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家长观点争锋:为20年后的“文盲”画像 | 头条

2017-09-08 沈建响 王金成等 新校长传媒


今日叙事

1966年9月8日,是第一个国际扫盲日,当时扫的是“文字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信息、知识风云变幻,很可能昨天学的,今天已经不够用了,成为新时代的“知盲”、“沟通盲”……那么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呢,20年后,他们面对的未来社会,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未来的“文盲”呢?



观点1:20年后的文盲是“智盲”

观点阐述:学生家长 沈建响


2016、2017年接连两次参加WRC世界机器人大会,最深刻的感悟是机器人在日夜不眠飞速“迭代”。2016年,当时大会上大家探讨的重点无非是工业机器人和无人驾驶,但仅仅一年之后,除了依旧热门的工业机器人外,雨后春笋般新冒出了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机器人等,毫不夸张的说,2017年WRC上所展现的,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没有机器人无法涉足的。


机缘巧合,WRC 2017快落幕时,接到邀请参加儿子学校——杭二中白马湖小学的读书论坛,主题是非常契合时代脉搏的《未来简史》。搭航班匆匆赶回杭州,在白马湖畔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读书感想及观点交锋,真有置身古罗马广场上听真理之辩的淋漓之感!


论坛收尾,白马湖小学郑校长也几次提到了“迭代”,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她更在深入思考的是,在已然到来的智能时代,老师怎么迭代、学校怎么迭代、教育怎么迭代!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每一个新时代揭幕之时,总有极少数人能看清楚时代发展的方向和潮流,矢志成为时代弄潮儿。世界正在从信息时代快速进入智能时代,恰逢9月8日“国际扫盲日”即将到来,时代之巨变,让我们对何是“文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粗略的把过去100多年分为后工业时代(1900—1990年)、信息时代(1990年—2015年)和智能时代(2015年开始),那么,“知识”本身的定义,就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迭代。


在工业时代,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文字”,人们把技术、经验、技能,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记录并传播,这种背景下,不认识文字,直接影响大家对知识获取,可以说“文盲”就是“字盲”。最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这里的“文盲”,窄义来讲就是 “字盲”,据统计,到2016年,全世界还有大概6亿成人不认识文字。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大家接收的“知识”,除了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影像、音乐、艺术等快速流动的、海量的、更注重体验感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再像文字那样静态和固化,而是要求我们从日常学习、和别人的沟通,甚至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去收集。在这个阶段,如果把“信息”总结为“知道”的“知”,那么“文盲”的内在定义从“字盲”变成了“知盲”,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哪怕一个人识字,但只要他不具备收集海量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个人也是广义上的“文盲”,即第二阶段的“知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从没有互联网的环境进入类似杭州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如果他不快速收集信息形成新知识,去学习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社交、互联网交通,那么他几乎是寸步难行的,——就像100年前,一个不识字的人初到巴黎一样惶恐。


2017年7月,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预示着我国正式进入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机器将实现人类大部分单一、技能化的能力,如生产、物流、编程等。在这种潮流下,我们如果停留在信息时代,仅仅知道如何去收集外在信息,去机械的学习外在知识,那么将很容易被机器替代。


在这一阶段,信息时代引以为傲的“信息收集”只是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是创新力和创造力,比如,你如何通过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去改进生产机器人的运作模型?这种能力简单讲就是“智慧”,这个阶段的文盲,可以称之为缺乏智慧的“智盲”。


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描述的技术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接下来的20年,文盲的内涵,也“必然”会从“字盲”到“知盲”,最后发展到“智盲”。


那么,怎么样才不会成为20年后的“智盲”呢?


20年后,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你拥有什么文凭,或知道多少信息,或掌握多少固定的技能,而将聚焦在对生命的体验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和塑造孩子这些能力。传统的小学教育,容易陷入“橱窗式”困境:孩子被隔离在课堂中,很少接受外界养分滋润;对孩子的评价单一,培养方式更单一,无法真正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很难依据时代去快速迭代。


要想打破这种困境,就要把“橱窗”打破!在贯彻国家的小学教育总体要求的同时,引入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小学教育的新生态:家庭和班级形成小循环,细颗粒的探索孩子成长的可能性;班级和学校形成中循环,落实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文化建设;学校和社会形成大循环,把握时代之脉搏,顺应时代之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


观点2:是学习盲、情感盲、沟通盲

观点阐述:学生张博承爸爸


20年后,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会取代绝大多数的人工劳动,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人们可能对知识和技术的风云变幻猝不及防,昨天学的,今天可能已经不够用了,甚至已经过时了。未来的文盲,是你,还是我?


