧时间保养好自己,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


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明星,她们就和所有的普通女孩一样,时而勤奋,时而懒惰,既热爱生活,也享受着独处生活的惬意自在。


但在父母、包括节目嘉宾的眼里,没有对象,她们过得就一定是孤独的、不幸的。


一个人吃速冻饺子的何雯娜是孤独的。


一个人在家睡觉的吴昕是孤独的。


而袁姗姗家就连狗都是一对,她该有多孤独啊。


节目剪掉了她们快乐生活的片段,放大了那些一个人发呆放空的时间,也给坐在演播厅的爸爸们增加了越来越多“必须结婚”的理由。


结不结婚,真的这么重要吗?

在父母的眼里,这比你赚多少钱、有没有房子、过得开不开心,要重要的多得多了。


即使你在北京有房有车有收入,独居生活乐趣十足,那又怎么样?

你没结婚,就是思想有问题,就是“不完整的、“不正常的”


吴昕爸爸很无奈,因为吴昕没有结婚,他“没有资格”和好友谈论孙子,对于吴昕结婚生子这件事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袁姗姗爸爸说,“早一点结婚,早一点生子,这是一种孝”,是对家庭、国家、民族的一种负责。


傅园慧爸爸更直接,如果小傅要单身一辈子,就要“揍死她”


而他也更迫切地希望傅园慧能够早一点生小孩,因为“趁我现在年轻我帮她管一下”


这么看来,结婚这件事不再是个人的幸福选择,而是源于父母的监督,甚至还有国家、民族的责任。


按照各位爸爸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捋一捋,到底什么是结婚的理由——


因为你不结婚,就不会生小孩,我还年轻,我没事干,别的老人都有小孩带,我没有,我忧愁,所以我着急,我要催你结婚,也要催你赶紧生小孩。


父母催得越着急,女儿的压力也就越大。

渐渐地,结婚、生子的目的开始发生改变,不再是为了“找到幸福”,而是“完成爸妈交代的任务”。


吴昕在面对生孩子的问题上,直接开口就是“我不想生”。

就算会生孩子,“也是因为我爸我妈,肯定不是因为我自己觉得得生一个”,就当做是完成革命任务了。


说到底,结婚也好,生小孩也好,只不过就是在满足父母“带孙子”的欲望罢了。


但当这个问题直接地抛给吴昕爸爸时,吴昕爸爸却艰难地露出了豁达的表情:

“作为长辈来讲我是希望,非常希望有小孩,但是他们两个人要是不生,那就是不生,不生也没关系。”


对父母来说,不生小孩是真的无所谓吗?

想要做到无所谓,真的很难。


作为丁克一族的大张伟,直接点破了爸妈们看似豁达的话术:

“爸妈都是说你不生没事,但是你要生了我能开心。他们虽然不张嘴,你一定是可以感觉到。”


在这份“豁达”之下,隐藏的是爸妈因为你不结婚、不生孩子而带来的伤心。

这根本不是理解,而是逃避。


面对这种隐形的“催”,作为主持人的维嘉并没有主张要父母理解,而是让父母以大张伟为例,更要狠狠的“催到底”,“这边的爸爸就应该强硬起来”。


原本只是父母的逃避,一旦变成“强硬”,就成为了子女们心中最厌恶的“情感绑架”了。



相比起父母的情感绑架,来自朋友、同龄人甚至所谓前辈的观念洗脑更为恐怖。


除了数不尽的“催婚大法”之外,《我家那闺女》还严重暴露了目前绝大多数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扭曲、不平等的观念。


其中有一期,吴昕在深夜跑到火锅店和朋友聚会,探讨婚姻爱情观。

作为已婚女的悦悦向吴昕传授,女人在两性关系中要学会示弱,尤其是“像你们这么强的女孩”。


接着又爆发金句,“每多失去一个技能,爱你的方式就会多一个。”


