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原来还可以陪孩子做这些事(升级版)
探索关于清明的奥秘
为什么大多时候清明节都会下雨?《清明》里的“杏花村”真实存在吗?大概会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为什么雨前茶和明前茶的价格差很多……
是不是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有意思?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些关于清明的秘密,既让孩子们加强对这个节日的认识,也是对他们知识灵活运用、合作实践能力的有益锻炼。以下罗列一些实践角度供您参考:
1. 调查清明节的起源、发展历程,有哪些习俗?
2. 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其他23个节气的知识吗?
3. 关于清明有哪些典故?
4. 调查清明节人们祭拜先人的方式,值得提倡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方式应该摒弃?为什么?
5. 向长辈打听家族史,编修简易家谱。
6. 我们该如何珍惜和善待生命以及亲情,把感悟写下来。
7. 探究“清明时节雨纷纷”里的科学原理。
8. 做一份关于清明的自然笔记,看看大自然在清明时节的面貌。
9. 清明是中国美食传统中最好的时节,你的家乡清明有什么时令美食?
10. 非华人世界是否有类似清明之类的节日或习俗?
11.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探索一下风筝的做法和原理吧!
12. 在这个传统节日,走访家附近的传统文化遗迹,探索其历史渊源。
13. 全家要清明踏青,可否请你合理规划路线及出行准备工作?
特殊作文:为自己写一次“墓志铭”
聂耳:我想我的耳朵是贝壳,聆听大海的声音;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玛丽莲·梦露把自己三围刻在墓碑上:37,22,35;
……
这些名人的墓志铭有的深刻,有的幽默,但无论何种风格,都是对其一生的精彩概括。
借着清明这一契机,让孩子们试着为自己或已离世的亲人写一次“墓志铭”,不失为促使他们认真看待生命和未来的不错方式。
怎么操作呢?效果如何?看看这位老师的现身说法:
我布置完作文命题后,学生进入自由畅谈环节。我努力激发学生们热情,告诉他们:青春年少,要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约定,这是一种信念,一股动力。学生们开始时是出于新奇,慢慢地认真规划起自己的人生来,怎样才使未来不虚度?怎样才活得有意义?上升到生命的高度,昔日稚嫩的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变成了哲学家。
再接下来由口头描述进入书面描写,孩子们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承诺,这些文字让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审视。
赵启航说:“我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走。”我看到了他的淡泊,他的超脱。
耿欣悦:“不曾轰轰烈烈,只是踏实温暖地走过。”我感受到她的朴质实干。
王红玉说:“一生热烈追逐,悄然隐没于苍茫海天。”真是活得热情,走得淡然。
李季:“他曾使自己的母亲一生愉悦。”他平凡,但却想到让自己最亲的人过得幸福。
欣赏一篇文章,都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深藏的个性。看到这些文字,作为老师,我放心了,相信孩子们未来无论走哪条路,都会走得健康快乐。
相应的选题还可以有“假如生命开始倒计时,你会做哪些事”等。
清明诗篇趣味改写
最近古诗很火,而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在清明写下了或伤怀或欢欣的诗词名篇,有心的老师不妨以清明为线索,带孩子来一场清明诗词之旅——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有了联系,诗词才能真正走进心里。
除了常见的诗词吟诵外,也可以试试更趣味的玩法,比如周其星老师就带学生对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做了大胆的改写:
据说,这首诗有故事的。明人解缙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奉成祖之命,题诗于成祖的折扇上,他就题了唐人杜牧这一首《清明》。然而一时不慎,漏掉了一个“行”字。危急之际,灵机一动,他这样读道: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真高人也,硬是将一首脍炙人口的老诗谱出了新篇。既有前人解缙示范,我们也不甘落后。那就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进行创意改编吧,尺度大点也不要紧哦。
看看孩子们的激情发挥——
正是清明,
细雨纷纷。
站在山坡,
遥望行人。
春风拂面过,
新生的树叶很柔嫩。
遍地野花,
香气真好闻。
三三两两的扫墓人,
声泪俱下读祭文,
祭文极感人,
我悄悄抹泪痕。
轻声悲叹,
先人都已归土归尘。
问路之时大雨倾盆,
狼狈不堪敲人门。
对面就是杏花村。
▲
这个改写版,四字七字交替,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打着拍子读,有味道。
清明时,
雨纷纷。
云乌黑,
天阴沉。
雨骤倾,
人狂奔。
小儿乐,
大人恨。
清明时,
路无尘。
雨过晴,
太阳狠。
在云南,
菌满盆。
在桂林,
艾染村。
清明时,
在深圳。
小长假,
天气闷。
杜娟红,
茉莉芬。
自问何处寄亲情,
小花一朵敬先人。
▲
这首诗采取三字经般的句式,读起来有板有眼,而且不拘泥于原诗的诗意,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进来,结尾两句七言,依旧保持古意,韵味悠长。
清明时节,
天空阴沉。
细雨滴答,
风声呜咽。
树枝摇摆,
落英缤纷。
路上行人,
三三两两。
思念亲人,
多么诚恳。
人们脸庞,
有着泪痕。
想去喝酒,
解解愁闷。
酒庄在哪?
