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请少一些顶层设计——从浙江开设中医课说起 | 头条
浙江省中医课进小学的消息近日来引起了激烈讨论。对于这一课程改革创新之举,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真正成功的课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造性执行的完美结合。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及新闻中获知,浙江从今秋开始,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开设“中医课”。新闻中提及“40万册刚印好的教材,正运往各地……”。
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教材主编、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小学生学中医知识这个提议很早就出现过。地方此举不仅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是通过孩子们把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与精神传递给每一户家庭,培育中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但是,问题来了!
中医课进小学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门课程安排在什么时间?
一旦成为课程,必定要有课时保障。怎样在保证落实原有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将这门新增课程妥善地安排到课表中?这真是个伤脑筋的问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拓展课?每周一节?两周一节?把哪节课减下来?
图片来自某微信朋友圈留言截屏
问题二:题既然是课程,必定要有教材。教材是谁编的,编得怎么样?
按照主编的说法,我们的课本不一样,启动编写时明确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来写的。在初稿出来后,我们先找了几个语文老师来把关用词(字)的深度,确保学生能读懂。
另外,课程的内容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做到知识点到位但不生涩,主要由历史故事、人物和神话引出来,深入浅出,文字不多。
文末还有“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习兴趣,是本很有趣很可读的书。
比如有一章节文末的“想一想”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经风、面色苍白,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小明同寝室的同学咳嗽刚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学吃剩的中成药拿来吃,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做一做”如:根据起居有常的原则,给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作息时间的表格,并按照表格规定实施,观察自己或家人的变化。
这些设计很感性,通过学习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包括药物的使用、穴位的刺激,把中医理论学了,又把古人的智慧学到了。
我们可以大致想象,这套中医教材,主要是以小故事来承载医药常识、中医历史、基本医学理论和药物启蒙等等。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五年级学生喜欢的吗?真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吗?十一二岁的孩子真的能通过这两册教材就能“把古人的智慧学到了”?
问题三:谁来上这门课程?
中医博大精神,其医药原理,连很多老中医都难以讲清楚。让对中医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一窍不通的老师去教,岂非误人子弟。有些东西,教错了,比不教还可怕!也许专家会说,师资问题,很好解决,培训啊!哈,中医学科,有那么好培训的?指望通过过两三天突击的科学老师“科学地”教中医课程,简直痴人说梦。那么,可不可以直接把老中医请进课堂?切莫搞错,老中医的长处在治病救人,面对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他们纵有满腹才学,也不一定能把医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
可以预见的是,一部分卫校毕业的学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的中医学科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在浙江,将成为“抢手货”,但他们是否就能教好这门学科?难说!还有一部分科学老师,将肩负起普及中医知识的重任;更有甚者,小部分班主任老师会责无旁贷地兼起“中医课”——不懂医学知识怎么办?好办!根据参考书的知识,似懂非懂地照本学科;有的,则干脆让学生自学,或者干脆把中医课改为语文课。学生呢,也许似懂非懂地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也许上了一年的“中医语文课”……
问题四:如何评价?
