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父母做好这三点,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孩子的成长进程,其实就是父母的修行过程。
一直有人对我频用“修行”这个词有看法,说“你身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经常说‘修行’这个词,甚至还‘灵魂’这样的字眼。”实话说,我不知如何回答。
今天,还是想给父母谈“修行”。因为,疫情肆虐的当下,父母难得能有这么长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此时,正是父母自我修行和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
谈父母修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什么是修行,什么又是父母的修行?今天我跟各位父母或将来要为人父母要分享的修行,是指发现并明晓包括生命和教育在内的本质存在及运行规律,通过关系认知自己的心。
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这个层面上主要是通过孩子,看见自己,通过与孩子的关系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回灵魂深处的自己。从此出发,我理解的父母修行,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修心,二是修身,三是修智慧。修到了这三个层面,我认为就成为了卓越的或精英的父母。修到了这几个层次,孩子其实是不需要被教育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具体如下:
我们常听说,“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圣人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这些对于父母的修心非常重要。因为,父母心不仅是父母自己的世界,更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其实就是父母之心的世界,起码,父母的心就是孩子的未来世界。
父母修心,主要修三个心:本真之心,至上之心,真爱之心。
什么是本真之心?我们看这个世界,无论是生命还是教育,首先要看其本质,而不是只看表象,更不能追逐表象。这个心最难修,因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都活在表象和虚幻之中。为了所谓的“随大流”,我们往往丢掉了本真。
比如现实生活中追逐名牌、追名校、讲吃穿档次,还有为了所谓的养生和美丽,去追求所谓的养生品和高档化妆品。这些其实都是虚幻的表象,本不应该成为主流的追逐对象。
还有教育,为了所谓的高分和名校,把孩子在作业、辅导班中折磨的死去活来。但殊不知,分数、应试和升学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是反教育或不是真正的教育。失去本真之心,主要是我们父母太执于所谓“常见”,或一直活在“断见”之中了。
接着,我再说说至上之心。这颗心可不是追求什么所谓名牌、名校、名车和豪宅。首先,至上的心是自由的。如果没有自由,那这颗心一定被控制了,尤其可能是被功利或名相给绑架了。
其次,至上的心是高尚的心。这颗心源于人性,但高尚光辉。也就是说,这颗心胸怀天下,具有浪漫主义的至上理想和情怀,这种理想和情怀,是为大众,为人类,为长远。至上之心,绝对拒绝平庸,绝不做乌合之众。
最后,父母要修真爱之心。什么是真爱?伟大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真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在这个意义上说,尤其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所要修炼的真爱之心,首先是对孩子(生命及其成长)的理解和接纳,也就是尊重。
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世界。为人父母,只要修好了心,我们才能看到教育的本原,也才能看见孩子。心修不好,我们不仅停留在表象,连方向也会错误。方向错误,那我们如何引领我们的孩子前进?
心修不好,我们难有正见,进而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就如同心中的魔鬼,它会把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功利的教育思想和作为,其实就如同教育的魔鬼,它把我们引向了错误的方向,甚至把我们推向了地狱。
心修不好,我们一定会有恐惧、焦虑、哀怨、不相信、不自信等负面情绪,那我们如何将阳光普照给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心,我们一定看不到孩子。如果看不到孩子,那孩子就没有存在感,没有存在感,哪有什么爱,哪有什么真正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进程,其实就是父母修心的过程,也就是父母觉知生命、觉知教育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其实都十分短暂,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教育专家后才要孩子。做不到也非常不必要。
修 身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在家庭教育方面我认为最核心、最经典、最有力的就是“言传身教”这四个字。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认同我的这个观点?所谓“师表”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也就是说的“修身”,我认为父母主要通过身体力行的引导(行为习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是自主学习的行为引领。在此,我为什么强调自主学习呢?在我看来,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不管外在的因素有多少,内在的学习动机一定是有的,一定是强劲的。只有这样内在学习动机的驱动,我们才不会被功利控制,也不会被情绪左右。父母这种状态的学习,孩子一定能感知到,也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自主学习引领,可能更多的就是通过读书来体现。有人说“读书是高贵灵魂的举措,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
不少父母说了,我一直读书学习啊,为什么孩子就不喜欢读书学习呢?我不同意父母的这个观点。我始终认为,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事实上,这样的父母可能只关注到局部片段或表象。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来自成系统的,但往往由于外在力量的干涉后来出现了问题。
小的时候,孩子可能需要妈妈读给孩子听,这时候内容和形式基本是父母说了算;当稍微大的时候,他可以自己选择,自己阅读了,这个时候,父母需要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阅读读物了。
可父母却认为要读“有用”的书,要对考试和升学有利;想想,让您读不喜欢的书,您愿意吗?孩子喜欢童话,喜欢图画读本,喜欢的书读很多遍,这有错吗?这和我们家长经常玩牌、打麻将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非要追求有用呢?非得要像一些父母的书橱、案头摆放一些《炒股秘籍》、《快速挣钱的21条原则》、《如何让您的孩子快速提高成绩100分》、《怎么做你的孩子才能上哈佛》等等这些书吗?
