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ISA之父”用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 | 聚焦

2017-12-15 施莱歇 新校长传媒



众所周知,PISA是一种测试评估,三年一次,参与者都是15岁左右即将毕业的学生。但是它重点考察的素养是什么?教育最好的投资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成绩好,过得也快乐?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文与大家分享。



01


PISA重点考察的素养有三个



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我们管它叫素养。素养就是你的能力怎么动员你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利用学会的不同的素材来找到自己的答案。


有三种不同的素养在我们的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作为PISA的设计人员,我给大家一个视角,让大家看看我们在想什么。


第一, 创造新价值,也就是怎么进行创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计算机可以做许多事情。人怎么能够跟计算机区别开来?人的技能怎么跟人工智能区别开来?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创新,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让下一代的人学到我们在做什么。


第二, 能够调解矛盾或者处理紧张局势,知道正确与错误的选择,知道遇到进退维谷的时候应该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


最后,就是主动采取行动、敢于负责任,自己自发、自主地去做事情。


这三个素养是OECD认为在现在的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我们试着在PISA测试中反映所有这些方面,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测试的。所以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测试,虽然也有局限性,但是这个框架却给我们一些想法,让我们知道支撑这些素养的是哪些东西。


再进一步,素养可以学习,我们认为有这三个维度:


第一,能进行预判。


能预测未来可能需要什么,可能有哪些变化。你有眼光看出每一天每一时刻世界在变化,有能力进行预判,这是非常关键的起步,跟以前自己背诵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样的预测会帮助你进行反应。这点非常重要,是PISA评估的理论基础支柱。


我们再来看一下PISA中的科学评估。我们不是说你们在学校里生物学了多少、化学学了什么。我们希望跟科学相关的话题,是关于科学的想法,你能够理解科学背后支撑科学的见 36 40861 36 14988 0 0 3136 0 0:00:13 0:00:04 0:00:09 3137。所以这种素养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能够用科学的词语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此外,历史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东西,不是只讲许多的年代,而是让你思考历史方面的东西,什么时候发生了这个,里面发生的迹象是什么样的。


第二,能够评估和设计科学探究。


许多PISA的题都是要学生进行实验的,让他们看看大家都公认东西是不是这样的,怎么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它是大家公认的那样。你看到有很多数据,怎么把这些数据拿过来以后说得通并且能够讲出道理来,这些都在PISA的评估当中。能力总是跟知识相关,内容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并没有越变越少。像科学家一样来理解,需要很好的关于科学的态度。


第三,认知性的知识和想法。


大家相信科学是一种方法吗?学生科学知识方面很好,但是他们没有把科学用在未来能够解决问题的很好的工具方面,那他就没有学到很好的科学。这是非常重要的。



02


让孩子学得有趣

并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



PISA不关注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怎么样,我们希望知道他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科学当做他们未来的事业追求。在这些15岁的男生女生中,将来想从事这方面科学工作的学生的情况。


在韩国、日本、中国、芬兰、德国中,想当科学家的人非常少,他们没有觉得科学是他们将来要从事终身的东西。可是做PISA科学题做得非常好。美国这边,他们在PISA测试当中做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科学家。所以要么教学生教得很好,要么让他们成为科学家。


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再看一看。有些国家的学生科学成绩非常好,有些国家的学生认为科学是未来从事的事业,有些国家的学生是真正想要变成科学家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成为中间重叠的这部分?有观点认为,科学方面学得非常用功的话往往会讨厌科学。事实上不是的,新加坡、加拿大、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能够把这些对于科学方面的情感与认知方面结合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成功之后是什么?PISA能够从评估结果里面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喜欢科学,你就可以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在对未来的规划或者期待的方面的分差会很大。如果你真喜欢科学,你可以看到成绩与他想从事这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强。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学是挺难的,你必须把它学得有趣。如果学习好玩的话,你就不光是成绩好了,你也可以让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待,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学生不是只是学东西。他如果心没放在上面,就只会得到很好的分数,而不会在他们将来的一生当中使用这些知识。所以PISA希望能够把这些认识论方面的东西和情感的东西联系起来。