也就是说,像吴昕这样能徒手把冰箱扛回家的女孩子,不配拥有柔弱的保护和爱情。

她们必须装成像病人一样,什么都不会,全部靠另一半来帮忙,这就叫做爱。


如果爱情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而是取决于弱点之上。

在我看来,那不是爱情,是怜悯。


还有另一位著名已婚女士,包贝尔的老婆包文婧,花了一天的时间教袁姗姗怎么当好一名成功的保洁阿姨。


对于袁姗姗家中衣服堆成山、化妆品放一台的情况,她评价为——“猪圈”。


至于怎么做好家中勤劳的保姆,包文婧可是颇有心得。

衣服要整齐叠起来,袜子要按季节卷起来,卷发棒上不能有头发,充电线还必须要按顺序摆好。


在包文婧看来,当保姆收拾屋子,可比排戏、记台词轻松多了!


除了不用动脑子之外,这还是一种意外的幸福——

“如果你将来处了一个男朋友,你不在家,他问你说,我这个东西在哪啊,你就特别牛的告诉他在哪里,他一打开岂不是好爱你!”


袁姗姗对于包文婧对“爱”的形容十分不解:

“我就觉得,烦不烦,你不会再买一个,你让我收拾,你怎么自己不收拾?”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毛病



但保洁阿姨总是对“爱”有着另类的自觉,“因为爱你呗,就愿意给你收拾呗。”


这种保姆式的爱情贯穿在了包文婧的感情观里,她认为交男朋友就需要人家陪着,一个人就一定会感到孤单的。


而袁姗姗却不这么认为,她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同时也不需要有人黏着她,

“你看我收拾东西不行吧,我就能一个人生活,因为我怎么乱都是我自己”。


但这种自我的舒适,却往往会被别人放大为一个人的孤独,在与包文婧一起收拾房间的时间里,就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该这么孤独的生活下去了,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作为已婚妈妈的胡杏儿认同这种改变,“你爱那个人,肯定会愿意去做出改变。所以大前提就是,给姗姗找一个男朋友。”


在节目的结论下,爱情又回到了一个牺牲的状态里。


如果要拉近彼此的距离、要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你就必须放弃自我的舒适,去迎合他人的舒适,最终成全大家的舒适。

你必须要做出牺牲,才能有够有对象。


但实际上,单身并不该是一种悲伤的状态,如果你能在这个状态中感到快乐、舒适的话,那就没有去牺牲、妥协的必要。


像何老师所描述的,“我不觉得它是一个失败的女人,我们不是说像这个类型的,可能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就是失败的。”


以及李立群老师所说的,“从一个女孩结婚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成家生子的话,那么二十几岁当然是最合适的。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生孩子的话,那这个风险也挺大的。”




我们害怕被“催婚”、“催生”,离不开父母陈旧的观念,更离不开我们与父母日益减少的沟通中。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和年老的父母们之间的沟通总会变得越来越少。


家庭之间动不动就会吵架,子女也早就养成“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变得越来越絮叨。


不管我们是20、30岁还是40、50岁,父母永远把我们当小孩子看。


傅园慧的爸爸最自豪的一点便是,“她从小是我一手管大的!”


吃饭全靠塞,按摩亲自来,训练就在门口等,在爸爸的眼里,傅园慧永远是个孩子。


就连跟傅园慧确认换训练场地这件事,傅爸爸都可以唠叨个四五遍,傅园慧直接无语不做回答。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知道了,行了,你说吧”,实在过于真实。


我们也很容易在这种短时间持续的唠叨下被激怒,就像傅园慧一样。


傅园慧在录视频的时候频频出现口误,爸爸上前不断强调台词,要怎么说才顺畅,傅园慧连忙用“好好好好”试图来堵住爸爸的唠叨。


没想到,爸爸却毫无眼力见,还停不住教育傅园慧。

傅园慧当场就炸毛了,“那你来!!!”


