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全球最好的高中:芬兰这样做教育

2017-01-06 Ari Huovinen 新校长传媒

有这样一群人,

在这个无限辽阔又充满变化的时代,

他们一直在寻找,

那条通往未来教育的窄路。

他们希望,

脚步走过的地方,

能诞生未来创新教育的无限可能——


/ 2016年第三届教育创新年会片花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59j8668e&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三届教育创新年会精英荟萃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来自芬兰罗素高中校长的演讲


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被公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教育体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芬兰誉满全球呢?下面跟着芬兰罗素高中校长——Ari Huovinen——走进芬兰教育背后的故事。



现象教学——做学合一的芬兰学校道路


Ari Huovinen | 芬兰罗素高中校长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这里。


几年以来,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教育体制。在每年的国际考试中,芬兰学生的读写和数学能力都是排名靠前的,仅次于新加坡和中国上海。


全世界有很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到芬兰参观,试图找到这样一种教育体制背后的神秘配方。而我们并未感到自满,只有不断向前,才有可能保持正确。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国际化了,我们期望能够率先在全球打造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需求的环境。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016年8月1号,我们就新的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与各个行政区划的学校做了沟通,然后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进一步发挥,规划一些更细节的问题。


教育体系已位居世界前茅的芬兰,为什么仍要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我们所在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效应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挑战,逼迫学校有所改变。而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在改变,面对这些外界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改进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改变我们的教育。


那么,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对存在的认知;

第二,理解周围世界;

第三,管理日常生活。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不断成长的社区,另外一个身份是可以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指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力,它既可以支持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也让他们生发出让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能力。这样的多元能力也会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解答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多元能力包括七个纬度。


第一,思考与学习;

第二,文化认知,互动与交流;

第三,关爱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动;

第四,多媒体和多形式的识读能力;

第五,信息通讯和技术;

第六,职业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第七,参与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光是引导芬兰的孩子进行真正的学习,懂得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继续做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既具有芬兰特色,也具有国际化思维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为了让学校提升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感觉。这些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大框架中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进步。学生们会去感受、去经历,而老师们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我们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孩子更多地在教室外学习,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它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我们会带孩子去户外,去博物馆,去企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景。一些游戏和虚拟场景也应该被视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科技已经在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学科都在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息和充分的机会来思考。


革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横向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学习、工作、生活都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框架,而且还需要能够在这些不同领域之间融汇贯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包括思考,学习,表达,多媒体、多形式识读能力(产生和解读多样化文本);也包括管理日常生活,关爱自己;还包括企业家精神,社会参与,以及创建影响力。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课程中也有所规定,尽管各个行政区划和学校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但是都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另外,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编程的能力,我们甚至把它编进学科的学习。比如在数学学习中,编程已经成为他们的必修模块之一,哪怕是低年级。另外,我们规定,至少每一个学年都要有一个明确规划的跨学科、多学科学习模块,每一个学习模块都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不同的主题。在学校层面,会有自定义的课程时间,以及针对不同年级个性化定制多元化的学习模块。


更好的教育体系,需要哪些重点?


把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社区,也是我们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非常强调学习的乐趣,还有协作的氛围,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在学校里享受自治、自主,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评估体系的改革。在评估过程当中,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制的学习互相在一起,所以评估也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传统的学校学科还会继续存在,尽管它们的界限会被弱化,学科之间的合作会不断增强。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是合作型的教室。所谓合作型教室,就是说这个教室里面可能是几个老师同时存在,跟学生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新的国家核心课程,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年都需要有一个学习周期。在这个学习周期里,学生会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并评估它。而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学科会在这个学习周期提供观点、概念、方法等等。至于开展哪些课题,如何融合,这就要看各个学区和学校来进行规划。


第三个重点是形成技能评估体系,这是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希望这个评估体系不光是为了促进学习,事实上,参与这个评估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让孩子去了解自己在框架中的学习进度,去理解和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规划,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能力在未来非常重要,而且这样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才能够逐渐获得。


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核心课程上,我们也将极力推进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将会接受一种源自社区、源自周围世界的更加长期性的学习。他们会面对真实问题,去解决和分析真实世界的一些现象。他们的教育会融合系统学习、目标还有各种学科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一起参与,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社区。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也是实现信息化学习的很好的教学路径。在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中,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起点,这些现象都会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比如说欧盟、媒体、科技、水和能源,如果在传统的学科学习中,这些命题就会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这样对学生而言是去情境化的,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教育将会给人不同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改革框架之下,它的特点是分权式领导,分权式领导是在一个变化很快的世界中创建一所成功学校所必须的。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学校做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去计划,去实现,去评估他们的学校到底怎么样。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对外而言,学校需要主动去构建一个网络合作关系,对内而言它需要建立一个分享文化。我们广泛地对外连接,可以帮助孩子们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职业工作者对话,对内我们加强分享。而学习的场景不光是在学校,也可以在学校外面,比如说在城市、乡村里,孩子有机会在问题所发生的真实场景中看问题从哪来,如何解决它。电子信息化会带来很多便利,它会改变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电子化的管理流程,然后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建立电子化的战略。