既然是学科,就要评价。怎么评价?最终可能会上演为让学生记背一些医药原理和医药知识。
但愿,以上都是我的杞人忧天……
中医是传统文化精粹,需要用心传承,通过课程传承中华文明,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凡事需要讲究时机和方式,我以为,在当下中国,中医学科教育,不至于迫切到用行政力量一刀切去推动的地步。
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不是那么急吼吼地在所有小学推行中医课程,而是鼓励一部分有兴趣有教学资源的学校、班级,借助地方中医院医师的力量,作为试点课程,尝试起来;有了成功经验,再逐步推开。这,未尝不是一种稳妥的做法。
我不是反对中医课,而是反对一刀切开设中医课。
“大搞——搞大”,历来是中国式改革思维方式。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觉得好,于是,不管是不是真的好,大呼隆、一刀切,大家都来搞,大家都搞大,越大越好。前几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学习杜郎口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不少急功近利的地方教育长官,为了追求所谓政绩,不顾本地实际,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生搬硬套杜郎口模式,结果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当下,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词。浙江对于课程改革出台过好几个纲领性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纵深推进课程改革,无疑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涌现了一批鲜活的课改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看到花团锦簇的背后,藏着太多虚假的繁荣。不少学校,为了让本校的课程改革别出心裁,挖空心思地进行所谓顶层设计:理念先进,框架完美,体系庞杂。顶层设计完毕,学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全校教师都按照学校的设计进行操作。于是,不管有没有理解,不管是否情愿,老师们被裹挟进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之中。实际情况,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时教学,涛声依旧;遇到总结,造些材料,拍些照片。到了期末,学校就从老师那里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被一些写得比做得好的写手,以一枝妙笔生花,死的吹成活的,臭的写成香的,于是,该校的课改“全面开花”。全面开花的结果,底下怨声载道,领导笑逐颜开。这样的课改,乐了领导,苦了老师,害了学生。
课程改革,从顶层设计开始,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有时候,好的顶层设计,的确能高屋建瓴地引领课改方向。但是,学校领导切莫忽视了草根原创课程的力量。自上而下,不一定高瞻远瞩;自下而上,不一定土得掉渣。真正成功的课程改革,一定顶层设计与底层创造性执行的完美结合。过于重视顶层设计而忽略底层的自发创新,课程改革也许只停留在喊口号和做表面文章阶段。成功的课程改革,必定成于基层教师自发、主动、持久的变革行动。一旦基层教师把课改当做一种乐趣,甚至追求,那么,学校的课改,才会发生真正深刻的变化。否则,“答案在空中飘”。
“不在云端舞蹈,贴在地面行走。”希望我们的课程改革,多一些来自基层的“小而美”的创新,少一些大呼隆的顶层改革。教育,从来就是慢慢来的事。急了,不一定是好事。
网友声音
@青争
小学老师的工作安排尤其令人无奈,品德一定是归语文老师教的,至于课中涉及到的政史地内容你是否专业,那是不管的,不懂就自己钻研呗;科学老师不够一定是数学老师来凑的,数理不分家么;体育老师不够,多出的一节体育课多半是班主任包办的,你班的学生队列不整齐、踏步没精神、做操不标准、达标不过关、长绳跳不好,班主任怎能不好好练哪。不知道这中医课开了但缺老师教,又是哪门课的老师顶上呢?
@人间月明
经典,文化都是慢的慢渗透的流淌在骨子里的。现在功利性太强,社会太浮躁,高喊继承传统文化,还是为利出发的太多。中药的博大精深,国人了解些很好,怕就是像张老师说的只是顶层设计而已。
@猪胖胖
我们总说家长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把孩子搞得很辛苦,到头来可能很多班都是半途而废,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如果不切实际地进行课程改革,这个也是必修课,那个也是必修课,不是和家长报班同一个道理么。
@子木
一听到“中医”,就想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神农尝百草,可能是我们把它想得太深奥了吧。对于孩子们来说,估计就是渗透健康的生活理念,传授一些浅显的中医理疗知识。我觉得挺好的,至少对我正在读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告诉他少吃垃圾零食,少喝饮料,多喝水,如何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等等。挺羡慕浙江已经开设了。
@盘古敬天地
感觉课程改革就是加课加课加课,现在小学一天6节都不够用了,还要加,难不成恢复周六也上课?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应该是普及普遍适用知识与培养兴趣习惯等,一般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行为就可以了。专业的东西去大学钻研。当私利与权力主宰着教育,各类所谓专家把控教材,教程,评价等领域,就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实也证明这样,而且愈演愈烈。因为受教育者只有服从,没有选择权,教育上寄生的东西太多,过多的失血,后果就是完蛋。
@风裳水佩
早四五年之前,我的确对“顶层设计”这个词汇充满美好的想象,就如“精神谱系”一样让我为之着迷。但目前之所见,的确如张老师所言,它已经变味了。在教育的阵地里忙着生产概念,批发名师,已经见怪不怪。慢,已经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处处弥漫着等不及的气息。而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小而美”的课程,不一定显山露水,但是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促进生本与师本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吾辈该追求该努力的。
@发哥
小学教师是全能的,上天文下地理,上下几亿年,左右几万里,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医学,无所不会,无所不懂。小学教师不分专业无专职,缺什么学什么教什么。万能的金钥匙。
▼
来源 | 祖庆说(ID:zuqingshuo_123),经作者同意内容略有改动
责编 | 赵方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热点”相关内容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孩子零距离接触大师最佳读物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