很多东西看上去很容易教很容易测试,也很容易进行数字化,但现在不同的、新的知识才是更重要的。现在社会需要你根据自己学的东西,能够知道怎么做。当前社交能力、社交技术,以及协作能力越来越重要,体现在做一个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根据2015年的测试结果,中国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学生个人自己解题时,知道是怎么样做的,协作能力却不佳。美国学生自己解题比较差,但是协作方面做得非常好。


怎么聆听也非常重要。能够耐心听别人讲话、欣赏不同的观点,是很好的。第四格里面说,我喜欢看到我的同学取得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数,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团队或者是班级的指标。PISA为什么非常重视这些方面,因为我们看了很多背景的东西,这些背景的资料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学生成功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03


投资更好的老师而非更小的班级



上述是那些对于成绩或者结果影响比较大的,下面的是对结果影响小的。政治或者经济方面的,都有很多因素。有一些东西不很重要,但是仍旧花费巨大。你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花冤枉钱。现在西方一些国家,把班级变得越来越小,校长、老师、家长都觉得小班更好。但是我们的数据到最后发现,班级的大小对于教学成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是要有更好的老师还是有更小的班级?其实应该投资于更好的老师。


美国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喜欢小班制,所以他们的班级越来越小,最后他们没有钱给老师更好的工资,没有更好的钱来给老师进行在职的培训。明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很有效,但是我们仍然在投资方面乐此不疲,原因就是别人都在做。


另一些,我管它叫不得不做。每一个老师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学习吗?


2012年,我们做了个测试。我们问学生自己怎么样能在数学方面成功?大部分在美国和欧洲的学生都说,在数学方面成功是天生的,自己没有办法,教育只是把他们分类而已。而新加坡和上海的学生,十个里面有九个都说,如果在学习方面非常用功的话,数学就会成功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主人,每个老师也相信学生能做到。再如我的国家——德国,学生到10年级的时候会被分类,被分到职业学校或者是学术学校。老师和学校经常会把责任推到别人,对老师来说非常简单,他们说我教的没有问题,学生分错了。


如何能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分层?在教育系统好的国家,像芬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师不可能将教得不好的责任推给别人,每个老师要为每个学生负责。比如说,在芬兰30%的教课时间给了班级里的慢生,老师要确保班里的慢生学得好。这种自我学习效能感、觉得自己能够成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老师,能够成功的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学了以后就能够成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学生就会在学习成果方面做得更好。有人说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不是有效,这只是一种测试方法而已,是对于个人认知度的考察。



04


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好老师应该去弱学校



有一点很重要,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上海有一些不太好教的班,就要给他们找更好的校长、更好的老师,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加坡和美国,花的钱差不多,结果却不一样。瑞典跟英国,支出的钱差不多,结果也很不一样。如果只是一味砸钱,并不是很有意义。钱是必要的,但不是关键。怎么样把钱用在对的地方,这才是重要的。


如果是弱势学校,或者是班级越不好教,里面放的优质老师越多的话,这个变化越大。如果是来自于富裕家庭,学校也就不是很重要了,你在未来成功的几率很高。但是如果你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你只有一个机会,在这一生当中,就是去一所好的学校。


对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要去一个好的学校来改变命运。我们要让弱势的孩子获得好的教学,但是很少有国家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分国家,你出身穷,只能得到更少,物质方面的资源更少,好老师更少。由此可知,教育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保证公平性。


负面来讲,许多情况下,教育没有很好地去调和这些问题,只是保证均衡,却没有真正的把好老师都分给弱势学校。应该有越来越多更好的老师被分配到弱势学校里面去。另外还有很多学校需要的动手能力的活动,或者是实验室的配备,这些都是相关资源,跟学生的科学成绩也都是有关系的。这又一次表明了,在现实当中,大部分国家的教育资源会对成绩造成很大影响。