芬兰和中国的地域相距很远,但是在线我们相距非常近,在线的合作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罗素高中是我的学校,我们这所学校是由公立学校和IB国际学校两个主体组成。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研讨会,带来来自芬兰的最好的教育经验,我也希望能从这里带回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经验。


谢谢大家。



/ 专访芬兰罗素高中校长Ari Huovinen/

对话世界上最好的高中教育


蒲公英教育智库“IF栏目”

出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60t6w1z2&width=500&height=375&auto=0


/ 专访文字版 /


问:在中国,大家都认为罗素是最好的高中。那么在芬兰,是不是也这么认为?据了解,罗素的课程有几百门之多,那必须要有相当的师资力量,这方面学校是怎么协调的?


Ari Huovinen:从学术成绩来讲,我们是芬兰最好的学校。过去16年来我们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三甲,大学入学成绩尤其突出。


我们的学校规模也非常大,作为校长,要去鼓励老师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问题导向式教学、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模式、网络课堂教育、作品展示等等。如果学生的能力强、要求高,我们必须尝试新方法、新策略。


我们学校现在大概有500门可选的课程。这也是校长应该做的,要去鼓励老师为课程创造出新想法。我们是一所学术导向型的学校,我非常鼓励我们的教职员工为科学课程,比如:以现象为基础的多学科的课程。至于师资问题,我们跟很多高中、大学进行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其他高中、大学的课程。


问:芬兰从2016年开始倡导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和主题教学,罗素高中是如何推行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


Ari Huovinen:我们三年前就开始逐步推行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我认为这种模式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之间的合作,需要很多的规划,这是其中一个要求。


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和问题导向式教育有很多不同,主题不同,需要有不同的课室,老师和学生们走出校园,和其他学校、老师、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问:现象教育和传统课程体系之间有矛盾吗?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Ari Huovinen:本质上两者可以让不同课程进行组合,也可以是独立的新课程;可以是一个阶段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是多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可以是让整个学校都参与其中的课程,也可以是只有几个班级学生参与的课程。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把课程合理安排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很多时候,学生们也有自己的计划。我作为校长,每年设计出新的课程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问:在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中,如何去评估学生和老师的表现?


Ari Huovinen: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不再只以考试来评估学生,可以通过作品、面试、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还有很多学生的个人展示、小组展示,还可以评估他们的研究报告,等等。作为校长,我多年来都鼓励老师去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比如:学生们对教学方法感觉如何?效果如何?需要老师们去收集反馈。


问:您认为以现象为基准的教育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Ari Huovinen: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启发性的,和现实生活是相联系的。要选学生所在年纪感兴趣的话题,需要做金融研究,对材料进行研究。我认为,规划和研究非常重要,需要老师、管理部门、校长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学生的支持,和不同合作伙伴间的协作。


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脑。除了数码资料之外,还有不同的云服务。我们提供不同的数字平台方便老师的教学工作,很多测验是通过电脑完成。比如:一个月前,我们有超过500场测试是通过电脑完成的。在罗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作为校长,我五年前就决定,来学校读书的学生要有自己的电脑。不是用iPad,我们要求用真正的电脑,当然,我们在教音乐和艺术的时候可能会用到iPad。我们还会培养学生重要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


数字化的教育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丰富了教育的模式,让我们能做更真实的教学材料,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学生能有不同的学习进度,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学习方式,是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若您未能亲临现场,定是无法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也无法估量这场盛会之下未来教育的理念碰撞有多精彩。


多少是有些遗憾的!


幸好,我们整理成册,将精华留下,让信念传承。2017伊始,算作是给各位的新年礼物。



/ 《新校长》杂志一月刊目录 /



/ 杂志展示 /




看这里:需要订阅的朋友,可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哦。


/ END /

责编 | 小蒲


相关链接

· 有情境,无“东西”:我们这样培养世界公民

· 枸杞熟了 | 宁夏银川回民二小“万物启蒙”原创课程呈现

·震撼全场:一位14岁小朋友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