阿尔文·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我看来,20年后的“文盲”一定是学习盲、情感盲、沟通盲。


未来的文盲一定是不懂得学习和再学习的人。我们为什么都觉得年轻时学习特别容易?因为这是个吸收期,大家都本能地在积攒经验和对世界的认知,对未知充满兴趣。但是到了一定年龄,伴随着一定的经验和成就,学习能力在逐渐下降。很多人从此止步,靠着已获取的经验成就为生。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明天,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被过去的经验和成就绑架,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你将永远无法去探知自己的可能性,不知道还能变得有多好。依循经验做事,你只能解决已经被证明过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潜在的,未知的,未来的问题。因此,要想在20年后不成为文盲,永远要保持空杯心态,要有把自己脱光的勇气,随时准备赤裸着去迎接新的事物,一直吸收和成长,探索可能性的极限。同时,高效率学习一定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产物。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系统思维的人一定会被碾压,不会学习的人,终将被时代的大浪所淘汰。


未来的文盲一定是情感盲——有知识没文化,有青春无热血,有血肉无情怀。未来技术的高度发达,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被安排”,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勇气,变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技术有可能操纵和控制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要想在20年后不成为文盲,应该保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保持对世界的独立看法,保持对人类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保持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未来的文盲一定是沟通盲。未来沟通的方式肯定会改变,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关上与外界对话的大门。有感想要试着说或写出来,有情绪要尝试表达出来,这才是正常人的沟通机制。


以此来简单勾勒我们的学校教育,其根本是要改变死记硬背和所谓的标准答案,要保护个性、包容差异、培育可能,发展能力,避免培养出20年后的文盲。


如果孩子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走近心灵,阅读世界,理解情感,准确表达;


如果孩子们在数学课上,形成了缜密的思维和合理的逻辑;


如果孩子们在外语课上,掌握了跨文化交流的恰当方法;


如果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学会了去观察现象,发现本质;


如果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理解了生命与运动、生活与健康的关系;


如果孩子们在品德课上,懂得了感恩、关爱、互助与合作;


如果孩子们在音乐和美术课上,明白了音符、色彩、线条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如果这些课程融合成了孕育力量的平台和网络,我们还会担心20年后的他们会成为文盲吗?


观点3:不要盲目相信“技术改变生活”的预测

观点阐述:学生徐以澄妈妈


记得在2000年前夕,我们的论文笔记、聊天工具、游戏已经就离不开了电脑,而那时“千年虫”说法甚嚣尘上,说是由于电脑系统无法进行跨世纪日期处理,会导致计算机病毒大爆发,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崩溃,大有现代文明末日之势。我与各种媒体一道过了忐忑的跨年夜,而实际上它根本没有带来什么影响。现在想起来颇为可笑,人类早已登上了月球,怎么可能被一个日期设置打败?2001年7月,那年我在北京,人大边上租了房子,上着各种考研补习班。那个暑假因为北京申奥成功,我见到了最为拥堵,最为亢奋的北京,麦当劳免费发放汉堡,那年北京三环房价3000,我有时候也会想,我当时怎么就看不到北京房价的未来。


今天我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畅谈、畅想未来,我们希望他能有备而往,能与他的未来相谈甚欢。那么什么是未来,未来会是什么模样?是四处都是已经有自主语言,自主思想的人工智能?是虚拟现实构建的时空极速转换?是人类智慧巅峰的集结?是没有文明冲突,没有纷争战乱,是全球政治、文化和知识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孩子们会有这样我们现在看来最为理想的未来吗?


刚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又重温了梁启超先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我们在热烈讨论着未来,甚至忧心会不适应未来快速发展,要急速加快脚步带着孩子去追赶未来的时候,转念一想,孩子就是未来呀,培养孩子就是在培养未来。未来的具体状态我们没法准确预测,很多以往对未来的著名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爱迪生说交流电没有未来;登月一度被认为是22世纪才能做成的事;IBM宣布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新闻周刊》嘲笑亚马逊说没人愿意在网上买书,当然,还有马化腾当年带着他的QQ融资被拒......


未来难以预测和设计,技术论主义者往往很有信心,他们规划出未来的各种蓝图。因为技术的演进路线是如此清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呈现的面目也应该清晰可辨。是这样的吗?也许现代社会受惠于各种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和物质形式——解决了大部分人类的物质匮乏,以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但别忘了,科技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而非起因,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人类心灵脱去宗教桎梏——后的觉醒,才有了现代科学建立;是因为资本的选择,圈地运动带来了机器大生产,才有了工业革命将技术与消费需求紧密连接起来。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技术改变生活”这个观念去预测未来,不光是这一预测缺乏逻辑依据,而是这一预测链过于脆弱,实际上很多筹划,过于陷入对未来的预测,变成了机会主义。政策博弈、能源危机、甚至一个突发公共事件都会对某个自认为能改变未来的技术方向产生致命的影响。两次石油危机和一次互联网冬天,已经将无数的技术天才和他们的梦想埋葬,这就是先例。


但即便未来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却不能不为未来做打算。筹划将来正是人类可贵的品质之一,它同时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特征。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加深,社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人所担任的社会功能也逐步呈现出片段化和零件化。而教育,常在效率优先的思维引导下,许多教育手段滑向了技能灌输,而忽视了理念塑造。可以看到,如今社会的整体学历水平在提高,但人才的“同质化”也越发明显,精神生活也日益匮乏。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当前社会反而更注重对创新的要求,在这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积累的进步,而是一种突破和打破旧有框架的思维能力,这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属于稀缺资源。


