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教材拿到手,中小学校该怎么玩?(小学段)

2017-07-08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

图源 | Pixabay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近年来新课改高潮迭起,如何活用教材、创新教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整合学习、探究学习情境,成为了众多学校的首要问题。那么面对国家教材,学校到底可以怎样重新改造,把教材“玩起来”呢?以下分享,或许能给您一些启迪。


1.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把教材打开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核心口号是“把教育打开”,提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对于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明德不是将各体系之间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把课程打开,实现各元素之间的重组与重构,在动态探索过程中寻找最佳的课程结构模型。


明德的课程是“谱系”的,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学校课程,选修)、特需课程(学生课程,自修),有武术、啦啦操、田径、管乐、计算机编程、车模、航模、3D打印等近30门课程。


自编的明德红树林课本按照主体分类全科混杂


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


在明德,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学校自主编写的,每个学期包含四个主题,一个主题一本教材,每本教材花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在这期间教师将围绕着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就是“红树林课程”的教学计划。另外,语文课堂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层次,实施“一月一色彩,单月一主题,双月一体裁”的彩虹阅读计划。数学课上设计了彩虹数学学习计划,加入生活数学、人文数学、活动数学等内容,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


跨学科课程学习也是明德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明德打造了特色课程——湿地研究课程。它综合了化学、生物、地理、物理等课程,实现了大理科的综合研究,以专题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实地观察与具体研究。


2. 重庆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新曲谱


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谢家湾小学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学校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和品性修养“6+1”门学科课程,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


社团课程,通过“走班选课”的举措,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环境课程,基于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学校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凝聚教育合力等,构建了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



同时,在教材多样化政策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小梅花课程实施,挖掘和提炼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组织全校教师研发了与六大整合学科相配套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


在研发中,丛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原则,梳理各学科知识体系,提炼学科精神,对比分析各学科各版本不同教材,深度剖析十几个学科12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优化,重构六大学科辅助教材的编写体系,精选适应学情的个性化内容,创新素材和呈现方式


3. 清华附小:五大领域情境,教育戏剧整合


清华附小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尝试将国家十几门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


清华附小孩子们在上体育课


在学科间整合的探索中,清华附小找到了一条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


对于语文、数学等“必修课”,学生可根据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最易的数学1适合文科学生,数学2、3是针对高考理科的课程,数学4是竞赛班的课程,最难的数学5,是大学先修课。


4.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自编教材,单元整合


作为“全课程”教育实验改革的内容之一,亦庄实验小学创办伊始,就在一年级开始自编教材,推出“始业课程”。同时,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充溢着游戏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全课程的视野下,知识被赋予了过程性、体验性和生命性,课时的目标被弱化,孩子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丰富的机会去理解原先被打包的、被作为结果状态存在的知识。这样学习的知识,埋下了更多的种子,更具有生长力。


而所有这些教材,如何立意,如何规划,如何取材,哪些原创,哪些借鉴,都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难题,学校集合了校内外甚至台湾的名师,组成一个团队,紧扣国家课程标准,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研发。所以,在亦小低学段,几乎每天孩子放学后,老师们都会自发地研讨,日思日备成为新常态。



5. 山东省临朐县蒋峪镇海尔希望小学:“6+n”自由生长课程


海尔希望小学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课程整合实验,构建了“6+n”自由生长课程体系,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子。“6”是指必修课程,就是将所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必修学校课程整合成了6门。即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现实、英语与世界、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探索与实践。“n”是指选修课程,形成了可视性、可操作、可评价的“6+n”自由生长课程体系,为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累了经验。



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即生活主题课程与学科主题课程的课程形式。


生活主题课程整合路径是: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品德与社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学科进行了“目标的分析与比较”“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内容的梳理与重组”和“活动的设计与建构”,学校对活动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建构,把一个活动分为方案制定、亲历实践、交流分享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探索与实践”课程“学生活动资源包”。


学科主题课程整合路径是:

课程目标具体化,课程内容生活化”。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各学科课程指导纲要。同时,把语文教科书、主题学习丛书、传统文化、优秀儿童阅读作品以及校本课程“农村生活化作文”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语言与人文”课程。


对于数学,在梳理“多元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生活”转化为“孩子的生活”。还开发出了数学运算、数学应用、解题技巧等第二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最终,整合成“数学与现实”课程。对于英语则强化文化对英语的促进作用,开发了“英语情景剧”“英语阅读”等必修学校课程,整合成“英语与世界”课程。音乐与美术则以生活为载体,强调跨域转换,整合成“艺术与审美”课程。


6.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新小孩”课程


“新小孩”课程体系是在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打造“无边界教育”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它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生活与世界作为教科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拥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小孩”。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绘本馆阅读


