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请这样告别失眠(随手转发解救失眠人士)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全国调查问卷统计:高达38.2%的中国城市居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失眠”,不是偶尔因工作忙碌带来的“一次性失眠”,而是指持续一定时间,已经影响生活节奏,甚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严重失眠。

由于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加之大量的案头工作,课题研究、作业批改,以及各方面的工作压力,失眠,也成为困扰教师职业群体的三大常见疾患之一(其余两个是颈椎病和咽喉炎)。



《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中,十大职业里,教师的睡眠指数得分排第五位(越往后分数越低),相信不少老师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失眠的痛苦。常见的睡前少食、选择舒适卧具、听舒缓音乐、放宽心事、暖头足、勤四肢等方法,老师们肯定也有过尝试。


今天小蒲想推荐的,是怎么通过心理调试,来应对失眠的烦恼。


先看两个TED演讲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64wwv2bv&width=500&height=375&auto=0

▲ TED:《凯利麦格尼格尔:如何跟压力做朋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69zz1vqv&width=500&height=375&auto=0

▲ TEDx:《为什么我们都需要情绪急救》


再讲一讲来自一位老师的亲身故事:


杨老师的失眠症


遭遇失眠症的普通人是什么状态呢?愁容满面、呵欠连天、一脸倦容?其实不然,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分享了一则案例。


“作为一个中年人,杨老师看起来红光满面,身体健朗,可谓年富力强。用个时髦的说法就是:身体牛势得很。谁也不会把杨老师和病人联系起来。


可是,杨老师却经常和身边的人诉说自己的身体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最常被他挂在嘴边的就是失眠症。因此,朋友圈里的人几乎都知道杨老师的失眠症。他的家人自然更是深知失眠给他带来的种种痛苦。


为了治疗失眠症,杨老师吃了不少药。可以说,他几乎把治疗失眠的药物能用的都用过了。效果如何?杨老师说,每次吃药确实有效果,但一停药就又会闹失眠,很是煎熬。”


难道,是杨老师的失眠情况不打紧吗?恰恰相反,他被失眠折磨得相当痛苦。


“我每次一躺下,脑子里就会涌现出惧怕自己睡不着觉的念头。结果就是自己会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乎一宿都睡不着。第二天自己就会感到很困、没有精神。所以,我就强迫自己早早入睡。可是,越是这样,就越是睡不着。如果中间醒来,想要再次入睡就更困难了。睡不着觉就没精神,没有精神就什么事也办不好。所以,我就更想让自己好好睡觉,结果出现了恶性循环,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吃药。哎,我的失眠症让我太痛苦了。就说最近这次犯病,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每天晚上都担心自己睡不好。早早地躺下来,可是等到大家都睡着了,我还没睡着。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真的很着急。您说,吃药究竟管用不管用?我到底该怎样摆脱失眠的困扰?”


诊断:失眠大多是“心病”


杨老师的问题很有普遍性。也许是因为大量进行脑力劳动的特点,不少教师遭遇过失眠的困扰。但是,我首先要说的是,失眠最喜欢吓唬那些怕它的人。你越怕它,它越吓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会“自觉没趣”地离开你。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所谓“睡不着觉”多是主观感受,即心理学上说的“主观失眠”。有的人虽然睡着了,却总是觉得自己全然未睡。我曾经接待一位五十多岁的先生。他说自己每天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深深陷入“失眠”的痛苦。后来我了解到,他一般晚上10点多睡下,早上5点左右醒来,至少也有6个小时的睡眠,可他却说自己失眠。


显然,他的实际睡眠状况比他的自我估计要好得多。一个人的精力能够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就说明他的睡眠肯定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所以,他所谓的失眠就是主观失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主观失眠呢?这是因为,人在入睡前的清醒阶段,对自己的意识活动有所记忆,加之失眠的人在睡不着时感到非常痛苦,记忆就更深,也就感到这段时间特别长。在睡着之后,人处在无意识状态,因此就感到睡眠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瞬。这样,就感到自己似乎整夜都没有睡着。失眠的人,常常就是这样把睡不着觉的时间在主观感觉上给夸大了。