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引领孩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读书。只要孩子喜欢学习,所有的方法都是高效的。
其次,父母的修身,是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爱运动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为什么要把运动单独拿出来说,我觉得这是当前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不运动,成为了众多孩子的常态,也成为了很多孩子产生问题的根源。有家长说,孩子不爱运动,因为电视、电脑、手机等诱惑太多了。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我们回忆一下,是不是孩子小的时候基本都特别爱动,特别喜欢探索?那为什么后来就不愿意动了呢?不管是平日,还是周末假期,你都以太忙、太累等借口不去运动,那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去运动呢?孩子不累吗?
作为父母的我们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状况:孩子让我们带他下楼玩一会,我们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周末的时候,孩子想去郊游,想去参加与同学或小朋友的运动聚会,又被我们拒绝了。久而久之,孩子还会与我们一起运动吗?还会给我们提要求吗?
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根植于父母的带动和引领。父母喜欢运动,定期与孩子一起运动,长期下来,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仅是孩子,我们自己身体强壮了,而且情绪也好了,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了。
有大量的脑科学和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喜欢的运动的孩子,大脑和思维发展更好。所以,真心喜欢运动和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孩子,学习一般差不到哪里去。
最后,修身还要形成“自省”的习惯。
“吾日三省其身”,这句话大家应该熟悉。但我们很多父母,往往现实生活中只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和毛病,却很少深思这些问题和毛病的深层原因。
我有个观点,“孩子身上呈现出的所有问题多少都能从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有人说我太武断,我不想争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这句话我特别喜欢。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具象表现,基本都是父母作用的结果。尤其对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东西,父母首先应该反思自省,而不是先责怪孩子,更不是抱怨环境或体制。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所有的“成就”和“付出”都会印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展现得一览无余。父母的喜悦、平和情绪,孩子会及时反馈在身上。但冷漠、抱怨等负面的东西,往往孩子会因为恐惧先深藏在内心,随着成长,长久发酵会慢慢放大。
首先是知晓生命的智慧。生命的智慧,我的理解,首先是生与死的智慧。有人经常给我说,孩子都这么小,别动不动就谈什么生死话题。现在的社会这么好,活着多好啊。
不懂死,焉知生?生与死从来没有分开过,甚至生与死其实就是一回事。生命有限,而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要义,并敢于直面生与死,那才有可能找到生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去追逐虚幻和表象。
有人追问,修生命的智慧,具体怎么做。很难一两句话讲清楚,更没有人能保证你能修到生命的智慧。否则,如此的哲学家和宗教人士也不会如此的执着和繁忙了。但简单说来,修生命智慧,主要是破除“常见”和“断见”,让本真呈现。
其次是知晓教育的智慧。修得了生命智慧,我认为教育智慧的修炼就不会这么困难了。教育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功利,源于对虚幻表象即不合理欲望的追求。
有人说,只有考高分才能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才能有好工作。听起来这个逻辑似乎是通的,媒体也不停地推波助澜这样说。这是典型的“断见”,即使上了好学校,就一定有好工作吗?即使有了好工作就一定会有好家庭,就会有幸福吗?这个没有人能保证吧。
教育的智慧是什么,首先是要明晰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何谓完整?完整就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一个会学习的人,一个丰富立体的鲜活生命。而不是培养一个只会考试和工作的人。再说,应试和升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啊,甚至很多的应试是反教育的。
再次是日常中为人处世的生活智慧。有人说,“修智慧太难了。中国这么多的父母一是忙,二是知识文化也受限,怎么可能有什么智慧产生?”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智慧和忙没有关系,和知识的多寡也关系不大。中国佛界有个高僧叫六祖慧能,在佛学上造诣非凡,但他一字不识啊。如果你说那太远,我说我自己的母亲吧。
我的母亲还健在,今年90岁了。她老人家不仅一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我的母亲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人生智慧。如“忠厚传家远,诗书教子长”、“人敬我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唯有读书高”等等。母亲给予我的这些智慧,有的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渗透到了我的骨髓和灵魂里。
有些父母,尤其是一些有些“卓越”成就的父母,自认为自己留下的东西足够子女后代用的了。于是,便放弃了修行和自我探索。他们认为已经“圆满”,其实,他们走进了人生的“舒适区”,如果不能继续走出,他们慢慢会给搁置在那里。他们选择的舒适的窝,安逸的路,其实是人生的断崖。为什么?因为,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还没有做完。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不断地走出舒适区,不断地去冒险和迎接挑战。”如果我们不再继续学习、继续探索,其实我们就是在抗拒成长。我始终认为,人生中,本该拼搏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其实您选择了死亡。
“孩子的未来成就,其实拼得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非常认同,非常喜欢这句话。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父母与孩子一起有个难得的长假,这正是修行的好时机。
孩子的成长进程,其实就是父母的修行过程。“生命不息,修行不止。活着的时候,与喜欢的人一起干着喜欢的事。不被自己的执念控制,也不被别人的意志牵引,做真正的自己。”我认为这是生命的正见,更是教育的正见。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这是最重要的修行。
—END—
●疫情防治的协和医院网红诊疗方案,最新升级版来了!转需!●这里有一份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指南,请查收!
●比尔盖茨TED演讲:面对病毒爆发,全世界都没准备好
●春节宅家:30余部顶级纪录片+播放链接,给你找齐了●48部亲子共看电影全片单 助推儿童成长的生命阶梯(收藏)
●推荐40部优秀纪录片,春节在家给孩子充充电!精选原创
●遇见 | 一所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学校●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谓成长,就是经历。所谓卓越,就是经历非凡。●如何引领孩子在假期里实现弯道超车●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面对下一代竞争力的培养,教育的真正挑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