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短15分钟,这央视良心片一集就爱上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22-10-11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实体店铺正在消失。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购,与之相对的是那些象征人间烟火气的实体店铺也一个个悄然隐没。

有些店铺甚至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曾经在没有网购的岁月中,人们走进街边的小店挑选商品,与老板和顾客谈笑风生,这样的生活场景似乎正在消失。


虽然实体店铺的经营越发困难,但仍有一群人为了情怀和热爱在坚持。

也许他们最终也难以抵抗时代的变迁,但他们留给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却不会被人们遗忘。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正是这些还在坚守最后的店铺的故事——

最后一个店铺

导演:牛丰沛/陶书豪/李轶嘉/武亮

编剧:牛丰沛/陶书豪/李轶嘉/武亮

首播: 2021-07-19(中国大陆)

集数:6
单集片长: 15分钟


这部纪录片由央视出品,共6集,每集15分钟。

带观众走进6个店铺,6个故事,6个中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

这6家店铺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一群普通人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



《最后一个店铺》中介绍的店铺,曾经都是街头巷尾最寻常的店,其中有连环画书店、唱片店、小吃店、相机修理店……

但在时代的变迁下,这些行业逐渐显得“过时”,但它们也曾是一代人的快乐源泉和精神粮食。

就像第一集介绍的成都的连环画之家, 虽然现在喜欢看连环画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在动漫和游戏的冲击下,连环画成了小众爱好。

但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娱乐单一的年代,一本小小的连环画经常被无数人传阅,能拥有一套连环画是很多青少年的梦想。

店主刘高就曾是这些青少年中的一个,小时候很多书买不起,长大后他索性在春熙路开了一家书店,边看边卖,生于70年代初的刘高,已专卖连环画24年。


1997年,春熙路拆迁改造,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当时这条街上几十家书店老板,都面临抉择,很多人放弃了开书店,但刘高没有放弃。

他两次迁店,如今他的店铺挪到了人民中路,不再卖其他种类的畅销书 ,开了“连环画”专营店。

当年也正是因为开书店,刘高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她曾是刘高隔壁书店的店主。

二十几年,从繁华的春熙路,到安静的街边,两家店变成了一家店,两个人也成了一家人。


刘高是个乐观的人,对钱并不那么看重,这家书店承载的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的情怀。

“我没在网上销售,基本都是顾客上门选购。”

专业经营连环画24年,刘高结识了很多喜欢连环画的朋友,他们称呼彼此是“连友”。

刘高对“连友”承诺:“不以赚钱为目的,永不涨价。”


谈到未来,刘高说:都坚持20多年了,还是想继续,“想把书店扩大一点,让中小学生进店免费阅读,也对弘扬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影片最后,店里来了一位小女孩顾客,她对连环画兴趣盎然的样子,让人看到了希望,刘高和他的书店也许还能存在很久。



除了连环画,另一滴时代的眼泪当属黑胶唱片了,现在人们习惯了用手机听歌,很少有人会为了听音乐去买唱片。

但总有一些怀旧的人仍然会去听黑胶唱片,金方勇就是这样的人,他从黑胶收藏者成为了杭州聆翔文化黑胶唱片店的老板。


金方勇说他在这家店投入的钱都足够以买套房了,为了让黑胶迷们都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

他坚持开了这家店,店内收藏有五万多张二手黑胶唱片,作为一家黑胶唱片店,聆翔文化黑胶唱片的规模算相当大的了。


说起金方勇对黑胶的爱,与成都的刘高很相似,都是年轻时的爱好刻在骨子里,成了一辈子的情怀。

70年代,人们日常能接触到的音乐非常有限,能听到的几乎都是播音喇叭里的广播体操和样板戏。

当金方勇在外文书店偶然听到古典乐的黑胶唱片,他立刻被音乐的美好所震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古典乐黑胶。


后来金方勇得知广州市的陶街可以买到黑胶唱片,但都是按三百五百张整箱卖的,他还租了房子来放买来的黑胶。

2010年,金方勇办了提前退休,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黑胶唱片店,他把原本准备买房的钱拿来开店,导致儿子三十多岁仍没房结婚,为此他的妻子至今不能原谅他。

金方勇虽然对家人有愧疚,但他更加无法割舍对音乐和黑胶的热爱。


这些年,聆翔文化黑胶唱片店逐渐成了杭州黑胶迷们聚会的场所,热爱音乐的人在这里找到同好。

有时,金方勇还会组织小型的音乐会,请来乐手现场演奏。很多黑胶迷都曾在人生低谷时,从音乐中获得治愈和勇气。


一群小众爱好的人因为这家唱片店不再孤单,彼此分享交流,抱团取暖,这或许就是实体店最珍贵的意义。

金方勇说他不为利润纠结,毕竟分享音乐的快乐比什么都珍贵。


另一个彻底被数码取代的行业,要数机械相机了。

现代人人都有手机可以拍照,摄影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数码相机现在都很少有人使用,更别提还要依赖胶卷的机械相机了。

居住在重庆57岁的陈亚军,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依然保留传统机械相机维修技术的人。他拥有一家专门维修机械相机的店铺“沙龙相机维修部”。

因为陈亚军对传统照相机的热爱,自己也从相机爱好者变成维修匠人,为了修相机,他经常会找遍重庆大街小巷的老旧店铺,从一堆废弃相机里找到需要的零件。

他像外科医生一样,小心翼翼的为他的“病人们”缝合伤口,治愈了无数相机主人的宝贝收藏。


机械照相机在老一辈人手里,曾经是人人羡慕的奢侈品。

 每部照相机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它可能是长辈留下的遗物,它或许是一对夫妻相识相爱几十载的定情信物,也可能是子孙三代幸福时光的见证者。

陈亚军维修的不仅是相机,更是珍贵的记忆。

这一修就是四十年,热爱和信念是他一再坚持的动力,在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在维修相机的过程中,赚钱是其次,那份沉浸在爱好中的快乐才是最难得的。  


然而数码摄影的革新,让传统相机的维修需求锐减,一度让陈亚军的店铺面临倒闭,为了继续坚守,他不得不另寻工作去维持这家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

其实更让他放不下的,是对机械照相机的热爱、无法割舍的相机情怀。

而电商的兴起,让陈亚军和妻子看到了一丝希望, 通过开网店,从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寄来的维修项目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也逐渐成为了圈内的维修专家。

 对于陈亚军来说,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热爱,修补别人的遗憾,就是实现了梦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争名逐利的时代变迁中,仍有一群人更看重情怀。

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最后一个店铺”,体现的是当下十分可贵的浪漫以及现代人逐渐缺失的人情味。

店主和顾客都属于这个社会的小众群体,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依存关系,抱团取暖互相支持,不仅延续着这些老店的生命,也让人们能够有个地方可以重温旧时光和童年记忆。


最后一个店铺”的店主们其实是一群最后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一个个曾经繁荣过的行业,守望着一座城市不应忘却的记忆,更是守望着自己从年轻时就热爱着的事物。

正如拍摄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的导演在手记中所言:

“无论世界跑得多快,无论媒介如何更新,总是有这样一群人,要在旧书的小天地里寻找乐趣;就在这个仅有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有人偶遇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知己,有人发现了多年未见的孤本,甚至有人找到了带着亲笔签名的过世父亲的书,在店里泣不成声……”

或许我们无法抗拒时代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做到不忘记曾经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些店。


影迷集体默哀,这个改变世界的电影大师离开了

华语犯罪片又出生猛佳作,实在太惊喜!

他的突然去世,是世界影坛的重大损失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