通过PISA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许多资源的分配其实能够做得更好,我们要把它们放在更具挑战的地方。校级的科学竞赛,中国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弱势学校或者是好学校,基本上都做得很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其他国家就有很大的差异,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差别太大了。在大部分的国家,教育也都是有很多的问题,导致的社会差异表现更加强烈。



05


如何测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更加大的挑战,是在学校里面建立这种能力:教师如何示范学习。给老师更好的教学能力,更好的教育。许多在学校里遇到的挑战,是在师范类院校是遇不到的,比如科学的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明天的教师会怎么样,但我们相信这些老师能够进一步的开发自己的潜力,能够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把老师看作一个终身的学者,一直学习才能保证明天的成功,要保证他们有这种动力和能力在自己的事业上继续进修。


另外,校长不仅是一个大楼的经理,他们应该领导教职员工,把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把教学变成一种持续有吸引力的职业,并且应该在工资方面维持这种吸引力。不仅如此,还要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份在智力层面很有趣的工作。


在芬兰,每一个老师有9次申请到学校再进行进修的机会。所以,虽然老师的工资不是那么高,但是却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一份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工作。在芬兰,每个人都想当老师,在教师培训学校里,你仍旧可以学习医学或者是法律等,这也是整个系统非常宽广的一种职业培训的机会。


我们在纵向坐标,看到是师生比,这是师生比和规模的比较,这看上去也许差不多。如果我是老师,我也想把我的班变成小班。但在不同的国家中,如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的师生比基本上都差不多,每个老师管15个学生。在中国,每个班级都大于45个人,在美国,每个班级是26、27人。这怎么解释?中国和美国在老师都是同样慷慨的,但是中国是大班,而美国是小班。


答案是,在两个国家工作组织是不一样的。美国为什么会有小班?因为他们的老师除了教学什么别的事情都不做,但是在中国这边,他们教11、16或是20个小时,因此可以跟同事有很多合作机会,比如去听课,去跟学生交流,跟家长交流——其中的差别很大。


就我们如今的分析来看,中国的方法比美国更加有效。教师除了教学以外的工作,对于学生在课堂的成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即使这么一个大的课堂,比如像越南也是大课,在中国也成为了非常有趣的一个教育系统。专业合作对教学系统的成功而言非常重要。


我是如何得出这些的呢?我们在PISA数据当中看到:当老师的合作程度越高,他就越成功;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越多,他自己的认同感也就越高;他参与不同班级的联合活动越多,自我认同度也更高;参加越多的合作形专业学习,也是会提高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对工作满意度也会上升。跟同事之间协作得多的老师,也喜欢自己的工作单位。这非常重要,对教学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提升。这时,老师满意、高兴,学生们也学得很好。


我们怎么去衡量这些东西?老师的专业化测试怎么进行?我们的调查问卷有三个部分。


第一,是老师的专业知识:老师对于他所讲的课了解到何种程度,对学生里了解多少?这是老师的专业化知识的基础,但对于老师专业化还不足够。


第二,要有好的班级自主度:老师作为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环境——这种自主非常重要。


第三,同伴协作:这都非常重要,是能够构建老师专业化的支柱。


我们经常问自己,在学校里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氛围?老师是人,他们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有一个对教学工作有很大影响的学校文化氛围。很多人都说学校文化是继承来的,有情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相信,根据我们学校系统,是能够通过做些什么,来真正改变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这些步骤来做。


通过看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分布,我们进行比较,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也可以取长补短,学别人的优势,比如爱沙尼亚的自主方面就比上海这边要好。所以你可以比较,看到不同国家的差别有多大。


