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游南京】孙权待武将如同亲人
播音:南京广播电台 吴迪珺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资产的CEO,与对手竞争不是凭匹夫之勇,靠的是手下大量人才。那么不仅要看他的个人素质,还要看他挖掘优秀员工的能力。
孙策临死前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并不是仓促做出的决定,他当众对着孙权留下了一段非常有名的遗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分析了两人各自的优缺点,类似于老蒋说的一句话: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不行,长江防线就交给各位了。
这句遗言可以说是对孙权一生的高度概括:亲临前线不一定是他的强项,但是挖掘人才、用好人才是他的拿手绝活。
东吴人才如云,基本可以与曹操手下抗衡,比如周瑜、鲁肃、吕蒙、程普、陆逊、甘宁、潘璋、朱武等等,一部分是父亲和哥哥留给他的,很多是他挖掘出来的。
孙权怎样发现他们的呢?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陆绩,一个是陆逊。
这两个人都是陆家人,陆家是江东的大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孙家和陆家是世仇。孙策当年跟随袁术的时候,袁术让孙策去攻打庐江,太守叫陆康。孙策攻了两年打了下来。陆康因为德高望重,孙策没有杀他,但不久陆康就气死了。家族也遭到大难,本来有上百人,在这次战争以及事后牵连中死了一半。
陆绩就是陆康的小儿子,很有才华,6岁就成名了。他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偷偷藏起来三个。没想到临走的时候,橘子从怀里掉了出来。袁术开玩笑地问他:我是拿橘子招待你的,你为什么要私自藏起来呢?
陆绩一点都不紧张,跪下回答:橘子很甜,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
袁术对他的从容非常惊讶,说:陆郎很小就有孝心,长大后一定有作为。从此经常提起这件事,这就是“陆绩怀橘”成语的由来。
陆绩长大以后,博学多才,远近闻名。但因为孙家当权,陆家肯定是受到排挤的,家族也渐渐衰落。孙权想他既然是一个人才,何必再去纠缠过去的恩恩怨怨呢?就请他出来做官,职位也比较高,叫奏曹掾,就是有一批专门提建议的官吏,他担任主管人。陆绩对孙权的坦诚相待非常感激,后来对孙家一直忠心耿耿。可惜的是,陆绩死得太早,只活了32岁。
再说陆逊。
他10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一直跟着从祖父陆康生活,年龄要比陆绩大四五岁,但辈分要晚一辈。陆康死后,因为陆绩还小,陆逊就承担起支撑陆家门户的重任,那年他12岁,由于陆家的衰败,他是尝尽了世态炎凉,但他一直勤奋学习,长大后温文尔雅。
他21岁的时候,孙权把他召进幕府,后来也放出去做官,职位不高。但他有几件事情引起了孙权的注意。第一件事:陆逊当时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县令,那个地方遭旱灾,他不仅开仓赈济贫民,又组织大生产运动自救,灾情得到很大的缓解,老百姓都称颂他;
第二件事:整个东南山越人非常多,据险割据,和政府作对。陆逊主张先除内患再向西开疆拓土,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一个叫费栈的人被曹操策反,煽动山越起事,孙权试着让他带兵去平叛。费栈人多势众,远超陆逊士兵。陆逊就偷偷进军,在山上插满旗帜,到了晚上潜入山谷击鼓,山贼大惊,一看到处是火把,满山旌旗,以为有千军万马,吓得落荒而逃,很快被陆逊击败。
第三件事:陆逊后来强征这些山越人当兵,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他违法征用民众,陆逊被召回建业后,他反而为淳于式说好话。孙权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淳于式是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我不能再诋毁他。
像他这样的胸怀,有几个人能有呢?所以他步步高升,绝不是因为孙权要还孙家上一代欠他们的债,而是完全凭他自己的军功。后来,由孙权做媒,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
许多地方名士看到孙权连仇家的人都敢用,那还有什么顾忌呢?所以不断地有人来投靠孙氏。
蜀汉后期,几乎已是人才匮乏。比如在夷陵大战中,刘备为什么惨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下居然找不到一个名将,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首先是没有威望能服众;其次在关键时刻不可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只能机械执行命令,还不一定执行得好,东吴的将士一听到刘备带的那些没名气的将领,信心大增。
再看东吴,陆逊手下有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镇守建康大本营的是吕范,防守北方蜀兵的是周泰,在公安做接应的是诸葛瑾等,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许多老资格的对陆逊还都不服气,可见夷陵大战东吴的实力多强。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纵观孙权一生,无论多么出色的将领都无人能翻得出孙权的五指山,那么孙权有哪些高明的手腕呢?
