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国内,惊艳全球,他拍出了最懂中国人的年度大戏
前段时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又再度刷屏。
从奥运开幕式到冬奥开幕式,只有他能表现出中国人直抵人心惊艳全世界的浪漫。
只有他穿梭双奥,奔跑十四年,不断超越的热忱与激情永恒不变
只有他担得起亿万国人发自心底的一声“国师”——
张艺谋
在张艺谋看来,奥运会开幕式代 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发展历程中的变化,
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事实上,这也就是人类可贵的进取精神。
面对这两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国师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艺谋在担任《一个和八个》摄影时,就提出来了他贯彻一生的艺术主张——
“艺术上的重复是衰弱的标志。我们愿意用实践来证明心中所想,哪怕它是幼稚的。”
一个和八个 (1983) 导演 张军钊
无论是在他不断尝试的执导电影生涯,还是两场奥运开幕式,
这种永不停歇地求变的勇气与热忱仍是其人生信条。
对于这一次的“答卷”,古稀之年的张艺谋不仅没有「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的胆怯,而是卸下包袱有一种豁出去的洒脱;
在不断的改变之中,唯一不变的是用创新的手段、世界的语言展现中华文化的光彩。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是中国最早在国际影坛上发声的一代。
1988年2月23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寻常的一天,
张艺谋携其处女作《红高粱》一举捧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类电影节获此殊荣,
张艺谋从此与他执导的影片一起跨入国际电影艺术的殿堂,
在光影的世界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书写了中国电影的辉煌篇章。
红高粱 (1988) 导演 张艺谋
曙色初露的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性契机的年代,
它的开放与活力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历史平台,
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艺谋在当时的对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大潮中,
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传统的批判。
红高粱 (1988) 导演 张艺谋
诚如陈凯歌所评价的那样: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泄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
张艺谋担任摄影师的第一部作品《一个和八个》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
他与另一位摄影师肖风在形式上大胆创新,用黑白两色突出构图的层次和力度。
画面处理上采用不对称手法,人物被挤进角落里,对形象也不加粉饰,
大胆呈现干裂的嘴唇、牢房中肮脏的脸以及扭曲的面部表情。
这些都与以往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迥然不同,表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中国人“质”的飞跃和升华。
一个和八个 (1983)
1990年,在国际上初绽头角的张艺谋执导了影片《菊豆》,并获得了第63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的提名,这是国产电影第一次获此殊荣。
但张艺谋并没有就此停止前进的脚步,接下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都陆续在国内国际获得多项大奖。
左上 菊豆 (1990) 右上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 左下 秋菊打官司 (1992) 右下 我的父亲母亲 (1999)
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就专注于中国社会中的隐秘的故事。
执著于表现传统东方隐秘的边缘化的处境,
呈现了西方人渴求看到的一种不为人知的“奇观”世界。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
在这里,张艺谋摆脱了时间符号的束缚,着力打造空间环境,
他的电影中的“中国”是超越时间的、永恒的,
因之也是神话式的和寓言化的,是张艺谋导筒下的符号。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
《红高粱》中的“我爷爷”“我奶奶”的浪漫的抗日传奇,有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不朽的抗击精神;
而《菊豆》中关于压抑的欲望和乱伦的故事也是农耕社会的的小小缩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宅院中争宠的故事,“点灯捶脚”的陋习更像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故事。
菊豆 (1990)
新千年后,张艺谋再次挑战商业片,引进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拍摄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片《英雄》。
在商业电影时期,张艺谋开始重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演绎与拓展,通过对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与野史小说的改编,突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展示,以及对传统思想和东方哲学的探讨。
但这种侧重于商业创作模式,曾经一度被质疑。
英雄 (2002)
直至08奥运以后,他再度以《归来》一片重新拾得观众的信赖,
正如《归来》这一片名,张艺谋经历了起起落落、辉煌低谷,终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通过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展现动荡年代里深沉的情感,用柔和、质朴、温暖的光影定格人物的故事,化解历史与个人的矛盾,解构人们对于特殊年代历史的印记和家庭情感的冲突。
《归来》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陆焉识的归来,亦是在平白的叙事中温存情感的真谛,召唤着一个时代的情感回归,更是张艺谋由商业大片到艺术剧情片的一次创作回归。
归来 (2014)
去年,国师一下子又为观众带来了两部匠心之作——《一秒钟》与《悬崖之上》。
张艺谋将《一秒钟》喻为自己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全片以朴素的影像基调和纪实风格,叙述了人与电影的不解情缘和时代记忆;
《一秒钟》2020
它是张艺谋极致化影像风格的一次延续,对文化寻根的表达入手,
结合影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和个体在时代下的无力感,探讨了《一秒钟》与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关系,
从对电影的追忆和致敬中提出时代背景下人性悲悯和个体无力的看法,引发当下人们的集体回忆、共情和反思。
《一秒钟》2021
而另一力作《悬崖之上》,则是张艺谋导演对谍战题材电影的首度创作,其以"乌特拉"行动为线索致敬隐秘战线上为国牺牲的无数革命英雄。
依旧通过“茫茫白雪”的符号意象,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电影美学。
实现了人物与结构的诗学平衡,以及一种健全的史观表达:直视无名英雄们在与日寇和伪满政权斗争中的牺牲,对他们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表达了真诚的关怀。
《悬崖之上》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张艺谋导演立于艺术审美和大众趣味之间鸿沟的“悬崖之上”,但是他的答卷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利双收的古稀之年的艺术大家的诚意。
《悬崖之上》2021
看过冬奥开幕式后,网友纷纷表示要去电影院为国师补一张电影票,
在备战冬奥会期间,张艺谋有了08的经验,同步进行了4部电影的制作,
而最近上映的《狙击手》也以豆瓣7.7的评分(截止文章发表之前),口碑领跑22年春节档。
他曾言“我想,拍哪个时代的故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容器和一件衣服。穿30年代的衣服和穿现代的衣服,自身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张艺谋确实是中国电影的传奇,他在电影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电影传奇,
他所书写的华彩乐章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西方凭借他的电影“指认着中国,指认着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指认着中国电影。
张艺谋成为中西目光交汇处的文化风景, 缝合起东方与西方、本土与世界,中国电影文化又一次开端和启航的象征。
*本文作者: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