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学校如何不毁人?
(编先生注:感谢赵鑫军校长的投稿)
事实证明,一个人不上大学,不上高中,甚至不上初中,不仅不意味着失败,还因为在校时间短,情感、意志、兴趣、创造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得以保持而走向成功。
最近,“钱多多送手机”的新闻让我感慨万千。
iphone6还未在大陆上市,两位宁波的朋友就已经用上了,这两位是初中同学,同时拥有一位共同的同学——钱峰雷,也就是网上被称为“钱多多”的那位,他曾经有各种大手笔的捐款,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余姚水灾等,好多都是上千万的手笔。去年7月,茅山中学92届302班的同学们开过一次同学会,钱同学给每位同学送了一台苹果5。近日钱同学又给大家送去了最新款!而且不仅他们班,是整个年级段都有。
据钱峰雷自己在那次同学会之后发的一条微博可以看出,他其实就是在那时被学校劝退的。后来老师还跟他开玩笑,“如当初没把你劝退,你哪来如今的成绩?”
钱峰雷开玩笑说,“感谢母校英明的决策。” (2014-10-03 杭州网)
这则新闻,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校友。
卢长宝,1994届校友。今年同学聚会,他个人出资以年级的名义为母校捐赠两棵价值五、六万元的香樟树。像钱同学一样,他也没有上到毕业就退学了。
刘勇,1998届校友。现为上海蓝盾保安公司董事长。从2012年开始捐资助学,每年投入近百万回报母校,回报东海教育。今年教师节被评选为“首届感动东海教育十大人物”。虽然不像前面两位同学那样中途离校,但和他们一样都可以归入“学渣”之列。
放眼世界,似乎也概莫能外。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小学毕业。
顾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2岁即进入潘序伦会计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小学五年级时就离开了学校。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大学退学。
……
盖托,1991年纽约州年度教师。他在《上学真的有用吗?》一书中说:“你们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之上的;你们也一定已经知道,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你们一定还知道,娱乐业玫快餐业清一色的是由辍学者主导的。”
事实证明,一个人不上大学,不上高中,甚至不上初中,不仅不意味着失败,还因为在校时间短,情感、意志、兴趣、创造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得以保持而走向成功。
相反,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26年的学校生涯,无数道重复的练习,单一的评价标准,杂而无用的教学内容(最典型的莫过于英语教学),假大空的道德灌输倒可能泯灭了无数学生的才华。以至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呼吁:“强制教育可以提前到小学”。
但今天,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依然是社会、家长、学校评价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近乎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教育沉沦,“毁人不倦”。
9月22日,临澧县临澧一中两名学生跳楼死亡。遗书证实:两名学生因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产生了厌世情绪,相约自杀。(2014-9-22 新浪网)
这样的悲剧不是个案,不仅一再发生,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无论如何,与生命相比,分数都不应当那么重要,尤其在文凭越来越不那么值钱的今天。
进入金秋,新入职的大学生陆续拿到了第一份薪水。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啃老”。(2014-9-5闽南网)
大学毕业生的月薪不及农民工的工资,更远远低于熟练工人的工资已是当下的社会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和学校有义务告诉学生,如果真的感觉学不下去,就勇敢地提出辍学。学不下去就退学,是生存与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而不是成长失败的结果。
当然,作为校长,仅仅满足于“放手”是不够的,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学校、喜欢学校、喜欢学习才是校长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没有升学率,学校就无法生存;只讲升学率,学生就难有真正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学校的发展,我借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要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办一所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即使那些学不下去的学生也能够上得下去;在这所学校里,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各得其所的教育。
这所学校至少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尊重学生的休闲权。毫无疑问,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但不能把学习变成学生生活的全部。现在的中小学校为了升学率,恨不得学生24小时呆在教室里学习,睡眠时间保证不了,体育锻炼保证不了,娱乐放松更是一种奢望。紧张单调的生活一天天重复,什么人的棱角不被磨平,什么人的热情不被消磨,什么人的兴趣不被摧残,什么人的创造力不被扼杀?“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这所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多了,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审判的。”(周国平)
不做历史的罪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休闲权,把时空还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的好:“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休闲意味着身体的调适,精力的恢复;休闲意味着天性的满足,生活的多彩。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或静坐冥想是学生的权利,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休闲意味着反思,意味着效率,意味着知识有机会转化为技能和智慧。西哲亚里斯多德说:“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为了立牌坊,不少学校高扬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和谐教育等等所谓素质教育的大旗,我认为,离开休闲都是扯淡。休闲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没有休闲,何来快乐,何来幸福?
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并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教育是扬长不是补短,但今天的教育恰恰相反,抑长补短。口才好,成绩不好,算不上好学生;作文好,成绩不好,算不上好学生;组织能力强,成绩不好,算不上好学生;数学能力特别突出,总成绩不好,也算不上好学生;身体健康,心态阳光,成绩不好,依然算不上好学生。好学生只有一个标准,成绩好!成绩好,就是“三好学生”;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这样的评价标准,逼着那些学生放弃自己的兴趣特长,冲杀在应试的单行道上。那些短于文化学习的学生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个别特别勤奋刻苦考上本科的学生也因资质太差,难以学有所成。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是,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一元化评价恰恰忽略了灵感。威廉•斯蒂伦说:“别去鼓励那些没有天分的人。”
学生的成长成才,发现兴趣特长比盲目地刻苦勤奋更重要。兴趣特长好比方向盘,方向不对,事倍功半。
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就必须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有选择,能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就要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其实有些课程不开更好,但这不是学校层面能够解决的),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程;组建类型多样的社团组织,让喜爱绘画、喜爱音乐、喜爱科学、喜爱摄影、喜爱文学、喜爱健身……的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团组织。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还要求学校坚持多元评价,让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肖川教授说,“人的自尊感和成就感不仅来自于自我评价,更来自于外界重要他人的评价。”而单一的成绩评价和由此带来的贴标签 (如差生、木瓜脑袋)等不当教育行为打击学生的自尊,从心理层面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多元评价,都需要校长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行政部门尊重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并在财力上予以充分的支持。
当然,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意味着尊重学生有权自主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学校。
三是尊重学生的犯错权。人生就是在犯错纠错中成长起来的。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能够不重复犯错那是圣人。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在孔子看来,是其他弟子所不能企及的品德,对其他人,孔子没有“不贰过”这么高的要求,能够做到“过,则勿惮改”就很好了。
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历程,没有试错就没有成长。
现在许多学校对于犯错的学生处罚特别严厉,甚至根本不给学生纠错的机会,动辄劝退开除,对犯错的学生缺少足够的爱心和宽容。动辄处分学生,看似纪律严明,管理有力,实则是推卸教育责任,是刚性维稳在教育上的反映。
对犯错的学生,理应让其付出相应的代价,以增强其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教育者必须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为我们处理犯错学生树立了典范。
对于昔日“被劝退”,钱峰雷微博表示“感谢母校英明的决策”,这实在是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的极大讽刺。
“钱多多”的举动,让不少网友留言感慨,一定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指不定哪天,他每年都要给全班同学送点啥呢……
“钱多多”的举动,更应当引起我们校长反思,与其“毁人不倦”,等待历史的审判,不如主动求变,诲人不倦。
(作者系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校长)
(编者注:“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对于本公众号所推荐文章,欢迎微信直接回复您的点评和建设性意见或加新校长传媒QQ群,我们将适时推出更多优质的相关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新校长传媒QQ群: 68981680(加群需注明城市、身份、姓名,目前只加教育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