我们可以畅想一番,在未来的社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对人单纯劳动技能上的要求会越来越少,届时人只能从事两类事情:一是干机器还不能干好的精细劳动,然后等待被机器替代;二是从事唯独人才能从事的想象和创造活动;而后者才是未来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因此,一种接受跨学科、多元化教育,且拥有大局观和拓展意识,具备强烈的学习兴趣、拥有触类旁通的创造直觉的人才,才是真正属于未来的人才。


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因为学校不但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者,关键它还能提供一个孩子成长的集体环境,是孩子们整合自身认知、并付诸行动的试验场。基础教育应该是人格教育,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如何培育一个完整的,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物格教育,把教育的对象当作一件能规范化、可称量,并用以横向对比的产品。学校的教育更是一种场景教育,孩子们的第一份思维框架将在此搭建,也必将影响他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毕生的学习就像跑马拉松,能否成功完赛,最初几公里找到自己的节奏十分重要,而孩子,在学校里,不仅要有良师益友,还要能够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才能在此打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


无疑,未来世界将借助更多科技手段让每个人都更为透明,性格属性,教育程度,甚至信用体系,都用各种数据给人打上了标签,所以我们的教育还要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去积极适应,建立自信,与新技术共同去实现人类现在或未来的梦想。


时间的线条有时候紊乱而绵长,错落着过去与将来,我们的现在就是过去的未来。不管未来已来,从何而来,它就在孩子们的脚下,在我们的手中。我庆幸,我孩子去了一所像游乐园一样快乐的学校,我想,在未来,他一定会去很多的地方,会流下我没流过的汗水,体会我未曾滋生过的感动,以及我没见过的无垠璀璨星空。


观点4:掌握“科学的精神、超然的心态、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就会远离“文盲”

观点阐述:天津北辰区实验中学校长 王金成


今天,科技、信息、知识都在飞速发展,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他们。我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是在今天要对学生们,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培养的。好让这些人在二十年后,面对未来的生活,依然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1科学的精神


第一,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的精神。什么是科学的精神?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唯一的、是独立的、是反复可以验证的,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这个规律,就是我认为的科学。


不论外界的科技、信息、知识发展得多么迅猛,我们总能抱着一种很理性的观点,很从容地来看待这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有没有共通性的规律,有哪几类规律。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社会、宇宙、人生的规律其实少之又少,纷繁复杂的创新,很多时候都只是运用规律的技术。技术层面的东西算不上叫科学,只不过由于这丰富多彩的技术,引发了物质的丰富,感官娱乐享受的丰富,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社会舒适生活的各种期待,使得我们的需求欲望更加强烈了而已。


现代人发现的很多真正的根本性的规律,有很多和古代的先哲们做的直觉判断性是吻合的,所以我说这叫殊途同归,古今亦然。所有称得上规律的东西,最后都是大道至简,没有这么复杂,也没有这么多。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2超然的心态


第二,我觉得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超然的心态。海量的科技、信息、知识扑面而来,很多人是茫然不知所措的,在这个时代要格外培养学生有一种淡定从容的心理品质,它能够随时把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现象界中抽离出来,让自己暂时放空,让自己在一个时间段完全平静平和。我称这种能力为超然的心态。


不管外界纷纷乱乱,我自内心泰然自若,这是一种高级的心态,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具备智慧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状态。


3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


最后一点,我认为还要培养学生们具备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这能保证他们在未来的二十年之后不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自我生涯规划,是个新词儿,老词儿叫培养人生理想。自我生涯规划强调对未来个人成长目标的自我预设、自我期待,只不过它更系统。


对人生自我发展有几个阶段需要清晰的认识,对自己将来有预估、有期盼,才能不断成长。与此同时,社会在飞速的发展进步,当自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规划后,这些海量的信息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促进我成长。所以就会很从容,很平和,乃至于会很喜悦,感恩于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能给提供这么便捷的帮助,而不是茫然,手足无措。


缺乏自我规划,缺乏自我定位,他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空虚的,迷茫的,懵懵懂懂的在生活的人。无论他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他将来也是迷茫空虚的,跟生活在海量信息的现代化城市,还是生活在一个边远的、封闭山村没有多大关系,迷茫来自于内心。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现今这个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中小学生培养的就是这么三个基本的素养,科学的精神,超然的心态,自我生涯规划的意识。


注:以上家长代表都来自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

责编 | 王小波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头条”相关内容

 中小学职称调查报告 高考命题方向

衡水中学 云谷学校 | 教室天地

8分钟人生 小学书目 | 超越阶层

批判性思维最佳定义 7件浪漫的小事

 教师竞争 | 班主任 小学教育三大“坑”


/ 聚焦新学习盒子/

点击图片,打开更多《新校长》盒子 ▼

/ 零距离了解大师的最佳读物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