在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校长闫学看来,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学校,不论提出何种课程主张,其实质内涵都是在传承中进行创造。因此新华实验也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其一,对课程进行统整,避免课改加重师生的课业负担和各门课程、各个学段内容重复交叉的现象;其二,实施课程跨界,以绘本作为跨界的桥梁,并在绘本阅读课程中研发了9个课程板块:儿童智慧开启、儿童哲学启蒙、儿童心理治愈、儿童国际理解、儿童人际交往、儿童亲情体味、儿童美学鉴赏、儿童创作评鉴、儿童品德涵养;其三,除了在国家基础课程中进行统整和跨界,近年来,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还进行了不同维度、不同深度、不同范畴的课程统整和跨界,其中绘本依然是一个主要的桥梁。比如,孩子们将自己创作的绘本改编成剧本、排练绘本剧,成为戏剧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统整后的跨界课程完成了一整套详细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涵盖了不同学段,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学期和单元,有的细化到每一个知识要点,并且扎扎实实付诸行动。


7. 上海嘉定区普通小学:课程统整——“FUN”课程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提出“智慧育人”教育哲学,已经探索出“五尚并举”的学校生长之路,并打造了FUN(Free,Unique,Natural)特色课程群。“FUN课程”旨在培养有慧心、会生活,有慧脑、会学习,有慧手、会创造的素质全面、个性鲜明、身心活跃的“快乐普小人”。


学校的课程统整可归纳成两种方式:一是射线式统整,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整合,形成“1+X”的学科课程群;二是聚焦式统整,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以这两个维度切入,分成“学科内”统整微改进、“学科间”统整微行动、FUN特色课程群建设、“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全构建这四个板块。


学科内微改进

尝试对教材作纵向梳理,借鉴其他版本教材之优势,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制订“教学指南”。例如,语文学科,以一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为例。教师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编制《一年级语文教学指南》,对一年级学生拼音、识字、朗读、表达、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做出清晰而具体的要求,包括整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一课教学目标。


学科间统整微行动

打破学科固有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适度的整合,形成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例如,从2013学年开始,以语文、品德与社会为样本学科,在三、四、五年级进行相关内容的统整,编制“活页教材”。


普通小学的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全构建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实施立足两点:一是“学科教师+班主任”两位一体;二是“国家课程+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三位一体。


FUN特色课程群建设

“FUN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平台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开发的交叉融合的多个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类(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为核心,进入学科内部,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系列课程,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的特色鲜明的课程集群。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程中释放激情;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实施、评价以及管理课程。这样,课程不是外在于学生的,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 


8. 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点击全科,刷新童年


目前,深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全科课程涉及从人文语言课程、数理科学课程,到科学、美术、音乐的整合课程。


在一二年级,实验学校小学部采用的是由两名老师包班的全科教学模式,即一名老师完成语文、英语、国学、思品等人文语言类的国家课程的整合,另一名老师完成数学、科学的融合。而音乐、美术、体育学科还是由专门的老师负责。这个阶段,老师们首先做的是学科内的整合,把一二年级的教材进行删减、重组,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将学科内部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跨界、融合,以打通学科之间的逻辑,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


到了三年级,学科逻辑加深,原本的包班授课制就不再适用了。根据小学部的实际情况,三年级的全科教学采用主题式,分为月、虫、草木等几个大课程组。


全科课程发展了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在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探索。而课程的背后是老师不断迭代教育认知、刷新教学管理模式和辛勤研讨教案的身影。


9.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教材观变革的影响下,“教材二次开发”成为解决教材统一性与教育情境多样化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心


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在教材二次开发时,通过提取、引入、变形、活化和发挥等探索出亲近任务的“任务完成模式”、亲近主题的“主题圈层模式”、亲近话题的“话题扩散模式”、亲近问题的“问题串联模式”、亲近课题的“课题研究模式”以及亲近知识的“知识板块模式”。


“提取”强调知识本质、体系的梳理和把握;“引入”强调知识背后文化的渗透和参与;“变形”强调教材的学材化改编和处理;“活化”强调生活元素和本土特色的融合;“发挥”强调教材开发中师生个性的展示和张扬。


亲近课程表现在:亲近知识,透过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亲近文化,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资源。亲近生活,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亲近本土,就地取材,将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程。亲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变教材为贴近学生的“学材”。亲近师生,一方面充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联系起来。不仅成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教材创造,是新课改的重要路径。诚如本文分享的9所学校,教学改革并不是那么难,敢于去做,教育就能更全人。


特约供稿

蒲公英 · 课程与教材工作室


责编 | 张磊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程联盟 /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


/ 重构教师学习盒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