找人问问。
遇见牧童,
去杏花村。
雨后叶子,
那么鲜嫩。
▲
全部采取四字一句,加上押韵,读起来铿锵有力。
又是一年清明节,
细雨纷纷。
春风吹绿杨柳岸,
柳叶嫩嫩。
三三两两,行人。
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土坑,
寻找家族的祖坟。
望远处,郁郁森森,
念亲人,心头忍。
很郁闷,欲把酒斟。
却不知酒家何处有?
小牧童,牛背上把手伸。
传来酒香阵阵,
那是杏花村。
把酒温,
伤心无处寄,
孤坟魂。
▲
这首才气外露,简直是再创造,几乎不输于原版啊!
今天是清明节,
雨水纷纷。
到墓地的时候,
已接近黄昏。
先人们的墓旁,
杂草纷纷。
清理完杂草,
把香插上,
一根一根。
烧完了纸钱,
拜好了先人。
我们离开墓地,
回到深圳。
回家的路上,
一直在问:
人为什么会死?
先人的灵魂能不能重生?
▲
这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当下的生活,虽然已经离开了原诗意境,但也算是《清明》一诗的现在书写了。
正是清明
细雨纷纷
如丝如针
祭祖的人
三五成群
他们要去上坟
脸上写满悲伤
个个都像丢了魂
怀念亲人
满脸泪痕
借酒浇愁
酒家在哪
找人问问
遇见牧童
遥指杏花村
草青叶嫩
花香如熏
开怀痛饮
兴尽回村
▲
这个版本在维持原诗诗意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描写,四言为主,辅以五言六言和七言,显得灵动不死板。
一首《清明》可以唱出众多的曲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腔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明》。
(摘录自周其星老师个人公号“星星问答”)
清明小长假专属片单
一生中,谁都会有面对失去的时刻,失去珍爱的物,又或者失去挚爱的人,当那样的时刻来临,我们该如何走出悲伤?推荐几部电影作品,相信会让孩子有所感悟。
《父与女》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只有八分钟,这八分钟贯穿而来的永恒与生命,如一条细绳。在《父与女》里,爱,死亡,生命是相互相等的,他们的意义总和等于:生生不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4eyrrn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一个老人住在已经被海水淹没的陆地上,海水不断上涨,老人的房子随着海平面越盖越高,而他为了找回心爱的烟斗决定穿潜水衣潜回被海平面覆盖的旧屋中,当镜头随着老人越潜越深,旧时的温暖回忆也随之一一浮现……离别无可避免,但记忆会让我们一直紧紧相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52l1amnk&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体现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不动声色,表达了生命的传承和代代延伸。
识别二维码可观看 ▲
从喜剧到悲剧,影片用十分之九的内容来让观众笑,却用一句话突然击中你,最后十分钟让你泪流满面。爱你的人舍不得离开你,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你不再孤单,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识别二维码可观看 ▲
清明也是亲近自然的好时机,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自然纪录片,当然也非常值得陪孩子一起观看:
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计数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有人评价,带着孩子刷完这部纪录片,就会感觉走遍了世界各地,收获了万千美景。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囊括了多种特质的地貌,也孕育着各类珍奇野兽、奇花异草。去云南的热带雨林寻找亚洲夜香、滇金丝猴;来到青藏高原,奔赴内蒙草次,攀爬山脉,眺望西部边陲。这里,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中国。
围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像人类诉说的道理。如果近距离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会发现原来毛毛虫的毛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作为自己的餐厅;天牛就像公牛一样在互相较劲……
浩瀚的星空,数亿个星球缀满夜空,争先闪耀着璀璨的生命;高山之巅,光影变换、时光更迭、城市的光芒汇成一条条闪耀跳动的光芒线,大地以谦逊广阔的胸怀拥抱迎接着天空。看这部纪录片时,不仅仅要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更要带着期待与好奇的态度欣赏。
《森林之歌》摄制组从2003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危险,赴西藏、新疆、华北、秦岭、云贵高原、东北、海南、福建等典型林区,拍摄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和精美画面。节目论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绘本中读懂生命
清明来临,如何带孩子恰当地认识生命与衰亡是最近热议的话题。而孩子们喜爱的绘本故事自然是首选途径。
叶子为什么要飘落?没有感情地活了100万年的猫为什么流泪了?当鸭子遇见死神,会产生怎样的对话?爸爸的围巾有着怎样的魔法……不说教,不浮夸,生命在一个个绘本故事中被还原以温情和希望。
星宝综合整理了名家推荐的多本优秀作品以供选择,希望能助您打造一堂温柔而有力量的生命课。