为什么这很重要?为什么要把教师专业度的高低进行比较?因为较高的教师专业化,会让老师感到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较高的社会地位会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工作当中有很好的满意度。这里有一些比较数据,教师地位的认知,对专业的满意度、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还有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怎么去比较老师,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工作组织,我们怎么让他们进行协作,怎么让老师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老师的焦虑和学生的焦虑。在中国有些学校里面,许多学生即使考试之前准备得很好了,仍旧很焦虑。你可能会说,中国这边对学习成绩要求高,所以他们会焦虑。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像芬兰、爱沙尼亚、荷兰、瑞士,他们要求也很高,但他们的学生却不担心考试的情况。所以,焦虑其实并非学校环境、学校系统当中一定要有的东西。


有不同的因素来影响到学生的焦虑感,如果学生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焦虑感就会上升。所以焦虑不单单是环境方面的困难,还是关于师生之间关系的情况。如果老师在学校里面过得快乐,满意自己的工作的话,对学生会更好,大部分的国家都展示了这样的趋势。


教学门槛取决于我们如何培训我们的师范生,如何培训我们的老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大纲里是怎么样的。这种目标课程在大纲里有三个特点:有胆识,有聚焦力,教得少而精。另外是一致性的问题,知道大脑学习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06


在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差

把孩子的学习时间用在刀刃上



有些数据,不只是看结果,还要看它的研究。这是关于效率、学习时间方面的分析,在上海这边额外学一小时的数学,数学就会学得更好。科学方面学得更多的话,科学方面也都是更好。在每一个国家,我们测试结果基本上差不多,学的时间越多,当然学习成绩越好。


但如果将各个国家拿出来比的话,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时间越长,在PISA中的表现结果越来越差。前面虽然跟大家讲学得越多成绩越好,但是实际根据我们的评测却是在学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差。你会很快的找到这个答案的,学习成绩不光是时间的数量,还有学习的质量,两者兼顾才可以。不只是花时间,花时间的确可以提高,但要想提高得更好的话,应该从教育质量上而不是在时间上进行提升。


如何进行测量?当我们把在校学习时间和校外学习时间加起来以后,你会看到很大不同。在中国,学生每个星期有60小时在学习。芬兰、德国却只有这个的一半。在不同国家、不同学校里,差异非常大。再看每小时授课得到的结果比,芬兰、爱沙尼亚、日本这些国家花了时间能够学到很多;而在阿联酋,他们花很多时间却学得很少。


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出什么?不是说多学就行了,提高教学喜悦感、提高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要。因此,要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些东西的确需要越多越好的投资,你可以投资在老师上,但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


如何把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用到刀刃上?英国理论上在这方面表现最好,但我现在从学生层面上来看会发现,在背诵方面做得少的是瑞士、波兰、德国,而在英国,背诵却是最多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参照不同的数据。老师说他们不教学生死记硬背,你到学生教室去看,看他们是不是执行了这一点。但你们看,在英国死记硬背是做得最多的。尽管通常会说,我们英国不这么做,中国才会死记硬背。事实上,中国的死记硬背时间只处于中段。在中国,死记硬背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学习的主导策略。在日本、韩国,他们死记硬背的量更加少。


怎样进行深层的推理、内在激励、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等非常重要。上海这方面做得也非常好。尽管英国老师跟我们讲,他们似乎做得不错,但事实正相反,他们做得不好。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现实,为什么老师所想和学生现实的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给了我们很重要的讯息。比如说上海的老师,他们进行很多备课,经常观摩,经常能够在这种环境里面审视自己。但在有些国家,却是老师自己信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并且没有人给他们指出来。


控制策略,是指学生能够自学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控制自己的课外时间分配,单独从这方面讲,上海做得不是很好。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前面讲到了复杂的问题用死记硬背不太行,靠学生自主解决也不太行。那么怎样做才能够符合我们PISA的要求?


