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中国教育风起何处,吹向哪里?

王小波 新校长传媒 2017-01-25




文 | 王小波

责编 | 小蒲


在一所名叫“蒲公英”的未来学校,孩子们上午学着数学科学,下午学着古琴弓道(中西融合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前,孩子们已经通过IPAD提前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大屏幕展示孩子们的课前学习情况,并个性化答疑(大量新工具的使用);


其实数学课只是“竹”课项目的一个环节,这个项目会在科学、地理、历史、语文、艺术多学科学习下形成一个认知整体(学科统整式的项目学习新形态);


星期五下午,老师们坐在一起学习互联网工具的使用,给他们讲课的是初一二班的学生王涛,师生互相学习已成为学习新生态(学校社群的新关系);


期末了,陈飞同学学业成绩虽然只有B,但期末报告单上却是A,因为他的综合素养成绩高达A+,在学校,他不仅是剑道社团的团长,在无人机制作上也有着非凡的天赋(多元评价)。

......

其实这是一所虚拟的学校,但这又并非遥不可及的场景。它正在悄悄地发生:北京培德国际学校、重庆泉源高中、嘉定实验小学、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万物启蒙课程团队……有的学校还“蒙在鼓里”,鸣一记“警钟”让它苏醒;有的学校是心痒难挠,送一把“神器”让它安心。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宗旨因此而生。2016年12月7日至9日,第三届年会邀请国内外近40位演讲嘉宾,面对1500余名参会者,针对“重构学习”的主题,分“新工具、新情境、新评价、新社群”四个板块,做了深度的分享与现场交流。


潜力:只待苏醒

“我喜欢年会的真实、落地、直击教育内核与本质,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连续三届都来参加创新年会的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校长黄莉认为,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给她及学校带来了很多变化,例如教育理念、视野、课程、校园环境、文化表达等。


特别是在年会上邂逅了万物启蒙课程的创始人钱锋老师,并与之深度合作,开发出了自己的项目统整式课程——枸杞课程,这是她以前不敢想象的。从第一届到第三届年会,她带着更多的学校管理层到会议现场,发现来自一线的探索,看到教育创新路上的同行者。


平阳新纪元学校水头校区校长赵小洁是第三届年会第一个成功注册的嘉宾,她是在《新校长》杂志(活动主办方)上看到的这个活动。她说《新校长》杂志呈现出来的时代感、国际性、理念、视野每次都给她很大的冲击感,实践性、引导性都很强。所以,这次看到组织这样的活动,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我会把《新校长》杂志每期都送一本给我们教育局长。”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泰禹小学校长李臻说希望领导们也看看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杂志。李臻认为,创新年会上的案例分享都很前沿,有一些是他们目前做不到的,例如未来学校、未来教室的建设,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或许他们还得等个三五年才能实现,但通过会议能让她看得见、想象得到,可以逐渐做一些改变。参加第一届年会的时候,她听了吴奋奋的“新学习时代,我所理解与设计的学校环境与教学空间”的演讲,深受触动,她还深深地记得一位年会嘉宾的话“让色彩育人,因空间筑梦”,于是回到学校致力于课程化校园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张吉武说自己是创新年会的忠实跟随者,每一届都不会落下。他喜欢年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会议打破了长篇大论的报告,每个演讲18分钟左右,案例精练、实在、能落地;例如看到很多前行者,得到了智力支持和思想共鸣,坚定了改变的信心。“这里汇集了全国,甚至是国外各种好案例,一个校长一年走十几二十所学校,可能都不如在这里的一次一站式学习。”


他说从年会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实现了校本课程的从无到有,重构了学校的组织架构、秩序、制度、课程。2018年吉林省将实行新高考制度,张吉武从会议中得到灵感,围绕新高考进行了课程重构的深度思考。学校的改变,并没有牺牲掉学校的成绩,作为一所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农村的学校,二本升学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整个吉林省都算是不错的。


“现在很多活动我们都不参与了,但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学校每年必去,肯定不缺席。”潍坊市坊子区崇文中学校长焦宗芳,不仅创新年会年年参加,就连创新年会的前身“当代教育家沙龙”也都有他的身影。“我觉得创新年会比较实,能开阔思路,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真情实感。这是真心话。”焦宗芳从会议中得到思路和启发,经过两年多时间,在学校构建了完善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智力:需要汇集

“风从哪里吹来先别问,但是任何风吹来,就是我们改变现实的一个起点。”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先生说起初创办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就是希望汇集一颗颗教育创新的种子,它们就像随风飘扬的蒲公英,或许就会落到某一个参会者的学校,在那里落地生长成熟,然后又变成一棵可以传播的蒲公英,不断辐射,形成叠加的力量,最后影响整个中国教育。



