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止刷酸?抖音大可不必如此

冰寒护肤 冰寒护肤 2021-11-30
风波今又起
今日热传一份抖音的整顿通知:
公告提到,化妆品,包括含酸类化妆品,不得使用“刷酸”、“刷酸治疗”等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和效果的词语,含酸类化妆品宣传中可使用“清洁、软化角质、去角质”等功效描述,但须与化妆品注册、备案的功效范围一致,不得使用“换肤”、“具有刷酸治疗一样的效果”等虚假夸大词语。据该公告描述,含酸类化妆品包括使用水杨酸、果酸、杏仁酸等化妆品。
同时,在抖音上搜索“刷酸”,也会出现一个提示:

如何评论这件事?我的观点是:抖音反应过激了,大可不必如此。
何以至此?
一切要回到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刊登了一篇科普文章《科学认识“刷酸”美容》(参见: https://www.nmpa.gov.cn/xxgk/kpzhsh/kpzhshhzhp/20210811090320126.html)。
主要从一名皮肤科医生的角度,对用酸进行皮肤美容医学治疗的知识进行了科普,并提示消费者注意不要随意自行使用医疗浓度的酸,如果需要治疗,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
次日,《青眼》公众号以《刷酸化妆品被国家药监局“点名”》为题报道了这篇文章。由于标题非常引人瞩目,且解读的内容超出原科普文章的范围(比如,那篇文章讲的是医疗刷酸,而转述报道的标题却变成了“刷酸化妆品”),化妆品界又久未有新闻,于是很快,这则消息引起了界面新闻、化妆品报、央广、南方都市报关注,形成了一波舆情。
各个媒体纷纷将一篇正常的健康知识性科普文章添油加醋,解读为国家药监局要打击刷酸,甚至进一步被各种自媒体解读为长期用含酸的化妆品会烂脸等等……可以说,怎么吸引人眼球怎么来。
抖音作为流量和影响力超大的平台,在舆情面前选择了自我设限,即:在前面提到公告中,不允许化妆品提“刷酸”二字。
实际上,不允许宣传和暗示医疗作用,这是对化妆品宣传的一贯红线,对于含酸护肤品也是如此,强调一下不允许宣传和暗示医疗作用是可以的,但不允许提“刷酸”二字,这就过了
到底什么是刷酸?
抖音不允许提“刷酸”二字,主要原因是在媒体一层层误读中,自己把“刷酸”归入了医疗术语。其实,必须应当澄清的是:医学上并没有“刷酸”这个术语。医学上对于使用高浓度酸进行化学剥脱治疗的准确名称叫“化学换肤术”或者“化学剥脱术”。由于常使用的材料是高浓度的酸类,因此也被称为“酸换肤术”。
“刷酸”则完全是民间用语,泛指用酸来处理、护理皮肤。
因为这个词非常顺口,于是医疗界也顺着民间的习惯借用了一下而已。为了和日常使用含酸的护肤品护理皮肤相区分,就将“化学换肤术”或者“化学剥脱术”简称为了“刷酸治疗”或者“医美刷酸”,其准确的含义是指高浓度的酸类用于皮肤,通过剥蚀作用或其它途径的生理调节,使一些皮肤问题得到治疗,所用的都是高浓度的酸,这种浓度在化妆品中是不允许使用的。因此,正如药监局刊载的科普文章所述的那样,这与含酸的护肤品完全是两回事
化妆品中允许使用多种酸类。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驻留型化妆品中水杨酸含量应在2%以下,果酸在6%以下,这些规定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过的,之所以规定这样的浓度,是因为日常使用这些浓度以下,总体上是安全的。
酸类风波,足以引起思考和警惕
关于含酸类护肤品对于皮肤的作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据。不待多言,对于消费者护理皮肤的需求而言,酸类护肤品并非完美、但足以作为能够被信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民间叫法,分分钟被媒体归类为“医疗术语”,这是很危险且不公平的。
医疗术语的规定,应当由权威机关和专家、科学组织,经科学、公正且合理的程序加以制定。
从法理上说,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舆论而随意对医疗术语的范围进行定义、限定或变更,那就意味着这种公权力的非法让渡(当然这也意味着公权力在行使时也应当足够谨慎)。
从市场竞争而言,这可以衍生成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把它划入医疗!
对企业而言,遵照法规规定,做出产品,应能在法规限定范围内自由地宣传和销售,而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和认知等无形资产,一瞬间就因为一个过度解读的概念被禁了,大量的努力附诸东流,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几点呼吁
作为微小的个人,在此发出几点呼吁:
希望各媒体不要为了流量而去过度解读一些仅限于科学和技术范畴的信息(比如:2019年的“药妆品”争议,说实话,有几个媒体知道药妆品是怎么来的?它作为技术术语和法规定位之间的区别?但不知道这些却敢跳出来谈论的有多少?又如,化妆品不允许宣称“抗炎”,这是为什么?化妆品是否可以在实际上有“抗炎”的效果?)
多关注一下化妆品行业的生存。这十几年来,化妆品行业被折腾得很厉害,总体上是个弱势行业,没有什么话语权,谁都能随时踩一脚。一些事关企业和行业生死存亡的事情没有几人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倒是恨不得炒上天,都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何必呢?
希望抖音、小红书等公共平台,能正确地对待媒体报道的类似信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公允的管理。
希望消费者也能多学习科学知识,不要一听到一些媒体的报道就风声鹤戾、惊慌失措,使一些错误的信息传播扩大。
希望自媒体、主播、品牌,能够客观宣传推广,避免夸张宣传、逾越红线,共同打造产业发展的良性环境。
阿弥陀佛!
看完请点赞+转发哈,让更多人了解科学护肤知识:)
作者简介:
  •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博士生,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
  • 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 微博关注89W+,知乎关注42W+,B站关注43W+,小红书关注23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