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错过了阿里,那究竟我们错过了什么?
12月15日,港交所收盘之后,放了两个大招。
一是根据之前的咨询文件修改了一些创业板和主板的上市规则,主要内容是将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往上提升,和主板的上市要求更加接近。然后将创业板定位于独立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并取消创业板转主板的简化申请程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企业把创业板上市作为转主板的“踏脚石”。
二是拓宽香港上市制度拟定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是两方面:
1、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2、允许同股不同权。
而这次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证监会此前一直坚持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监督底线,即同股不同权的条例将得到修改,其具体要求为:
1、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有关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上市市值最低为100亿元,而且有10亿元收入;若市值达400亿元,则不设收入要求。
2、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同样要求最低是100亿元,同样只限新经济企业,今日或以前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可沿用当地的同股不同权架构,不需遵行香港针对同股不同权所设的投资者保障,意味阿里及京东等可不作架构重组,直接在港作第二上市。今日以后准备异地初次IPO的企业,而日后有意在港作第二上市,则要符合香港对同股不同权的要求。
如果要问什么激发了一直被人诟病不作为的港交所突然出大招,这就要把时间拨回四年前。2013年9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文称:“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变。”这也间接宣告阿里巴巴因所主张的“合伙人”方案被拒之门外,谋求香港上市失败。最后阿里远走他乡,选择了去美国上市。
阿里初在美国上市时,股价表现相当耀眼,68元招股价,两个月内就近乎翻倍,最高见120元。2014年11月马云开口警告投资人期望切勿太高,第四季度业绩真不达预期值。另外,同时间中国国家工商总局针对淘宝发表假货报告,2015年阿里股价跌入谷底时,九月份跌至上市后新低57.2元。
10月份马云感慨地发出在阿里上市后第一封致股东信,主要表达了“你没理解我”和“我理解未来”这两层意思。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阿里经过了一年的股价及增长低潮,从2016年开始,股价就一直上扬,至目前为止,从最低位算起,两年时间涨了不止200%,市值达4453亿美元,市值跟腾讯旗鼓相当。(还不包括蚂蚁金服的估值)
图片来源:富途
所以就是港交所三年前的一个决定让港股错过了体量等同于腾讯的阿里,让港交所痛定思痛决心改革。但在阿里身上我们除了错过了赚钱机会之外,其实我们还错过了什么?
一、错过了阿里带来的经济贡献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日均成交量为180亿港元,今年港股日均成交量维持在1000亿左右,错过了阿里巴巴让港股每天成交量少了18%。如果是按照现在行业平均0.1%的交易佣金,即是整个券商行业每天少了近2300万的交易佣金收入。
11月初时,腾讯股价急涨,高峰期时一天腾讯窝轮成交量达89亿元,如果市值跟腾讯相若的阿里巴巴于港上市,衍生产品的活跃度绝对不会比腾讯差,港股错过了阿里巴巴,市场失去了如同腾讯的窝轮成交量,投行亦失去了发行及交易相关衍生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二、错过了恒指今年创新高的机会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涨幅约为100%,2015年股价低谷,公司市值仍达11000亿港币,基本上短时间内就能成恒生指数成份股,假设跟腾讯权重一样达10%上限,不考虑其他被阿里巴巴取代成份股的变动,那么今年阿里巴巴能为恒生指数带来近10%的涨幅。不要小看这10%的涨幅,恒生指数2007年的高位是31958,33218就代表恒指将创历史新高。
换句话说,今年11月恒生指数的最高位并非30199点,而有机会是33218点。因此,三年前港交所放弃了阿里巴巴,让我们错过了今年恒指创历来新高的机会。
三、错过了香港金融中心弯道赶上的机会
当港股风雨漂摇时,外资大基金中,曾经有一个笑话,港股只有两只可以买的股票,一只是腾讯,增长的代表,另一只是港铁,稳定的代表,其他基本上都是周期性股票。虽然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亦反映了外资的想法,大资金于港股的选择不多。
港股长期缺乏大基金可长线投资标的,这就注定它永远是一个大起大落的离岸市场,资金只选择短暂停泊。因此,即使港股的成交量早于2007年已达日均千亿,十年过去,成交量仍只是勉强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相反,2007年,沪深两地市场日均成交额总和1879亿,十年过后,沪深两地市场日均成交额4615亿,可见存量资金的发展差别。
虽然港股今年下半年陆续有新经济股上市,如众安(6060.HK)(970亿),阅文(772.HK)(770亿),易鑫(2858.HK)(380亿)等,但三间市值加起来其实都不足2000亿,不及阿里的十分之一。
而随着互联网竞争生态的改变,过去十年基本上已再没有诞生任何互联网巨头,可见的未来行业资源亦只会越来越集中在这些万亿市值巨头身上。因此,香港错过了阿里,可以说是错过了一个港股弯道赶上沪深两地市场的一个重要契机。
四、错过了还香港投资者公道的一个机会
最后,港股错过了阿里,亦错过了香港投资者讨还公道的一个机会。
今年牛逼的阿里,让美股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但大家还记得十年前在港上市同名的阿里巴巴(1688.HK)吗?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头顶B2B概念登录港交所,融资17亿美元,超募265倍,上市后,挂牌后其股价一度飙涨至41.8元,为IPO价(13.5元)的三倍,但是紧接而来的是金融危机的一路暴跌,时隔五年,2012年2月21日,宣布每股13.5元私有化,并于2012年6月20日,撤销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为美国整体上市做准备。
万达商业(3699.HK)于2014年底上市,情况跟阿里相似,不受资本市场垂青,2016年3月宣布要约价将不低于48元私有化,最后逼于压力,上调10%至每股52.8元私有化,虽然仍有不少基金不满意价格,但好歹比IPO价48元都有近10%溢价,即是投资者IPO以来投资万达每年都能拿回5%的回报。
而阿里作为曾经的新股王及新经济代表,5年的上市光阴留给港股市场的是一个零回报的平价私有化,比银行存款定期还要差。
如果说平手私有化价格算是马道长给的恩赐,那么我们应当还记得阿里影业(1060.HK)和阿里健康(241.HK)的股价走势。
2014年,阿里巴巴用大比例折价供股这种严重摊薄老股东的手法来借壳中信21世纪(现阿里健康)布局大健康业务,文化中国传播集团有限公司(现阿里影业)布局文化产业。在阿里系这个伟大的概念支撑下,两间公司的市值都曾达千亿级别,但是最后留给市场的往往就是一个巨大的落差,两年过去了,恒生指数已超过了2015年港股大时代,但是阿里健康及阿里影业市值却只剩下当时高峰期的不足27%及20%。
图片来源:富途
图片来源:富途
试问谁又能在此期间赚到钱了呢?
难怪在马云那么多商业金句中,香港投资者特别记得这一句,“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结语:
2014年9月15日当阿里巴巴弃港投美一事尘埃落定后,马云在香港举行的投资者推介会曾说,“不是香港错过了阿里,而是阿里错过了香港。”
三年过去,从那一天算起,恒生指数涨幅只有20%,阿里巴巴上市价涨幅达150%,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商平台。明显当年马道长说的只是一句客气话,让港股投资者好过一点,不想在欠我们一个公道下,还要让我们有错过的感觉。
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就如一对已分手的恋人,剩下的就是回忆及自我检讨。
各自修行下,亦迫使港交所决定亡羊补牢,改革决心争取还没有上市的小米,陆金所和蚂蚁金服等等,总算是旧情人阿里留给我们的一点余温。
「 转载请申请授权,否则一律举报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