这就需要推敲策略,这个比例是怎么样的?在上海,学生可以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用来解决不知道的东西,他们使用了深层推理的能力。这就使他们在面对非常困难的PISA题时,能够解决得这么好的原因。这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思维、思考能力。在解决跨学科的问题的时候,给学生自己一种自主的能力,学生就可以用非常科学的思考方式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推敲策略带给我们的好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洞察力。如果大家认为,在面对简单或是中等难度的题目时,推敲策略不是很管用;你不能用这个结果说明因为能够解更难的题,所以今后都用这个策略了。老师为什么要掌握一系列的不同的教学法?因为有些地方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有的时候需要去控制,有的时候需要推理。



07


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成绩好,

过得也快乐?



在21世纪,怎样做才能做得好?必须要让学生在推敲策略方面做得更好,才能应付21世纪较为困难复杂的问题。世界仍旧在不断变换,简单的东西计算机都能够解决,人要变得越来越出色,才能进行更加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所以从教学方式,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学到了什么?根据PISA的结果,教师主导非常重要,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学生为中心也非常重要。所以,这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思考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让学生变成更好的学者,在未来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


在激励体制方面,中国做得很好。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父母的角色,又是我们只是关注老师在班级里面做什么是最重要的,但事实上家长花时间跟孩子聊天也会产生影响。我觉得这对于孩子们所谓生活满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满意度的测试结果。


另外,从PISA这个层面来讲,不管他的出身怎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国家长就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但有一些国家却不行,学校跟家长毫无联系;因此,让这些学校成功的话也是非常难的,家长不愿意参与。


最后一点,也是在我们快速转变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与实践的一致性。如果老师今天得到一个信息,然后许多年之后他们听到有一个政策,但是却没有人管,到最后他们就慢慢不相信你有这样的决策力。所以要保证不同层面、不同时段的政策的一致性。因为世界日新月异,怎样能够把所有的东西按照大家预测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而不是突然之间,今天一个样,明天又换了另一样,那就失去了控制。


所以,我们需要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不只是上级的一句话,下面去执行就是了。应该要给老师和学校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理解,给他们很好的反馈,他们要是有什么抱怨的话——事实上,他们是在问卷里面有很多的抱怨,他们说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谁在乎呢?没人给我们一点点反馈,也没人告诉我们怎么去改变、提升我们的教学。老师工作了五年,校长也没有跟他聊过,同家长也没有聊过。这种孤立,比如少有的表扬,很少的反馈,都是不好的。因此,如何保证政策与实践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能够让我们在教育当中获得成功。


最后一点,关于学生的幸福状态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学生不光在学校里面成绩好,还要在学校里面感觉到幸福。


情感社交对学生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归属感。在西班牙这个国家,归属感很差。但他们却觉得,学校对他们很重要,他们能在那儿交到很多朋友什么的。然后中国这边,学生也不知道他们在学校到底是否快乐。你可以问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像是中国、韩国,他们成绩很好,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生活满意度。其他一些教育系统,像荷兰、芬兰、爱沙尼亚,他们做得就很好,他们的学生也都过得很快乐。我们从这里面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就是具备良好的教师支持,良好的家长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产生好的学生满意度。


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在学校,成绩又好,过得又快乐?答案是可以的,怎样把所有这些东西能够融合起来?这也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对生活满意吗?你跟学生有归属感吗?这真的很难测量,但是我们尽力了,在学校这边我们希望学校成为右上角绿色的部分,能够非常快乐。


最后,归纳一下我们的挑战:


第一,在过去我们只是把学生分类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成功,让所有的学生都成功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现在死记硬背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要有非常好的复杂的思维方式。那些容易学、容易测试的,也很容易进行电子化或者自动化。其中最大的困扰是:从哪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教育?以前只需要一个学校,大家就像机器人一样学习同样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我们现在需要老师有更好的专业技能,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自主权,有很好的协作精神。他们不希望变成那种工业生产线,他们希望的是大家比较平等地进行协作。



作者:Andreas Schleicher,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PISA之父,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来源 | 第一教育

责编 | 黄春霞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阅读更多“聚焦”相关内容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 一份“项目式学习”落地中国的解决方案 

处理好这9个痛点,你的学校也能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入门指南”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学校领导力盒子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