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听过的思维方法——让考试分数更高,让学生素质也更高
01
无论是对家长、教师还是校长,长久以来都有一个矛盾——应试成绩和素质教育的矛盾。
如果要提高考试成绩,就需要题海、试卷,大量的单调机械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其他素质能力堪忧;如果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需要大量的兴趣探索、体验式活动等,占据相当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下滑,无法对高考交差。
这个矛盾如此的根深蒂固,覆盖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几乎所有老师和校长,都两头为难。重考试成绩,社会媒体和舆论要骂你制造机器、没有灵魂;重素质教育,家长不放过你,骂你耽误孩子考大学,主管教育部门的考评上也说你没有能力向高考交差。
可怜的老师们左右为难,两头受气。
我也曾经对此异常迷茫,觉得学校教育当前的局面,要么大破大立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要么原地不动毫无前进的空间。然而,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其他变化的空间了?
我问自己:成绩和素质是真的完全矛盾的吗?
不可否认,成绩和素质虽在某些领域有冲突,但在其他一些领域,成绩和素质是一致的,成绩好的学生素质也高,能让学生成绩更好的教学方法,也能让学生的素质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领域,不就能够绕开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矛盾了吗?老师和校长再也不需要再背上骂名,也不用在教学当中犹豫和痛苦了。
关键是,这个领域是什么?这把开锁的钥匙在哪里?
我做过很多研究,给很多学校和老师开过讲座、上过培训课,最终发现,这个钥匙最好的就是思维方法。
只有思维方法上的优秀,能够把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素质提升连接起来。有了高效的思维方法,学生就能够更加高效、轻松地学习,老师就能够更加高效、轻松地教学;有了深刻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这正是现实世界所需要的素质能力。
你看,一个两难的问题,是不是就在思维这个点上被巧妙地打通了?
02
不过,这个角度虽然巧妙,执行起来却不轻松。
我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是一件很琐碎、很疲惫的事情。你既要通达理论,了解脑科学、心理学的原理,又要阅读海量资料,研究直接的思维方法技巧,还要反复对各种思维技巧进行实践测试,从中选优。总之,要想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没有那么容易。
学校老师们太辛苦繁忙了,根本不可能自己亲自去做这样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是一个过度操劳、严重透支的职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复杂的教学情境,老师们该有的休息不能休,该操的心都得操,甚至不该担的责任和风险也没有少担当。我认识的一些老师,有的早上7点多就要去学校守早自习,晚上10点钟守完晚自习回来;有的不停参加各种会议、检查,整个暑假两个月实际只能休息两星期;有的长期改作业、批试卷到深更半夜……
今天先不讨论,是什么样的体制和困境让老师们如此疲惫辛苦,仅仅基于这些事实得出一个观点:老师们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上的研究。
思维方法是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变浓,让老师们备课更高效轻松,讲课更有针对性——然而这件事情却不能由老师自己来做!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矛盾和痛点啊。
03
既然学校和老师不能亲自做,那就需要其他人来帮助老师完成。这些年,我就承担了这么一种角色。
一方面,我开设培训课程,向各个学校的老师分享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结果;另一方面,培训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到各种思维方法,并从中受益。
我主编了《新校长》杂志的第8期,叫做《思维的力量》。
我很喜欢“思维的力量”这个名字,因为思维确实是有强大的力量的,它能改变很多事情。
我对本期刊物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封面学校是找了很久才发现的优秀学校,我是自己去学校现场做了深度调研的;思维方法案例是我搜索海内外各种教学案例,从几百万字的资料中反复淘汰筛选出的精华。
将很多精彩内容编排入杂志以后,还感觉意犹未尽,因为一期杂志的容量只有那么多,很多优质的内容还没有分享出去。
这期刊物《思维的力量》下,包含了好几个板块。
首先是封面学校板块。
我寻变中国本土的各个优秀学校,终于找到一所奇葩:
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熟练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和教学效率,导致老师和学生都非常轻松,下午5点整个学校就没人了——没有学生补课,也没有老师加班;
即便学得如此轻松,这所学校的成绩也非常优秀,是当地的第一名;
这所学校甚至还引入了一套特殊的训练体系,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
……
第二个板块是可视化思维板块。
可视化思维工具中,部分学校和老师已经了解了思维导图,当然,也还有很多老师并不了解。不过据我观察,思维导图的培训机构目前很泛滥,很多自己就是不太懂行的人摇身一变成为思维导图的培训师,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能给学员带来益处。
不信可以测试一下,问问他们3个问题:思维导图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思维导图的优点是什么?思维导图的局限是什么?3个问题都能回答清楚,才算是懂行的。
其他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就更多了,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了解的人较少。
在这个板块当中,我选用了大量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案例,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包含多个学科。有些是国内的案例,有些是海外的样板,各有出彩之处。