2014年12月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500多位教育人围绕“未来学校”的主题进行了深度多元全方位的探讨。整个会议几乎没有一个领导讲话,也没有专门的领导席位,所有的演讲嘉宾都是混坐在参会者中,他们都是来自有着创新实践的校长、教师与研究者。


组委会负责人表示:希望营造的是平等的教育人对话交流平台,而不是官方讲排位,名人论资历。我们希望,今年的与会者们,说不定就是下一次年会的分享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领导坐镇,不谋行政资源、追求平等与国际化的会议,从开始到结束却很少有人离场。这给了年会总策划人李斌很大的信心和动力,觉得应该要把这样气质的论坛持续地办下去。


于是,2015年12月在深圳,第二届创新年会如期举行,参会规模一下翻了一番,1000余位校长聚集在一起,这一次的主题是“重构学习”——2014走过“未来的学校”,2015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


整个会议依然离场者甚少,很多参与者回忆,我们参加了太多讲理论讲方法论的会议,其实我们更需要脚手架、工具箱,在创新年会上我们找到了,原来有很多前行者、同路人,他们在做着我们想到但还没做到的事情。李臻校长说,“虽现在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只要逐渐改变,目标终会抵达。”


前两届的成功举办,既给了李斌信心,同时也带来了压力,规格一旦上去,就不能掉下来,只能越来越好。第三届创新年会,不仅更加注重内容的有效性,更注意形式的设计感,李斌觉得应该把艺术与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与情境,学习与体验进行完美的融合,让整个年会就是一场完美设计的教育体验学习区,并提出年会宗旨——“用设计改变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


北京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钱志龙在微信朋友圈里说:“虽有心理准备,但走进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会场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1500位参会者被妥妥的安排在上海世贸商城,桌上精致茶点和意大利红酒的细节处理,让本来一场精神盛宴变得更鲜活体贴。”


钱志龙是第一次做年会演讲嘉宾,还有好几位中国知名教育人是两次、三次甚至五六次(包括“当代教育家沙龙”)在百忙中抽空来参与会议。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是从第一次“当代教育家沙龙”开始,每一次必定出席此会议。卢志文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力只要一百度就可以知道,他的事务绝对是异常繁忙,问到为什么愿意一次次地来到这里,卢志文说,“我是对李斌兄的教育情怀很感动,所以每一次大型活动我都参加,从来都没落下过。我觉得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支持。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并且,我会一直支持下去。”



成都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这次是第二次做演讲嘉宾,她说其实做这样的演讲并不是她擅长的,甚至有些胆怯,但是依然愿意一次次的来。“我习惯做漫谈式的讲话,这种18分钟凝炼式的演讲对我来说有点严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之所以愿意来,一则是因为我本身就是蒲公英教育智库的受益者。在草小还不知名的时候,李总(李斌)就对草小进行过深度采访,而且把我们的所思所做所想做了高度的提炼,推动了草小的发展。


二则每次演讲都会‘逼迫’我对过去的教育探索进行深度的思考,避免走重复的路,并且思考过程中会得到新的灵感。三则这个平台每次请到的嘉宾都很优秀,我也是奔着一场思想的盛宴去的,常常会收获启发。”蓝继红说这个平台不仅有意义,而且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愿意两次参加创新年会,主要是因为李斌,为他执着地投身教育所感动,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说。


正因为有这些优秀教育人的支持和每位参会者智力的汇聚,才成就了这样一个会议。


创新:应该共享

蓝继红说在创新年会上看到了一种气象,既有新教育世界的美丽发现,又有经典教育的精彩回望,在交融触碰中与现实教育产生生命的连接,意外与惊喜、灵感与启发是会场的常态,大家在这里进行资源的交互,人才的连接,这是一个真实的看得见天地与儿童的教育人的精神家园。


“我希望,教育创新年会办成中国的WISE。”卢志文曾经两次参加在多哈举行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这是全球规格最高的教育创新会议。卢志文说今年在上海举行的创新年会,其规格和设计已经具备了国际高端会议的雏形。



这是一个快速演进的时代,工业如此,农业如此,教育也是如此。李斌告诉记者:希望每年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有新的进步,致力于遴选中国乃至全球教育最优秀前沿的思想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以校长老师们乐于接受、体验直观、接受立体、学习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与这个时代对接融合。


他说:”我们是一群普通认真的教育研究人,原本没有打算’预测中国教育未来‘这样宏大的命题,却无心插柳,把创新年会做成了‘中国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风向标“——一夜之间,感到责任大过了惊喜。“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回顾精彩讲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