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放牛班的春天》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

明教育 2023-02-19
每日教育· 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是0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失意但是很有音乐才华的马修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名字叫做“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做代课老师,这是一间寄宿学校,专门为“问题少年”的“再教育”而设立。
马修初来学校时,便受到了同事的警告:这里的孩子都是老师和家长们眼里毫无希望的学生,他们认为这群孩子脾气暴躁、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甚至于毫无未来可言。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但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春风化雨般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这部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给观影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从内容,从它本身的故事剧情,从它的拍摄角度还是从它的音乐,从它要表达的主题,都体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相信看过影片的我们都会感觉到,《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就像窗外春天的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今天我将展示影片中成功运用教育心理学实施教育的案例,分析为什么在校长严厉甚至残暴的管束下,孩子们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激起了更加多的反抗;而马修老师的温和慈爱,却能唤起学生心灵的美好,成功引导学生发现天赋并走向成功。
在文章最后,我将根据影片的启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对如何做好教育的几点看法。


1

从教育心理学看《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的4重启示


1.校长与马修老师的冲突——行为主义VS人本主义
影片中,以一般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马修老师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学校的校长一直奉行着体罚,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外部刺激,校长认为体罚可以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控制学生的行为。
而人本主义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实会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必须着手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校长派——行为主义者
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他信奉教育就是“犯错—惩罚”,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行为主义者的做法弊端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
影片中,校长怀疑蒙东偷了钱(其实钱并不是蒙东偷的),他用暴力的方式去逼迫蒙东承认,甚至还报警让警察把蒙东带走。被暴力对待的蒙东心中充满了仇恨,最终他放火烧了校舍,也烧没了校长晋升的机会。
马修派——人本主义者
相比之下,马修老师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人本主义注重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同样是对待蒙东,虽然他的出现让学校里风波不断,老师、孩子们都拿着异样眼光看他,他放荡不羁,无恶不作。但是马修老师让他加入合唱团,马修老师给他一个肯定自己的机会。孟丹偷体育老师的手表被当场抓住,马修老师冲着窗口喊着,“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马修老师想要他肯定自我,自我实现。
马修老师首先用人本主义者特有的关心爱护去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这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满足了孩子们的不同需要,使得孩子们萌生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下面将分析马修老师是如何一步步让孩子们扭转观念,激励孩子们用音乐去实现自身价值。

2.满足学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我们需要部分或者基本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而这群“池塘底”的学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他们有些是孤儿,有些很久才能见父母一面,即使能见到父母,他们也被看作问题满满的学生,根本得不到认可和尊重,更别说有高追求。
所幸在马修老师来了以后,情况完全改变了。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马修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

人类七大基本需要
人类七大基本需要
安全需要:在影片中,马修老师虽然不能免除校长对学生的体罚,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犯错的学生庇护。对幼小的派皮诺提供父亲般的关爱,警告暴力男蒙东远离派皮诺。
对真正偷钱的科宾,马修终究没有向校长告发,让这个吹口琴的男孩免了一顿毒打。尽管他无法真正帮助孩子们从校长的淫威中解救出来,但是在心理上他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安全感。
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洛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予了有音乐天赋的皮埃尔特别的关注,这都表明了他对孩子的接受。
尊重的需要: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小佩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音的科宾。
马修没有让他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
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皮埃尔身上,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3.体罚违反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原则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观察学习习得的。影片中,当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时,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
然而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会导致学生只知道不该做什么,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4.善于应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引导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马修老师对皮埃尔声音的赞美,对他歌唱的肯定,让皮埃尔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从一个爱偷窃、内向,因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到相信自己有音乐天赋,选择去音乐学院进修,最终成为了受人崇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
影片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只有我们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和理解包容学生,才能使孩子充分长成他们原本美好的样子,再创造环境让每一位孩子的不同个性和天赋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2

根据影片的启示,谈谈我对教育的4点看法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近年来教育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压抑孩子的天性,似乎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是育人。各种的补习班更是让孩子们成为了满足家长欲望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知道,想培养孩子成材,第一步是培养孩子成人。
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完整,情感独立,自尊自强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最后结合影片中马修老师的做法,谈谈我对如何做好教育的几点看法。
1.教育需要平等尊重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皮埃尔因一时冲动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后,马修老师通过取消其独唱的方式让其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皮埃尔是学生中最具有音乐天分的孩子,在这样一件事后,他失去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独唱。这是惩罚,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
但在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天,马修再次转向皮埃尔,向他做出了“请”的手势,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皮埃尔完美的契合着马修的节拍,在皮埃尔的眼睛里,马修读到了皮埃尔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以及感激。这样宽容与尊重的教育方法,在充分发挥了学生潜能的同时,教育他不能恃才傲物。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爱基兰德曾主持过一项调查,表明:经常遭受心灵施暴的学生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基至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学生更为低下。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完全毁灭。”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而不是制裁和打击。

2.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即使他在某一方面很糟糕。正如这部电影中,孩子们在合唱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中音、高音、低音。“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
由于不同的个体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在兴趣、爱好和意志、性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教育者应该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勒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空间感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
我们应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评价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发掘孩子潜能、促进孩子自我进步和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
影片中的孩子们虽然顽劣,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们的智能行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3.教育需要宽容和爱
马修深知这个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是问题少年,社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家庭对他们绝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这群孩子缺乏爱的关怀,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极度叛逆,而用粗鲁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脆弱。所以,马修用宽容与仁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
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心智上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进而自身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当孩子进行犯错时,作为教育者来说,不应当对于他们进行打骂式的处罚,应当以宽容、和善的态度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本身,并加以改正。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通过宽容和爱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努力营造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最终,马修的这些教育行为引起了孩子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良性转变。

4.教育需要鼓励肯定
皮埃尔有着天使的面孔和声音,但是性格幽闭而且敏感,不愿在众人面前展示他歌喉。一次马修听到他天籁般的歌声后决定挖掘他的音乐天赋,鼓励他加入到合唱团中。通过马修的循循善诱和引导,皮埃尔敞开了心扉。
马修老师对皮埃尔声音的赞美,对他歌唱的肯定,让他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从一个内向,因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变成一个受人崇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
正是马修的鼓励,造就了几十年后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这不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例证吗?
莎士比亚曾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罗森塔尔曾说过:“很多时候赞美比批评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作为孩子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多支持鼓励我们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其发展进程中,始终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并成为有足够勇气和充满自信的人!


“明教育”投稿邮箱:tougao@wuhenedu.com


(END)
精选原创
(点击蓝字即可查阅全文 )


遇见  | 一所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学校明•日思(一)| 不得不答的99问征集回答
认知升级,当下你不得不读的10本书
我怎有资格做教育?一个教育人的自我反思叩问:教育因何伟大?没经历,怎成长?一个13岁少年关于教育的思考倡议!倡议!紧急倡议!
什么样的孩子敢去“拆”学校?让世界听到青少年的声音|2019年“全球青少年未来领袖论坛” 来了!

版权说明:

本文转自 欣梦其缘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