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这有一份学生与学生的“相处指南” | 视野
2016年1月,有一项重要的政策受大家关注,那就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反对父母要二孩的新闻层出不穷。
在此之前,我国推行了很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钢筋混凝土建筑“关”住了孩子,成长伙伴的缺失让孩子孤单地长大。这一时代的儿童有着依赖性强、社会适应性差、任性、缺乏同情心等特点。
有人曾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421综合征,在家庭内部,孩子有小伙伴交往的只占2.07%,调查结果中90%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测试中为一般。我们期待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维度去关注儿童的成长,重构学生成长群体的结构,探索一元到多元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儿童德性生长的主客体关系。
周国平先生在《每一个生命都要结伴而行》一书中说:“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我也想说:“儿童成长旅途,同样需要同伴、玩伴、伙伴,相互影响,相互濡染,结伴而行!”
于是,星河小学学生“朋辈共同体”就诞生了。
“朋辈共同体”是指通过朋辈互助等方式,使每个学生既能得到自我成长,又能互帮互学互助互促,推动学生集体共同成长的组织。人的生活空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即从共同体走向陌生人社会(不同共同体的集合)的变化过程。现在,我从五个方面分享“朋辈共同体”的故事。
庄惠芬 江苏常州武进区星河小学
卡茨顿指出:“教室是最拥挤的人类环境!”于是我们把普通教室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进行了重构,通过学习组构建起了特有的“朋辈关系”,让爱与被爱、支持与理解、尊重与信任等情感得到更好的满足。
1. 学习组的串联
横向串换与纵向串换。 横向串换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同角色的串换,简单的班内成员重组,让孩子们更加容易接纳他人;纵向串换是一个小组内担任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纪律员等不同角色的串换。
随机串换与自主串换。 当在学习中某些方法、观点出现意见和分歧时,学生有与之分享的欲望时,当教学需要分层的时候需要随机串换和自主串换。
临时串换与定时串换。 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两周或一个月),重新把学生换成新的小组,让学生与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实际交往。
2.班际间的并联
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熟悉安全的环境容易有惰性和保守,因此在班级内学习组串换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班际互访,让一个班派出几位同学组成访问团,到别的班级访问学习一段时间,打破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通过班级互访、角色大体验以及小组游学到组际轮岗。
孩子们到其他班互访、互学、互动,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成长。有的孩子说:“我来到新的班级,一开始很害羞,可是同学们的友好和大方让我消除了顾虑,他们的大方和稳重是我没有的。”也有的孩子说:“这次换班,既让我们体验了全新的学习,也交到了新的朋友,太有意思了!”还有孩子说:“新班级同学们专注的学习和爱阅读的气氛深深打动了我,是我们班级需要努力的。”
3.小助教的合联
课程宝贝: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积极交往,学校在空间设计上就建设了33个主题课程馆,在场馆课程的开发中,一个新的角色诞生了——课程宝贝。场馆里每个项目就有3~5个课程宝贝,每一次场馆课程成为场馆里的小先生相互学习交往、寻找同伴、生长想法、唤醒自我的过程。
采用学长制:一年级的小伙伴走进校园,为了克服焦虑和害怕,我们采用新生夏令营,让大哥哥大姐姐陪伴熟悉环境、熟悉规则;大哥哥大姐姐牵着弟弟妹妹的手,教会他用餐、扫地、交往、系红领巾等。
从伙伴制走向助教模式: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人人都可以申请担任CI助教,为结对班级上一次夕会课,以及在结对班级自主结对一名互助同伴,为结对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助教模式激扬起生生朋辈效应,孕育出混龄同伴关怀,催生出师生感恩情怀。
人员“串换”改变人际关系结构,间接地拓展了学生交往的空间。星河人连续四年的期末考试评价改革,每学期都会通过小课题、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自我选择伙伴组建共同体。儿童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个体体验,是伴随着互动、交往、价值的彼此认同和自我实现。当学习真正发生,“学习共同体”必然同时产生,学生在协同学习中找到自尊和归属。
每个来到星河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和其他年级的孩子们组成一个家庭,孩子们按照兴趣爱好组合在一起,这个家族里有着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接触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如此,神奇的“化学反应”就发生了……
周一全校走班的课程群落:以学生兴趣为主导,不论是哪个班级、哪个年级的学生,大多是按照兴趣意愿选择创想课程,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混编班”:同一个社团里,孩子们遍布一年级至六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们走班上课,完全打破了班级的限制。
周五创想学院的混养社区:学生不是横向划分,而是纵向分成了七大学院。每个学院里面有一至六年级学生,学生的归属变成了由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学长制。学院构成了一个学生“混养”的社区,学生寻找交流合作的伙伴,学习自我管理和社区自治。
每月半天进行的FSC跨区体验:在2013年12月,我们就在全国首次提出了设立FSC教育联合会的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也纷纷借鉴和效仿。
每个月第四周下午,星河的孩子们就可以到FSC校外课程基地上进行体验、交往和实践,来到大学、农场、博物馆和社区等等,跨校跨区域结识新同学、33个FSC课程基地、上百个野外课程自由选择……走出校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在这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龄到混龄教育的新家族,这样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孩子年龄的界限,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在星河,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叫“双胞胎日”。那一天,所有有兴趣的小伙伴都可以结交一位自己认为是亲兄弟姐妹般的同伴,并好好在一起相处一天,体会兄弟姐妹的情感和交往,那是一个孩子们非常期待并且喜欢的旅程。