《一片叶子落下来》(美)巴斯卡利亚著绘,任溶溶译,南海出版社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共同经历过四季的变化,从而体验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与其他绘本不同的是,这本书不是画出来的,而多数是精美的照片,作者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来展现一片叶子的生命历程,进而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爷爷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大街上。就在爷爷入葬的那天夜晚,伤心的艾斯本看到爷爷坐在房间的壁橱上,变成幽灵回来了!书上说,人死后之所以回来,是因为他忘了做一件事。艾斯本陪着爷爷一起去寻找那件忘记做的事。回忆的闸门由此打开,往事的潮水将他们包围。
小小熊最快乐的事,就是在每个星期五去看望他的爷爷。爷爷和小小熊会一起喝茶、吃点心,一起爬上花园里的书屋……这时,爷爷还会给小熊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的往事。但是有一个星期五,小小熊去看爷爷的时候,爷爷却不能出去了。
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色的围巾。妈妈说很适合我,于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绿围巾。后来,围巾找不到了,原来爸爸的绿围巾会魔法,变成了春天的绿树绿草。我看着满眼的春天绿色不再哭了。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獾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他所有的朋友。没有了獾,大家是那么难过。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所有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回忆起他给大家带来的所有帮助。獾虽然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一直在温暖着大家。
麦先生的儿子去世了,他决定带着儿子生前最爱的玩具泰迪熊去远方流浪……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孤独的流浪儿,于是,他们一起开始了新的旅程……无论生活中碰到多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爱都能抚平伤痕,并且能陪伴彼此一生。
小女孩和小鲁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但小鲁的心脏病日益严重,最终故去,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于是,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抚平内心的创伤。
如何学会接纳和勇敢面对“死亡"这个字眼,那就看看文中的鸭子是如何直面死神的吧!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死亡的感受以及死后是什么样子,而是我们留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就像那只鸭子,当它放下恐惧从容面对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还可以有这些活动
扫墓、祭祀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能够借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也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让孩子耳濡目染的机会。
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登高、赏花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增强五官感受能力。
种花养草,体会情感和责任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清明团子”DIY清明团子又称“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是我国中东部一带清明节前后的特有美食习俗,一般在清明节食用。老师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清明团子,让孩子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并在制作过程中为他们讲解清明的传统习俗。
古时人们就有清明蹴鞠的传统,时至今日,踢蹴鞠相当于踢足球。组织学生来一场快乐的足球赛,既锻炼了身体,也是增进同学情谊的有力方式。
放风筝早在唐宋诗中就有清明放风筝的记载,据说风筝起源于祭扫坟墓竖竿拴纸的风俗,后来不仅演化为美丽的风筝,而且形成了清明放飞风筝的民俗。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心愿和风筝一起徐徐升上天空的场景,一定会成为你和孩子们美好的回忆。
重温传统游戏在清明浓厚的传统氛围里,带学生重温那些有趣的传统游戏,一定非常受欢迎!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滚铁环、跳房子、抓子……孩子们会知道,除了电子游戏,现实里也有很多极具魅力的娱乐方式。
采茶《茶经》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清明节前后被称为是最佳的采茶时间段。带孩子们去茶园里感受茶叶采摘的乐趣吧,带上草帽、背起竹篓,指尖轻触茶尖嫩芽,小心摘下,现场炒制的春茶,带回家细细品尝,或者当作礼物赠给长辈朋友,对孩子来说岂不美哉?
▼
来源|星教师
责编 | 张磊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教学”相关内容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