第一,亲临一线。大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他是坐镇指挥,但主导大权还在他手里。其他战事,孙权大多是亲自挂帅,所以他也有差一点被张辽活捉的经历。
另举一个例子:在247年,孙权派诸葛壹假装叛逃到魏国,以引诱魏的大将上当,魏的大将率领了一万人迎接。但就要进入孙权伏击圈的时候,突然感到杀气森森,急忙撤兵。孙权就在伏击圈的第一线,大臣和太子都提心吊胆,劝他回来,在后方听听消息就行了,前方太不安全。但孙权固执不同意。这一年,他已经66岁了。
正因为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不仅和将领们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将领对他也又敬又畏。
第二,制度上驭将。一个大领导光靠个人实际行动还不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东吴的地方负责人是由军政一把抓,因为战争年代,叛乱不断,军队去镇压,就需要有粮草,有地方政权配合。这种制度好处是:能迅速地大规模作战,没有领导人之间的相互扯皮。但带来一个弊端,就是尾大不掉,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孙权又实施了另一套办法。封了很多将军,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他们只认一个领导:孙权,任何一场战役直接向孙权汇报。同时,军政一把手随时调动,所以没有一个地方长官能形成割据势力。
和蜀汉相比,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这样的弊端就是,其他人才很难涌现出来。所以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失去了方向,出现人才库的断层。
孙权不会只信任某一个将领。然而一旦发生大战,孙权任命主帅,往往又能给予他们实权,绝不在旁边指手画脚。由于这些一把手都是临时到岗的,怎么样把所有的将领团结一心就是个巨大的难题。但从结果来看,这个将领不仅能打仗,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这需要孙权非凡的眼光。
赤壁之战时,周瑜是一把手,将领中程普年龄最大,人们称呼他“程公”。程普是个乐观派,对朋友也是相当大方,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军队中铁哥们很多。但他就是看不惯周瑜,多次在公众场合嘲笑侮辱周瑜。周瑜对他始终很尊敬,不和他计较。程普后来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对周瑜非常敬佩,还对人说:与周公瑾相处,就像喝了一杯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夷陵大战时,蜀军屡次挑战,东吴大将都想出去迎战,但陆逊坚守不出,他知道蜀军来势汹汹,要等他疲惫后再出击。大将们则认为陆逊胆子太小,而且这一等,就等了半年左右,老将们和贵族出身的将领很不服气,甚至大骂陆逊,但陆逊不为所动。
吴军大胜后,诸将才完全对陆逊转变了态度。孙权问陆逊:当时很多人不听你的话,你怎么不告诉我呢?
陆逊说: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我应该依靠他们成就大业。我虽然笨,但心中暗慕蔺相如那种谦虚居下的风格,愿意大家团结和睦。
孙权听极其赞赏。
第三、礼节上尊重将领。对于战功卓著的将领,孙权不仅封地赏钱,更重视给予政治礼遇。赤壁之战后,鲁肃归来,孙权率领大家出去迎接,亲自下马接待。吕蒙平定荆州,孙权大会群臣,当众赠给他步兵鼓吹。陆逊击退曹休后,孙权亲自执鞭相迎。所以部下每打一次胜仗,心理上都能得到无比的满足。
第四、感情上驭将。孙权对武将亲如骨肉,从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能部分是出于做秀,但更多是发自内心,是一种战友之间的真情。
和曹操合肥大战中,凌统为了保护他,受了重伤。孙权亲自为他擦眼泪,并给他涂药,凌统才得以不死。陈武在这次战斗中死亡,孙权非常悲伤,亲自为他送葬,免除了他家门客200多家的赋税和徭役。
公元213年,曹操从濡须口退兵后,孙权指派留守的一把手是周泰,手下的朱然、徐盛等人不服气。孙权亲自到前线请所有的人吃饭,端酒到周泰跟前时,让他解开衣服。他身上伤痕累累,孙权指着周泰每处伤痕,就问这伤怎么来的,周泰一一说出。孙权痛哭说:你为了我出生入死,不顾自己的生命,我怎么能不把你当作我的骨肉呢?我一定和你荣辱与共。
其他的将领才服从周泰。孙权他对周泰伤痕的来历应当是大致清楚的,他目的是为了稳固周泰的地位,但流泪也绝不完全是演戏。
夺取荆州后,孙权在公安,最悲痛的事莫过于吕蒙死了。当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孙权就加封 44 34025 44 15288 0 0 863 0 0:00:39 0:00:17 0:00:22 3610 44 34025 44 15288 0 0 816 0 0:00:41 0:00:18 0:00:23 3610了吕蒙和陆逊,就是因为吕蒙的病情不稳定。后来孙权又请了很多名医来治他的病,称能治好他的病的,赏千金。而且他自己守护在吕蒙的身边,看他病情加重,就伤心不已,有点好转,则面露喜色。到最后吕蒙的病越来越重,孙权又请了道士为他作法。但终究没有能够救得了他的命。最后吕蒙死于孙权的内殿,只有42岁。遗嘱中有将所有赏赐给他的钱全部奉献给国家,孙权听了更加悲痛,因伤心过度,自己健康也大受影响。
对高级将领的后代相当照顾。张昭、顾雍、步骘、周瑜、鲁肃、吕蒙的子女们都受到重用。凌统死后,留下了两个孤儿,孙权养在宫中,待之如亲子,每宴宾客,孙权叫他们来会客,都夸奖说,“此吾虎子也”。又请老师叫他们修文习武,长大后统领其父兵。
总体,孙权对武将恩威并重,待人真情,东吴的将领都愿意为他效命,为他出生入死。
那么他的手腕又是什么呢?敬请关注南京市旅游委公众号-“南京旅游”每周“听历史、游南京”说书节目首播推送,或下载“在南京”APP紫金FM版块收听重播。
(文稿:扬子晚报 杨民仆)
往期
听历史·游南京 第三期 幕后英雄的一锤定音
听历史·游南京 第四期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
听历史·游南京 第五期 孙权砍出“第一刀”“第二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经过乌衣巷,感怀曾经繁华巷陌,如今却淹没在市井的气息之中,遂写下此诗。王导谢安纪念馆就位于乌衣巷口,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唐代以后,乌衣巷一度沦为废墟。1997年,秦淮区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修建了王导谢安纪念馆,广泛收集相关历史资料文物,旨在让海内外游客在游览之余,了解东晋时期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及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图@江南紫云英
Today:旅游资讯
编辑:seusxc
本版旨在介绍南京掌故,分享旅游文化、案例或点评不和谐音符等。投稿邮箱:njtour@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分享之用,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本文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南京旅游”核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南京旅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必要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小编微信:NanjingTravel,我们会及时处理。
↓↓↓↓点"阅读原文"查看"欣赏“文明旅游、为南京加分”,欢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