不仅小事冲突不断,一旦在涉及选择的大事上爆发了冲突,父母与子女间面临的可能是长时间的沟通封锁。


吴昕就因为爸妈反对她的上一段感情,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家,与父母断绝了沟通。

虽然自己也年纪不小了,但她依然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人,而不是凡事都要接受父母的监督和否决。


她赌气的没有和爸妈联系,即便这段感情最终还是不欢而散,她依然不愿意和父母聊起这段过去。


“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们,你说我回去吧,说这件事好像也没法说,不说吧又很尴尬,那我还不如不回去。”


拒绝沟通之后,爸妈因此认为吴昕在这段感情中受了伤,变得不愿意谈恋爱,甚至是“破罐破摔了”,也更加担心她了。


这样死循环式的沟通闭塞,让她很是烦恼。


但要是什么事都让爸妈知道呢?那也很累人。


在袁姗姗遭遇到网络暴力的时候,她特别烦恼是否要跟爸妈倾诉。


“我有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比如有些不开心,或比较复杂的,我就不能去跟他们说,但是你有时候你难免会有说你这段时间心里有事,你就不会去太多的跟他沟通。

那他就会多疑、会去想,你怎么了,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像我父母,你跟他说一点点事情,他们能延伸出很多东西。”


“但多沟通,他们就操心的更多,死循环。”


你越不说,父母就越会怀疑,是不是最近过的不好。

但你说的越多,父母却又会想得更多,唠叨的也就更多了。


所有的中国家庭,都生活在这样一个说与不说、报喜不报忧的沟通障碍里,就连表达不满、表达爱的方式,都显得十分的拧巴。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表达——

“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有多拧巴呢?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在极其不顺畅的沟通中出现了一丁点顺畅,就叫感动。”


袁姗姗、吴昕她们都拒绝了当面与父母沟通,宁愿和朋友吐露心事,也不愿意与父母直接道出生活的快乐或是苦闷。


而在背后默默奉献的傅园慧爸爸,把孩子的未来安排的明明白白,却始终拗不过傅园慧的坚持。

孩子的人生总是自己的,就算你怎么安排、怎么催,都无法改变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


虽然《我家那闺女》总是没完没了的“催婚”,但总能也让我们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了家庭沟通的局限性。


不管是工作、结婚还是生子,只要面临着选择的冲突,父母和孩子总是各执一词。


父母往往是柔弱的一方,用“为你好”的方式,希望你的人生平坦顺利,过得跟个正常人一样,也就理所当然要有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你不愿意,想要反抗,那父母能做的也唯有伤心了。


而子女总是站在刚烈的一方,和父母对抗、和世界对抗,渴望自由,渴望独处,渴望舒适。

虽然这样的生活未必“不正常”,但我们也总是会被父母的“伤心”所绑架,一次又一次地在撕裂的边缘犹豫、甚至妥协。


中国的父母总是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子女的身上,把他们所认为的最好、最对的选择,用最激烈的冲突来强调“我爱你”。


但人生并不是父母能够代替来过的,所有的困难、坎坷,本就是自己选择的。

自己选择的路,没有什么好埋怨和愧疚的。


能够阻挡“催婚”、“催生”的唯一办法,唯有长时间的、有效的、平和的沟通。

虽然我也知道,这太难了。


春节到了,家总是要回,爸妈还是会想你的。

我们也尽量的多和爸妈聊聊天,聊聊自己的生活,聊聊自己的快乐。

但愿在沟通之后,爸妈们也能少一些催促,少一些“为你好”,多一些理解吧。


*本文作者:阿呆


< END >


RECOMMEND|往期精选


《喜剧之王》上映20年,关于它你所要知道的一切

开年就破收视记录,这部宫斗剧了不得

开局9.0!反转到嗨,这样的悬疑片,值得憋尿看完

他的童话辛辣讽刺,少儿不宜,如今终于拍成电影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