同时,在我们学校的一些班级还开启了合宿课程。
“合宿”一词来自日语,是日本中小学生暑假中一种传统的活动,意在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娱乐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合宿”这个美好的词语引发星河君子兰中队所有孩子和家长的遐想。家长们集体思考,学校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活动空间,让孩子们的同伴关系有更深入宽广的延伸?于是,2016年9月下旬,星河小学君子兰中队家委会推出了“我爱我家、邀你相住”合宿课程。
好朋友王子涵来我家,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妈妈说这样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以后就是闺蜜,这个词语真好听。我以后还想邀请更多的小闺蜜来我家,因为我有许多许多好朋友。
10月4日,按照原计划,我们先到苏州一日游 ,游览了《枫桥夜泊》里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逛了金鸡湖边的诚品书店。我们一起买地铁票、研究地图,因为有好朋友相伴,一天下来走了一万多步一点也不觉得累。
晚上,王子涵住我家,我们一起洗漱、整理衣服、听故事,躺到被窝里还一直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我们一起吃牛排、做陶泥、去图书馆看书。妈妈说要让我像小主人一样招待好小客人,两个人在一起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10月5日晚上,我和好朋友谈伊琳受邀又到上官家合宿,大家在一起好热闹,我有点乐不思蜀了。
——周心叶《“闺蜜”行天下》
从这一篇篇日记中,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渴望有亲密伙伴,渴望与伙伴间能有更多相处、磨合的时间,他们对社交有着深切的需求。合宿课程让孩子拥有了兄弟姐妹,在这里成长的孩子就如同在家一样,而这种完整的家的环境,对于孩子构建人格关系,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校是一个对学生社交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场所,而“社交”却是一个不曾被我们好好对待的事情。怎样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些都将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是否能适应社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去体验、发现,从而来真正构建起自己健康、积极的社交圈。
2013年9月,当我们迎来了386名学生的那一刻,便期待星河的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我们从近400个孩子中征集对角落课程的建议,然后将它分类归并成六大类36个门类,形成了第一批角落课程群。在那样的角落里,总能诞生出孩子们朋辈之间的故事和课题。
学校的角落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秘密基地,孩子自己好玩的世界。一个爷爷给孩子们送来16件旧玩意儿,放在学校大厅,大队部看哪一个班级的孩子最感兴趣,就让那些孩子去开发旧宝贝的课程。于是,16个小课题产生了,大小伙伴间的交往也发生了。最后,我们开设了一个课程“旧宝贝的花样年华”。
那一天,我是听着童年的歌声从校长办公室出来的,我看到“星巴克创想广场”人山人海,原来一群孩子正在做西部牛仔的活动。两个孩子胸口贴着“点唱机”和“驻唱”,全校师生可以任意点歌;在火车头上坐着的是“考官”,负责对孩子们的游戏进行评价。孩子们参与体验了十多个牛仔活动后,最后到星巴克品尝果汁。
让小小的角落隐含着课程的意义和儿童文化的密码,它的开发主体是儿童。
不论在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中,儿童的角落会不断变化。原来角落的主人或者更新或者更换,儿童又会去开发新的角落;角落也不只是一个人的,更多的是几个小伙伴合作开发的,而小伙伴也会在“解体”后再去建构新的团队;角落具有隐秘性,是“个体社会”,也会开放,然后从角落走向更大的世界。每个孩子在责任与担当的自主聚焦中做更好的自己,孩子们在丰富的选择和体验中发现自己。
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最心爱的角落,那是有着泛在化的创想情境、自组织的探究环境、自在化的合作场景、开放式的交往时空,一个基于儿童整合了物理的、社会的、信息的和人文多个维度的朋辈空间,角落课程行动“悄无声息”但“惊天动地”。
我们孩子都是要走向社会,奔赴一个又一个城市的,他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空间挑战和社会的交往?于是,我们把微型社会搬进校园,落实星河创想城的整体设计与规划。
星河创想城里有七个社区: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院、体育学院、农学院、艺术 学院、生命学院,设计“我和自己”“我和社会”“我和未来”的三大模块;银行、医院、餐馆、警察局、邮局、正义小法庭、建筑设计院、每日鲜菜场、创意发饰店、创意生活馆等不同的活动场所,让孩子进行城管、厨师、主持人、导游等不同的角色体验,同时促进职业认知和岗位意识。
这样一座创想城市,给孩子提供了非常好的体验式的成长旅程,也让孩子获得了一种自我的成长以及责任的担当。
岗位实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式德育活动,我们建立了创想城市的组织结构,通过竞选产生了创想城市自治委员会,下设六个社;在班级中设立了若干个小岗位,以自治管理为抓手,孕育儿童成长的精神气质,赋予儿童未来的生命底色。
孩子们的岗位将他们移植到了班级,每一个班级都有很多岗位供自己选择,所以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家服务,这样相互之间的交往又发生了。
孩子们的岗位从因需设岗——自主选岗——履行站岗——及时评岗——适时换岗——角色认岗这样的过程中展开,所以,每一次学校有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岗位都有孩子们的身影。而且,这些岗位不是由任何老师来指定,而是孩子自主申报的结果。创想城中还有创想地图、儿童自己的怡情方式以及自己的榜样坐标。
学生“朋辈共同体”是学生育人和自育的这样一种育人理念和合乎逻辑的结果表达。同时,朋辈也将成为儿童成长的美好记忆,“朋辈共同体”也将成为儿童成长最永恒的力量。
▼
作者 | 庄慧芬(江苏常州武进区星河小学校长)
责编 | 张光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视野”内容
/ 蒲公英大学2018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一班一世界 主题盒子 /
点击图片,了解盒子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