这些可视化思维方法,在我的培训课程当中,还会有本质的理论根基,和更详细的操作步骤。不过我相信,仅仅是杂志当中的这些案例呈现,就会对学校和老师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就能够帮助有心的老师和他们幸运的学生了。
第三个板块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种基于逻辑又不止于逻辑的客观思考的方法。
社会舆论总是煽风点火,说中国学生没有独立的思想,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矛头直指学校和体制,老师们很不幸的躺枪。不过毕竟考试不考,所以这种局面不容易改变,从90年代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
然而就在近两年,情况有改观了。
我一直紧盯着各种教育界的论坛和会议,发现2015~2016年,出现了不少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会议。尤其是,原来这种高大上的议题只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大学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而这两年,出现一些基础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论坛。去参加了以后就发现,很多中学、小学参会,有的已经不声不响地摸索着走了很远,做出一定水平了。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慢慢展开了。
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顶层的风向标。批判性思维教学是否能够最终展开,和顶层的价值引导关系很大。高考怎么定位,中小学的教学就怎么进行。
这就是最关键的。少数敏感的语文老师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两年高考语文作文出题风向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今年。
我有个习惯,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以后,我就要在心里鄙视和批判一番,觉得太幼稚、太没水平了,有时候还写点文字抨击一下,原来写过一篇《高考体作文是如何坑害孩子12年的》,各个网站和公众号转载得到处都是。其实不光是我,很多语文名师都对高考作文有很大意见。一来是学生写作水平不行,二来是高考题目出得不好。
然而今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我看过以后非常震惊——风向变了。原来批判中国高考作文题目,是对比美国、法国等高考作文题目,人家的题目出得非常有深度、有思辨性,是考察的学生思考能力和思想积淀;而我们的题目比较幼稚,考的是背诵名人名言,堆积辞藻宣泄感情,基本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可是今年的题目,出得非常好,他就是在考察学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日常思想积累。比如上海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介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你看这个角度出得多好,你事先死记硬背很多材料也不好使,那些古代的名人名言也没用,你要写,就得贴着网络、微信、微博和实事热点写,这样才容易出彩。你的价值观、思考能力、材料组织和说理能力,都在里面了。
其他的一些,比如浙江的题目,天津的题目等等,都还不错,都在往更深刻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方向上转变。
当然,学生们还有些不适应。因为今年的转向是第一次,学生们这么多年的作文甚至语文训练,都不是围绕着思考能力展开的,所有有些手足无措,有些转变期的阵痛。但是不要紧,这样的痛苦要扛过去,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转变方向。我们不能指望高考作文再回到原来的简单粗糙的模式上,而是应该想一想,如何教学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强的思考能力。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有一位欧阳林老师,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很多年一直在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阅读和写作都在做批判性思维。
他说,前几年我搞批判性思维,学校其他老师都没兴趣,觉得我瞎折腾,今年作文题目一出来,很多老师一看,这种题目我们班学生肯定写得好,因为平时就是这么训练的,于是就对批判性思维感兴趣了,想要跟着我学习了。
你看,高考风向标一转,老师很容易就跟着走了。
对那些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老师,我想透露一个风声。虽然批判性思维目前还没有大范围地掀起波澜,但是不论从教育进步的角度上讲,还是从政策转向的角度上讲,批判性思维都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成分,甚至是主流。我估计未来的10年,国内的基础教育界,会有一股批判性思维的风刮起来。
这种重要的转向,谁起步早一步,谁就会有巨大的优势。
在本期杂志的批判性思维版块里,我搜集了很多精彩案例,从最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入门,到最深刻的批判性思维理论都有。有些案例是国外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成熟体系,有些案例是国内学校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样板,比如上面提到的欧阳林老师,他的教学案例就很精彩。这个版块,总的来讲是稍微有些难度的,但是它绝对值得老师们认真阅读一下。
其他的板块,包括创造性思维,一些特殊思维技巧,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风向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东西看一看,可以有效的拓展老师们的视野,接触一些最前沿的信息总是好的。
总之,希望这些内容能给老师、学校和学生们带来帮助。
可视化思维工具——学校的定制培训课程
电话:023-67515742 13752812853(潘老师)
邮箱:xinxiaozhang@126.com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