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亿美元打造的美国未来高中

2015-06-06 沈祖芸 新校长传媒

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市,两年前,在这里的勒星顿镇拔地而起一座号称“美国未来高中”样板的River bluff high school(河岸高中)。勒星顿镇共有5个学区,作为第一学区新建的公办高中,为满足该学区家庭对教育的前沿需求和积蓄区域未来发展的后劲,River bluff high school(河岸高中)从2011年开始筹备,邀请全美顶尖建筑设计公司参与整体规划,经过整整两年,耗资1亿美元(其中2千万购地,8千万设计建造),终于呈现了一所面向未来的“高大上”样板高中。River bluff high school(河岸高中)2013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了两个年级。

请随着我的镜头和文字来了解一下这所高中“未来的外表”“未来的内芯”和“未来的挑战”。


哇-哇-哇,“外表”让人惊呼与艳羡



Luke Clamp是化学博士(上图)年仅35岁,年轻的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9年前他在第一学区的一所初中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4年前,当河岸高中还只是一个概念时,他就被学区委员会和区域董事会认定为这所未来高中校长的不二人选。从一片空地到整体呈现,他和建筑设计师们整整经历了两年的磨合,将教育意图、学校愿景和培养目标贯穿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从而让一所未来学校面世时就具有了深刻内涵的外显表达。

Luke Clamp向我们介绍,河岸高中从筹备之初就力图体现未来性和优质教育价值,为此,教育者与设计师达成共识并确立了三条设计原则:

创建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既能助力于O2O的学习方式,又适合于师生一对一的教育过程;

营造支持基于关系、促进交往、产生体验的文化环境,形成一种适应于未来生活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

设计以“自主学习、自我规划、自我发现”为核心的学生领导力生长环境,用更趋社会化的特征让学生“储备未来经验”。

这些设计原则体现在每一处支持学习的空间中,将“共享与独处”“交往与表现”“功能性与实用性”等元素实实在在地渗透进去。

请看下面这组镜头:


大跨度挑高和注重通透性采光的学校门厅


教师办公与学生预约辅导相结合的双层大空间


连接体育中心和学生餐厅的玻璃廊道


学生图书馆阅览区一角


通透采光与木质架构让餐厅成为学习交往空间


容纳1250人的戏剧教室


地下一层的伸缩式篮球馆


四面墙和窗皆可伸缩打通的学科教室


嗯-嗯-嗯:“内芯”让人回味与反思



事实上,参访者所有发自内心的“哇--哇”惊叹,并不是因为学校建筑有多奢华,而是其精妙之处在于对“学习”本身的深刻理解,并且基于对人需求的洞悉而设计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细节设计。

学校虽然邀请了全美最顶尖的建筑设计师Joel Carter,但并非听任大师或只关注视觉感受,而是从设计之初就形成了教育理念与建筑风格相互探讨与启迪的磨合机制。在校长Luke Clamp看来,所有体现未来性的设计成分都要源于对人的尊重和对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对设计大师Joel Carter而言,理解教育意义,并将空间、采光、温度、功能、感官体验等元素融于一体产生对“学校”这一特定场境的支持度,让学习者一进入环境就能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他有别于设计其他建筑的特殊性。

有了这样的“外表”,如何实现“表里如一”呢?这就在于校长对“如何办一所未来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年轻的Luke Clamp校长果然具有其年龄所特有的开拓性和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的兴奋。这种开拓与兴奋体现在他对所有机会的把握,比如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邀请了骨干教师和中文教师参与交流,他特意通知了今年10月即将游学北京的10位学生担任陪同我们参观学校时的导游,一种渴望与外界连接和交流的开放心态,以及抓紧机会传播和提升学校知晓度等都体现了校长的开放心态。

但,更重要的是校长与教师团队共同形成的学校定位。

Luke Clamp向我们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个观点:灯泡并不是爱迪生在蜡烛的基础上发明的,从认识到改变有时候并不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往往像灯泡那样是一次发明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对原有基础、传统和束缚的彻底打破,并建设一所全新的学校。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Luke Clamp认为河岸高中要培养的是努力工作、聪明灵活和能够做好每一件事的人,而学校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通往未来的各种发展道路。

为此,学校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系统”(如下图):


学习系统

这张图已经充分表达了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那就是实现支持每一个学生多重发展路径的个性化学习,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大数据学习评估,面向21世纪的课程与学习策略,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创设,基于探究、基于项目、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建立与外界广泛连接的机制,参与社区实践和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等都在为学生的多重发展路径上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学习系统描述的基础上,学校又征集并确立了能够体现理念、价值和系统的象征性标识,结果经过师生的共同遴选和设计,鳄鱼的眼睛成为了学校的标识,寓意着希望每一位师生都拥有发现未来、直达未来的敏锐而远大的眼光。


