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高中课纲文言文比例下降 “文白之争”的深层焦虑

2017-09-13 守望新课程

台湾高中课纲“文白论战”,僵持不下的结果,是维持课纲草案的规划。

台湾教育部9月10日召开第七次“高级中等以下学校课程审议会审议大会”,由教育部部长潘文忠亲自主持,历经马拉松式讨论,47位课审大会委员才在晚间八点决定维持108课纲研修小组的原本规划,也就是从现行课纲文言文比例45-65%调降为45-55%,为延续三周的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画下句点。

国教署署长邱干国指出,9小时马拉松审议后,四个修正动议:“删除全部文言文比例”、“除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之外,三年课程平均要到40到50%”、“除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之外,三年课程平均30到40%”、以及普高分组会议“文言文比例以30%为上限”都有提出,但超过三小时讨论后,四个议案表决都没有过半数,因此维持课纲草案规划。

此外,课审会也决议删除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的选材范围,让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不只限于《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过去两到三周,有中研院院士邀集文坛大家与跨界专业人士发动连署,超过五万人反对大幅调降文言文比例,强调课纲修订应回归教育专业。

另一边是台湾本土作家钟肇政等人领头,坚持调降文言文比例,以增加台湾文学内容,强化台湾主体性。也有家长团体跳出来诉求将教材分成A、B两版。学生社团也在前一天连署,强调文言文比例下修,才有更多空间可以加入探讨族群、阶级和性别议题等文学。

这次维持研修小组的草案,对连署的学者们而言回到了教育专业的讨论。国语文领纲研修小组成员蔡晓枫解释,研修小组当初选择文言文比例调降到45%到55%,是经过两年讨论,对全台高中老师回收8500份问卷调查教学需求,加上因应降低的四个学分数与授课时数,搭配基本不同文类的选择与流变,才决定降低。

事实上,摊开过去几次课纲修订,可以发现从部编本开始,文言文的篇数与比例,逐年降低。

选文篇数部编本70篇,99课纲下修到40篇;101课纲30篇到现在108课纲的20篇。在研修小组订定的课纲中,文言文比例也从99课纲的55到65%;101课纲的45到65%,108课纲为45%到55%,而部编本时期,文言文比例超过七成。

东华大学华文系系主任须文蔚认为,这意味着政府有意识地希望减少文言文比例,减轻学生负担。

走访教育现场,其实文言文争议,真正的问题不是去中国化,其实是对台湾面对考试引导教学的焦虑。“这是集体的焦虑,”泰山高中国文老师许家瑞,为文白争议下了这样的注解。

对文言文反感来自于考试引导教学

教学现场的学生,同样承受如此焦虑。

高中生几乎人手一本的抢救国文大作战,参考书、考古题像是各种焦虑纷陈,各种文章挖空等着被填满,“看到文言文只想赶快背下来,考完都忘光,要赶快记下一科的东西,”台中新民高中学生陈怡岑想到每次段考要考默写,都很崩溃。

泰山高中三年级,自然组学生朱桓显则对文白比例不太在乎,对他而言,学会阅读文言文是升学考试必经的过程,同时也能培养基本识读能力。“到了高三,看古文就莫名其妙看懂,以前学的东西有用到,”朱桓显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地说,原本国中学文言文很痛苦,但到了高中却学会推敲文言文的文意。

学校里,有依循教材逐步培养识读能力的学生,也有对默背避之唯恐不及的学生。共同记忆是,考试要考所以要背,一切的教材与文章,就是因为会考。

编纂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市中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协作中心主任刘桂光直言,台湾的国语文教育因为服膺考试,偏重词性与注释,对文本只有表浅理解,缺乏统整、批判、后设与跨领域思考。

这样的病灶,根本解方不是吵文白比例或加入台湾文学,“这是教学的问题,无关文体或选文,每篇文章都有培养批判思辨能力的价值,”刘桂光认为。

摊开新课纲领纲,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分为“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内涵”,在学习表现上强调聆听、口语表达、标音符号与运用、识字与写字、阅读及写作。而文化内涵则希望学生可以从文本学习相关的制度、文类知识与思想流变等内涵。

国语文领纲研修小组成员蔡晓枫认为,新课纲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考,以及运用语文表达想法,希望建立学生自学与基本识读能力。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文体的形式,不管是主张降低或调高比例,如果只是为了灌输学生特定价值观而教学,不是为了思辨与批判能力,如果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多元文类而存在,那不管文言文与白话文多寡,这样的教育都很危险,”蔡晓枫的语气急促而焦虑。

领纲也建议白话文选取材台湾文学,以台湾新文学作家(含原住民族)为主,因此蔡晓枫认为文白比例跟重不重视台湾文学,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都可以有台湾跟中国经典。

新课纲上路后,各校开设选修与加深加广课程,在选文上也希望结合性别平等、环境、人权、原住民与生命教育等议题,“新课纲更强调的是论理与论据,”蔡晓枫说。须文蔚也曾在高中国文学科中心带着现场老师做跨领域课程的研发,从国光石化现场,思考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学着让国语文教学融入各种不同议题,也用剧场或数位科技演示不同的教学方式。

作者为《天下杂志》记者,原文来自于《天下杂志》网站。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让教育创新成果流动起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