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泉源游学的意义: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 引言 ‖

5月22日,泉源高中实验班(重庆班)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伊顿学园,开始了为期21 天左右的生命体验,学习“一种善于探索新世界的良好心态或者能力”。这是张教练所阐释的“游学”的意义,这与泉源的教育理念和宗旨——认识世界、找到自我一脉相承。


泉源高中实验班被誉为“中国的深泉学院”,彻底以学生为主体,采取问题驱动式学习方式,旨于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建立更开阔的视野、关注STS(科学、技术和社会)、以教练式引导,为学生打造一副由能力和品性组成的高跷。


以下内容是张教练(张良,泉源首高中实验班席导师、蒲公英教育智库副总裁)在泉源训练营游学开营仪式上致辞的录音整理。


离开原乡,认识世界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来伊顿学园游学?

我们看到很多学校也在搞游学,甚至去全球各地。但是,在泉源,我们为什么要游学? 接下来的21天,我们要留在这里。21天可以让你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如果现在我们没有思考这个,可能第21天我们离开的时候,只能说它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一段记忆——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待了,待了21天。

最初设计游学的时候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又跟泉源的教育理念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宗旨是:认识世界、找到自我。游学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认识世界的实验,或者说一次训练的机会,因为未来我们要去各种各样不同的新世界。比如,你去了一个新的单位,或者跟另外一个人组建了家庭。只要你离开了原来的处境、位置,甚至所谓的交往圈子,都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把泉源的整个教育理念定位在认识世界?因为这是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始终需要面对的挑战。


每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今天到的伊顿学园,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了解,它的路怎么走,它里面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吃的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接触的人和我们原来接触的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要把它当成一次完整的新的体验,这个体验需要我们更多地从过去的世界走出来。所以我建议我们所有的同学,千万不要再埋着头,眼睛始终不离开屏幕,无论是手机屏幕还是电脑屏幕,因为这个屏幕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是我们熟悉的世界。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原乡和异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原乡,所谓的“原”就是源头,你从哪里来哪里就是你的原乡。在原乡里,一切的东西都是你非常熟悉的,你说话的方式、你做事的习惯、你接触的人、你的饮食、你呼吸的空气。但是一个人要去接触这个世界,就要不断地离开自己的原乡。离开原乡也是一个挑战,首先很多人会在心理上不适应。在这种状况下,我是要更多地去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呢?还是,我可以不选择那个方式,留在自己的原乡里面。


以我四十多年,算是走到人生一半的的经验来看,我自己是一个喜欢不断折腾,总是被新东西吸引的人。我知道,当我们进入新世界、新领域的时候,和你永远待在一个世界里面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希望在泉源这里,你具体学到的知识或者能力都是次要的,我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学到一种善于去探索各种各样新世界的良好心态或者能力,如果我们把这里——伊顿学园,和未来我们还可能去的别的地方,当成我们真正进入世界之前的一次难得的训练机会,那我们游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过去的泉源、现在的泉源和未来的泉源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不同的场合,各种论坛上都在介绍泉源。但是,我自己越介绍越困惑。


因为我觉得现在有三个泉源,不是指广州和重庆的区别,而是说我们有一个过去的泉源、现在的泉源和未来的泉源,这三个泉源经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因为过去的泉源是一种泉源,现在的泉源是一种泉源,而我希望未来的泉源又是另外一种泉源。


过去的泉源意味着过去我们两年多的探索。最初在茅山,基于认识世界、找到自我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不断尝试,尤其是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我们把学科拆散,构成我们的学习模块,以及这种专题研究式学习等等。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做教育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它必须面对好几种要求,我们需要取个平衡。换句话说,我们无法逃避的知识性的学习,它必须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来进行。


刚开始的两年,我们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上花了很多工夫。今天下午跟同学们做了一个沟通,在简单沟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知识其实是一个整体,当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地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头脑中为所有的知识建立一个认知逻辑,没有认知逻辑的话,所有的知识只是碎片。


现在的泉源,我的形容就是,过去两年我们爬上了一个山头,我们站在这个山头上,看到了另外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山头,它更高。但是,按照我们的常识,从一个山头走到另外一个山头,除非你是超人,否则我们是飞不过去的,我们必须先下山,甚至可能要走到谷底,然后再从另外一个山的山脚慢慢向上爬。如果要我形容现在的泉源,就是我们在两个山头之间,在山谷中间穿行的这个状态。


我们下一步要去的那个山头是什么?那就要涉及到对未来泉源的一个理解,如果说过去泉源的运行还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方式,那么未来的泉源,意味着我本人要从这个状态走出来。在我心中,我希望泉源这个教育模式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因为我每次去学校参观,越看越心痛,班级里的氛围沉得连我自己也接受不了。

这是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泉源能够去影响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我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但是有了这个梦想和目标,就意味着泉源整个组织必须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过去一年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一个新的教学流程和组织怎么进行这样一个事情上面。我们要重新打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必须摆脱对个人的依赖,尤其摆脱对我的依赖。这个系统如何建设?包括哪些学习的、知识的体系?我们目前还在探索中。


在我初步看来,这样一个体系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如果在一种更大规模的教学上面,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支持有哪些。再一个,我们在整个教学流程上,如何把各种过去固化在老师手中的资源解放出来。比如说,教学里面最大的一个资源的制约是时间。时间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使用?而不是通过布置越来越多的作业来抢占学生的时间。从时间开始,所有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组合在一起。


如果让我来描述一下泉源的理想状态,可能游学的概念已经不是特别强化了。学生日常会待在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支持系统下面,他无论是和老师呆在一起,或和一些同学在一起,甚至是一个人独自呆在一个地方,学习都能随时随地地展开。同时,他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课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提供支持。


这是我们对三个泉源的简单设想,未来的泉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现在还在逐步构想中,这需要对泉源有兴趣的人一起参与。泉源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或者是哪个小团队,它是一个所有有教育梦想和想法的人共同来创造的新平台。


泉源游学现场记


泉源训练营游学开营仪式



离开原乡,来到“新世界”


教练式引导:找到自我



乡间小道晨跑



田间荒地劳作


问题驱动式的探究学习


告别的辩论赛:泉源实验班VS伊顿学园


伊顿学园漫步记

一所诗意栖居的耕读学园;

一所“返本开新”的学园;

一所生命、生存、生活的学园;

一所乡村教育“种子站”。

在田园中探索行走,

以微小的行动、微弱的亮光,

带动更多人守望乡村、守望教育。


回归乡原,体味柴门后的教育风景

乘舟渡水,竹篱茅舍自甘心


风起稻香、问道田野

静绕绿阴行,闲听雨声卧

芦苇孤舟,哲学意蕴: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拙朴清简、返璞归真:向万物学习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翻地、播种、浇水、静待生长


漫卷诗书:阅读伟大的书籍,接近伟大的心灵


徜徉林中路:通往诗与思的澄明之境


学园掌灯:穿越耕读家园

学园打烊:灯间一壶茶,只为等君来

文章来源:公众号“优教育”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获取更多好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蒲公英教育智库官方网站。


关注新校长传媒: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