LOGO水杯)

为了传播育人理念,学校把LOGO标识印在水杯上,还专门为我们每个人制作了胸卡和议程,可谓精心设计。

当这些理念落实在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和每一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并努力去实践的核心词是“高参与”。教师们认为所谓的未来学校,表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就应该很好地诠释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需要开发和实施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并让他们在每一天的交往中感受到“学习是积极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有意义的、是需要开放与合作的”,而这种感受必定从“高参与”中获得。因此,在河岸高中,我们看到学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点上进一步具体化为“以学生的参与度为核心”。

有了这样的核心要素,河岸高中不仅让学生拥有了课程的选择权,还需要自主管理时空,也就是说不仅一人一张课表,而且还实现了每一张课表中的课时和学习时段也不尽相同,比如同样选择AP数学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习惯和方式,选择30分钟一节的还是60分钟一节的或者90分钟一节的课;当然也有按不同教学内容的适合度由教师确立30/60/90分钟时段,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优势做出选择。有意思的是,学校还设计了每周一次的由历史、英语、化学三位教师同时执教的混龄大课,课时从30分钟到90分钟不等,以供学生选择,但这样的设计意在跨学科教学、产生多元思维的碰撞以及促进有分有合的同侪协调与合作学习。

再来看一组体现理念的学校细节吧——


三位教师同一空间里合作执教三门学科


一位学生30分钟/节为单位的周课程表


每一个音乐教室背后都有一个储物空间,小到放乐谱大到放乐器都分门别类


各个走廊都有这样的路牌指示,与整个城市的路牌完全一致


学生协商确立的教室规约以及标有不同颜色的演讲区域识别卡,这些都与远程设备总控相衔接


哎-哎-哎: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座用1亿美元打造的公办高中似乎传递出学校内心的一种呼喊:未来,来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事实真是这样吗?随着我深入探访到课堂和教师时,我只能说“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面向未来的能够彰显教育理念的建筑的确已经准备好了,但它需要时间的积淀去耐心地等待一群人和真正的生态来临,去等一等“灵魂”和“文化”真正跟上的脚步。

我们再来看一些现象——

每一间学科教室的设计都凸显了学科特性的使用功能和灵活开放的留白空间,但我们看到教师对空间支持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依然有一定的距离,空间是开放的,但学习内容、方式和交往过程依然存有边界。分区教学、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运用得较为成熟,但很多地方都还是有教师控制的痕迹,没有真正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出来。

学校提供的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移动互联环境,以及人手一台iPad的学习终端系统,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也已经有60%的课程实现了数字化,无纸质教材,但对信息技术的优势认识和对学生学习需求识别上还有待于提升。在餐厅、图书馆和自习教室,我看见不少学生对着iPad里的数字化学材,做着大量的书面笔记,细细询问几位学生才得知,教材的电子化和作业的网络系统的确解放了一部分时空,但平台尚未打通所有的学习链和真正契合学习需求,所以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还是觉得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合。


数字化音乐制作教室

在数字化音乐制作教室(上图两张),我认识了Jason Sprankle,一位年过半百神采奕奕的音乐老师,每天身处在500万重装打造的跨学科音乐教室里,他如痴如醉,还拿来了家里珍藏的古董唱片机和老乐器摆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这位老师本人擅长吉他和钢琴,还是非常著名的合唱指导老师。他告诉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母亲是一位音乐家,父亲是一位空军,从小他就受到母亲良好的音乐熏陶,也跟着父亲走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大学时期他专修的是法律,后来在德国的一所高中担任音乐教师。平时特别喜欢数字产品,靠自学掌握了用软件写乐谱以及用各种专业级设备进行创编制作。当我们问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您认为艺术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创造性、内心的平静、合作。

这样的教师可遇不可求,与音乐教师的丰富性相比,我们发现学校在STEM领域所提供的资源并不丰富,追问起校长后得知,还是因为师资力量,还没有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师,因此这一类整合的科学课程只能借助学区技术中心的力量走出校门去学习。这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并不是说学校建得很未来就等于未来学校了,真正的未来学校是关注人的发展,敏锐洞悉社会需求,通过丰富的课程和社会化环境让今天的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进而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未来性需要的是硬件换件、软件资源、教师、家长、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迭代”。


数学教室分区教学


美术教室注重实践与展示


三位教师合作执教的大课教室


英语教室半圆形课桌


化学教室实验与教学一体

究竟怎样的学校才未来?河岸高中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但“生长性”和“存在感”始终是两个最重要指标,让学校里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人、每一间教室每天充满生长的力量,让每一个在校园里生活的人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对自己、他们的影响,这才是一所美好的学校。

文章来源:教育能见度(微信公众平台)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获取更多好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蒲公英教育智库官方网站。



关注新校长传媒: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