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新风口,三大教育工作重点有待落地

2018-04-22 新校长传媒

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一图读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1、重要意义


2、指导思想

3、基本原则

4、基本目标(至2020年)

5、主要任务

6、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7、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8、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9、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10、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11、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12、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13、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14、保障措施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点工作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 进入信息化2.0时代,有如下三项重点工作需要落实:

一是我们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

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单一评价为综合性多维度评价。

现在的过程评价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

统筹各种力量,致力于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保护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学校,缩小数字教育鸿沟,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

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

探索运用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

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迈入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

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开发各种线上资源,提供多种类型的线上服务,推动各行各业、推动终身学习向信息化方向和目标发展。

不仅是在校学生,而且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真正实现人人能学、随时随地可学的愿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

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的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做到师生不仅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同时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师生要具有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

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当前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信息化如何与学校教学、学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成为学校工作常态。

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信息化应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进行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服务的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一定有不同于以往之处。如何进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努力。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培训将呈现六大特征


1、尊重教师个性

由于资源、成本、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师训很难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这一问题在日积月累之下可谓“冰冻三尺”,“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恰恰能够助力突破坚冰。

首先,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的结合,使得学习更为方便、灵活。数字化课程几乎零成本复制与传播,使得在线培训可以不再考虑小班额授课的成本问题。

其次,自适应技术的发展,帮助教师提升了选课的自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内嵌了自适应推送规则的培训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科、学段、学习轨迹、学习风格与能力现状等,动态调整课程推送内容,为学习者推荐最适合其能力水平且最需要的课程。

当前,各省份正在陆续推出选课系统;基于能力自查的“诊断测评”自2015年开始也逐渐应用……这些尝试,说明教师培训已找到了在大规模背景下尊重教师个性的可行方案,更多关注个性化的培训实践将接踵而至。

2、开放资源生态

为了满足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需要一个非常庞大且良性生长的课程库,并且,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课程库中的课程要具备小模块、低结构、重关联、问题导向、案例支撑等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创造资源的技术门槛极大降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建设者。

除了可以由建课人自行把握的特点外,还要特别强调“学导测一体”。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下,课程本身可以含纳智能导学与机器测评,支持培训课程的高品质、低成本复制。

容纳如此多特点的课程资源库,必须是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开放体系,允许具有专长的教师、企业发布课程、提供培训,并由此获得声誉与利益。

只有开放生态,才能盘活整个教师培训体系的动力机制。

3、追求无缝连接

其表层内涵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平台、数据、场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其中的数据可以流畅地衔接,完成各种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连接。

深层内涵指教师专业成长与个人终身发展的无缝衔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创立“开环大学”,彻底颠覆全球高等教育。该计划创新性地解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年都可以入学。

由此可见,新技术、新思想不断碰撞,人类对于终身学习的想象力与实现方式不断拓展,教师培训自当努力跟进,通过机制变革,帮助教师将广泛学习、终身学习衔接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中,使之成为常态化、多元化、终身化的学习模式。

4、重视数据意识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领域,基于经验的判断与决策无处不在,无论是管理与培训都存在着粗放的现象。而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师训创造了可能。

传统网络功能只局限于收集在线数据,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系统逐渐可以通过传感技术来自动获取自然和实物信息源,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对外部物体的直接控制,使数据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线情境,还可以对教学场景中的真实数据进行自然采集、过程记录与统整分析。

学习分析技术则可通过挖掘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信息,以复杂、多样的分析方式为教育决策与管理呈现精准、可视化的分析结果。

这些技术优势为精准培训带来丰富而强大的支撑,同时也将数据意识带入培训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思维之中,教师培训将向基于数据、基于实境的方向迈进。

5、教师参与决策

在新技术背景下,大数据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习者在网络上留下的用户信息、学习轨迹都会成为决策的依据,而如果预设一定的规则和结构,比如让学习者为学习的满意度、学习的难度、案例的丰富性打星级,学习者的学业情绪和疑问被自然收集及分析,那么,管理者就可以利用群体智能来迅捷判断课程的质量。

如此一来,教师就参与到了课程培训的质量管理中来。我国在这方面已有相关实践,例如某省师训系统就采用了“专家入门评审、学员持续推评”的做法。

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关于“大规模教师在线培训的质量分析工具”的研究,具体分析出了影响教师在线培训的21个公共变量,并利用技术支持使这些评价伴随性呈现,从而常态化、系统性地对大规模教师在线培训质量进行形成性分析,以实现精准预测和及时干预。

6、培训模式创新

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各地培训模式差异不大,模式创新频度不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课程建设、评估认证等领域均有了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在课程开发方面,面对快速更新的培训需求,“敏捷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方法论和思维观念将成为缩短课程研发周期、提升课程实用性和内容相关度的有效举措。

在非正式学习的认可方面,“微认证”提供了一种以教师“能力本位”为出发点的教师能力评估与认定的创新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相应能力认证和数字徽章,从而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为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是一个联通教师、技术、资源、场景、培训者与管理者的生态系统。教师培训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面临着全新挑战,跨界融合、基于数据、敏捷迭代的研究与实践,将是教师培训迎接挑战的制胜法宝。

附:文件全文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王水发: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启用,一图了解什么信息与你相关


来源丨校长派(ID:xiaozhangpai)

责编丨张光




 星教师小学课程峰会光盘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