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默沙东的新药,真能拯救世界了?

flamingoz 丫丫港股圈 2022-03-21
近期默沙东的新冠特效药获批,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新型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在新冠轻症临床上取得了成功,战胜疫情的希望又出现了。

全球资本市场因此剧烈反应,先是MRK的股价大涨,然后MRNA和BNTX暴跌,除此以外,航空等受损行业公司迅速反弹,而其余的受益疫情的行业皆大幅回调。

这个新药真有这么神奇吗?

首先还是从临床效果说起,10月1日,默沙东/Ridgeback的新药Molnupiravir公布三期MOVe-OUT临床中期分析的结果,非住院的高风险轻症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0%,基于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的建议与FDA的沟通结果,默沙东提前终止该项研究,并计划尽快向FDA提交EUA申请。

该药物作用于RNA聚合酶,用于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其机制与很多抗流感药物类似。

从数据上看,入组病人775例,且病人都伴有至少一项疾病结局不佳相关的风险因素,如年龄,肥胖、糖尿病、心脏疾病。治疗组住院率或者死亡率为7.3%(28/385),没有死亡病例,安慰组,住院率或死亡率为14.1%(53/337),8人死亡,p=0.0012,因此,官方给出结论,相对于安慰剂组,治疗组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0%。此外,通过对受试者的基因测序发现,对Delta、Gamma、Mu等变异同样有效。

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0%,听上去令人振奋,但实际上,14%降到7.3%,只是降了7%的死亡率,明显,这里面有数字游戏的成分,如果单看死亡率,治疗组为0%,安慰剂组为2.37%(8/337),是不是甚至可以宣传说,可以降低100%的死亡风险,有了这个药,新冠将不再致命?(当然,这个p值肯定不行)

所以,这个药物的结果实际上并不算好,病例数不算多,而且安慰剂组患者整体的住院/死亡率并不高,而且住院本身又不是一个可靠的,可量化的疾病状态,住不住院可能跟患者身体素质,医院安排等要素相关。

因此,只能说这款药物在临床统计意义上成功了。

而且Molnupiravir前面针对住院重症病人的临床NCT04575584被停止了,目前原因未明,可能是安全性问题,也可能是疗效问题。

但总体而言,这个药物做过针对住院/重症的临床,但是没有成功,这就很说明问题,即使现在在轻症非住院病人的临床做得再成功,也不能完全说明这是一款新冠的特效药了。因为轻症非住院病人的用药需求本来就不高。
 
当然,如果拿瑞德西韦作对比,Molnupirvir的数据还是好点,虽然瑞德西韦在住院患者治疗上获批了,但是其效果只不过是让住院患者恢复时间加快五天,在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基本无济于事。

而从真实世界的效果来看,瑞德西韦还是近似于安慰剂,尽管去年已经获批,但美国的死亡数据并没有比其他的国家好多少,瑞德西韦一开始也被寄予厚望,但如今看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如果与中和抗体疗法对比来看,则MoInupiravir逊色一筹,目前获批的再生元或礼来中和抗体,在降低轻中症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风险方面,其降幅都超过50%,相对Molnupirvir更优。

当然,作为一款小分子药物,Molnupirvir在给药方式上比瑞德西韦、中和抗体都要优秀得多,不需要患者输液,更不需要占用医院的病床资源。且默沙东已经公布其化学式,这意味着大家都能仿制,全球都可以很快的用上,但也不要忘了,这款产品目前还未获批上市,走流程,全球生产,分发,后面又需要多少时间呢?

而作为医疗系统最完备的国家,在中和抗体的普及上,美国也做得最好了,但死亡数字还是最难看的,Molnupirvir真的能改变这一切吗?

mRNA疫苗也是如此,刚开始西方国家希望用科技手段硬扛病毒,用最有效的疫苗与病毒进行对攻,但目前从高接种率国家的表现看,疫苗也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群体免疫效果。

所有的疗法或药物,都是刚面世时寄予厚望,等到全面铺开,也发现不过如此。

其核心原因是,疗法的开发并不难,但解决新冠的主要问题还是不在医学上,而在于效率上。

因为无论是药品还是疫苗,无论最后效果多好,开发,临床,生产,分发,这一系列过程的时间无法被压缩,这给了病毒不断进化的时间,也使得药物总是慢病毒一拍。

对付病毒,只能通过感染多了强制带口罩,重症多了就居家,靠药物控制死亡率,一直僵持着,等待病毒自然退化的策略。

默沙东之后,预计后面会有更多小分子药物获批,因为50%的住院风险降低这个数字并不高,后面的努力下,随随便便就能做到更高的数字。

但是这都很难改变目前新冠继续感染,继续变异的模型。


也应该注意到,疫苗或者药物,背后是有利益关系的,像瑞德西韦,作为一种安慰剂,去年销售额达到了近21亿美元,今年甚至有望破30亿,而疫苗基本就是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

而在Molnupirvir尚在临床的6月,美国政府就与默沙东签订协议,以712亿美元的价格供应170万个疗程的药物,共计12亿美元左右的订单。而药品的生产成本,不过几十万美金,即便算上临床成本,应该也达不到12亿美元。

以前关于医药的商品模式有过讨论,最好的疗法商业模型,不是药到病除的药物,因为这个收费是一次性的,最好的药物是无法根治,慢性控制的,治不好病但是得一直吃,保持死不了,这样患者需要持续付费,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新冠治不治好另说,但我相信一直投资新冠药物相关股票的投资者已经取得了财富上的巨大成功。前面一直在宣传,疫苗或者新冠药物,基本按成本定价,是普惠性的,然而现在在各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都展示了利润的大爆发,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关于疫苗,关于新冠药物,大概也只能讲到这里了。

至于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依然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像MRNA或者BNTX,纯粹就是今年涨得太多了。至于其他的周期类受益通胀大涨的公司,道理也是一样。新冠药物就像一个海市蜃楼,时不时给大家一点希望,但是也仅仅是有希望一段时间罢了。

要恢复到疫情前的世界,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陆续上市的新冠药物和药物还有很多,但是若真的有巨大潜力能消灭新冠的,恐怕在前期试验就会被大幅曝光,而试验个一年半载才慢慢获批上市的,大概率也是统计学上成功的药物罢了。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美元VC杀入大湾区
如何看待最近调价预期的火电企业?
艾德韦宣:奢侈品牌背后“助手”,明星带货打开二次成长


 "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