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所学校把教师流动看作机遇,学校实现了“新生” | 管理

2017-08-11 黄乃君 新校长传媒


开展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是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但是教师流动所产生的不稳定状态是许多学校的必经阶段。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江苏省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的管理团队重新回到原点思考:教师流动牺牲的是学校短时间内的平衡发展,但收获的是什么呢?教师流动会是新的机遇吗?


本文转载自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 


2010年,江苏省政府推动教师轮岗制,规定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2010和2011年,我们学校共调出16位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7%,其中10位是“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培养出的第一梯队教师。截至2014年,学校共调出第一梯队的骨干教师17名,包括主管副校长和学科主任。


“流动”所产生的不稳定状态让学校产生了动荡感,这种压力逐渐生成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行。


教师流动带来的仅仅是负面的“冲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看清自己“家底”的厚薄、分析清楚利弊之后,经过缜密的研究,我们确定了创生问题转化策略。


骨干少了,化“少”为“精”调“班组”


学校把原有的“年级组”变为“年段组”,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面,化“新”为“长”。年段组的处室成员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不同年级学科之间研究的差异成为共享资源,年段组也成为日常研究的组织之一。


同时,备课组也由“年级备课组”转变为“年段备课组”。每个备课组均有第一、第二、第三梯队教师,有利于“新人”的快速成长。每学期各备课组(或专题组)平均活动14次,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内需在提升、资源在累积的表现,促进了教师梯队的递升。


责任人少了,化“缺”为“生”调“重心”


学校把每周的工作例会变为主题研讨会。从责任人例会转变为主题研讨会,是目标与重心的变化,使得学科责任人的培养工程得以落实,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研究方式、工作方式。


研讨会如同“教结构”,责任人在后续实施中“用结构”。年段长、备课组长在一次次的讨论会中,听计划点评指导、议背景分析原理、说设计依据、谈目标达成预期……促使他们作为第一责任人假期对团队建设发展的优势、问题和可能性进行再思考,有效促进了年段长、备课组长的主动意识、策划能力的形成。



新人多了,化“新”为“长”调“方式”


“新人”的“新”意味着成长的空间更大,意味着我们可以总结已有经验,让他们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并验证经验的可行性。我们采用学期初的内部“普查”活动与期中的校内“精品课”开放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对比参照策略,用“普查”中的课例来设问,用“精品”中的实例来说话,到“精品”案例中找答案,促进“新人”成长。


学校还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学科教研组构成情况,开放了自主选择研究任务、研究方式和推进节奏的权利,把每一位“新人”都置身于看得见的“长”的过程中。我们将不同层次的研讨活动进行时空上的整合,不仅在体系上形成融通,更在研究方式上形成序列:


“每月一专题”成为“新人”的教练场,如9月的“初识课堂篇”(诊断课堂,骨干示范),10月的“学校文化篇”(解读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及《五星小学教职工工作指南》),11月的“班级管理篇”(学生部进行专题讲座,班主任现场咨询会),12月的“教学常规篇”(“新基础教育”新基本功的内涵与实践等);每月2次集中培训,同教研组活动一样,采用“前移后续”的方式,每次培训让老师们带着思考、携着问题而来,在心态开放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提高认识。



“新人”涌入促使学校形成“成事”与“成人”的管理新机制“  


要做好“流出”与“流入”的文章,学校还是要从管理入手,改变促进“成事”与“成人”的机制,让新人快长。


制度重建,文化再生。由于“新人”涌入,学校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往往会归因于“新人”的不适应。但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我们逐步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制度是否与现状不匹配,需要改进优化?答案是肯定的。对制度进行二次建设成为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必然,也符合学校“流动”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在重建中我们认识到制度建设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制度的优化与完善不再是校长、行政人员专有的权力,而是经过了自下而上、上上下下的几个轮次的讨论,最终学校构建了四大类(工作规范、考核奖励、岗位职责、民主管理)21项制度,形成《五星实验小学教职工工作指南》。这些制度充分体现了“系统清晰、简洁有效、底线明确、适度弹性”的形态特征。



比如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绩效考核制度,我们制订了绩效考核主方案和8个考核附则。在具体操作时,我们成立专项考核小组,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组员是来自各办公室、年龄段、学科组的教师,真正赋予普通教师考核者的角色,让每个成员都可能从两个角度(考核者、被考核者)来审视和改进日常工作,也使成员间相互交往的内容与方式得到更新。


考核过程提升了教师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了大家对学校工作的认同度。使绩效“激励”不再局限于单维度的外在激励,而是拓展到激励每个成员基于自主创造的成就感、内在尊严感,因此绩效考核制度成为促进教师生成发展内驱力的催化剂。


这一系列的制度重建让“流进”教师成为新制度的建设者、文化生态的构筑者,融入成为必然。


人人有事,岗岗有人。“新人”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岗位就是做事守责的最好平台。除了一些重要岗位采用民主竞聘外,我们采取轮岗、转岗的办法让更多的人有事干、承担责任。最突出的是刘伟丽老师,作为学生工作的研究骨干,2012年刘老师通过竞聘成为语文学科教研组长,两年后又转岗成为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几年的磨炼,让她一步步成熟,主动意识、系统研究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开放组织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学校“新基础”研究的中坚。



作者 | 黄乃君,江苏省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

来源 | 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

责编 | 黄春霞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关注”相关内容

 中小学职称调查报告 高考命题方向

衡水中学 云谷学校 | 教室天地

8分钟人生 小学书目 | 超越阶层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的小事

 教师竞争 | 班主任 小学教育三大“坑”




/ 中学变革盒子 /

点击图片,打开更多《新校长》盒子 ▼

/ 蒲大二系:学习工具与未来教师 /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