第二,即使是真的一夜不睡,通常也并不会影响人第二天的心智活动。不少人错误地夸大失眠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他们诉说自己由于失眠导致脑子不灵活了、记忆力下降了、甚至认为身体也会垮掉。其实,这是杞人忧天,是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


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睡眠剥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即使真的一夜不睡,对人第二天的身心活动也基本没有影响。即使几天没有睡眠,其身心功能也无显著异常现象。有一个连续11天作为睡眠剥夺实验的被试者,在智力测验时居然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说自己长期没有睡觉却又能正常生活的人,其实是主观失眠,是自己吓唬自己。因为睡觉和吃饭一样,人的机体会本能地对其进行调节——你上顿饭没吃好,下一顿肯定吃得香;睡眠也一样,你昨天“欠了帐”,今天它就要你还。所以,那种认为失眠对自己的身心大有危害的想法,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只要别总想着“没睡好就没精神”,就会有足够的精力。


睡不着觉就吃药,这样好不好?


从根本上说,安眠药只能暂时让人入睡,偶尔用来补偿睡眠是有效的。但是,失眠大多是心病,很难靠药物彻底治好。而且,人一旦用了药,就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我是失眠的人,要靠吃药才能入睡。如果哪天不吃药,躺在床上时就会想,我今天会睡不着觉。于是,就真的睡不着觉了。所以,除了应付偶尔地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建议用药物治疗失眠。在心理咨询中,我一再强调:要治好失眠症,应该靠心理调节。


方法:不要过于关注失眠


那么,有哪些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告别失眠的困扰呢?


方法一:丰富活动法


一般说来,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可能会比较单调,这种情况会影响睡眠质量。所以,应该丰富日常的活动内容,特别是增加一些文体活动,让机体得到较多运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对失眠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调节神经活动,从而有助于睡眠。


方法二:欲擒故纵法


失眠的人常常有这样的行为:一到睡眠时间就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睡着,唯恐睡不好。这样很可能就导致失眠。如果能换个想法:睡好、睡不好,无所谓,由它去。感到困就睡,不困就随便做点别的事,一切顺其自然,反正睡好或者睡不好都不碍什么事。这样想,反倒会比较容易入睡。这是因为,总想怎样才能入睡,实际上是刺激了大脑,让大脑更兴奋了。而把这念头扔掉,“欲擒故纵”地随它去,大脑反而平静了。于是,人在无意间就进入了梦乡。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位朋友说:“我很多年都离不开安眠药,一天不服就入睡困难。有一天,我照例将开水和安眠药准备好,放在床头。正当我准备服药后上床睡觉时,忽然想起一件事没做,我便先忙着去办那件事。办好之后,以为自己已经服过安眠药,便直接上床睡觉了。结果我很快就入睡了,并且整个晚上都睡得很好。”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的大脑皮层贮存了这样的信息:安眠药已经备好,不用担心不能入睡了。就是说,他没有“失眠”的心理负担。这样一来,即便他没有服用安眠药,照样可以安眠。这一情况对他启发很大:“于是,我在第二天上床睡觉前,准备好开水和安眠药,放在床头,但不服用。结果如何呢?我果然又很快入睡,并且睡眠质量很高。以后,我每天晚上都照此办理,结果就这样解决了失眠的困扰。”


对睡眠越是不关注,顺其自然,往往就睡得越好。所以,治疗失眠的最根本的对策是:不要过于关注失眠。



人们的睡眠情况的差异很大,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差异。人们面对自己的睡眠状况,应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放松心态。哪一天入睡快一些,哪一天入睡慢一些;哪一天睡的时间长一些,哪一天睡的时间短一些;哪一天感觉做了梦,哪一天感觉没做梦……对于这些,都不必太关注。有了这种心态,失眠症就成了我们留也留不住的“客人”了——它会知趣地悄然告退。


/ END /

来源 | 中国教育学会,文章据《未来教育家》杂志,略有改动

图 | 花瓣网

责编 | 小蒲


相关链接

· 老师们,年底啦,该把身上的“包袱”给卸卸了! 

· 今天我就想谈谈情怀 

· 原来小学老师的工作是这样的!你还会说她们很轻松吗? 

· 关于老师,我们弄错了的11件事儿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