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万玮:严苛是一种病

2018-04-28 万玮 新校长传媒

严最易进入的误区是严苛,苛到深入骨髓,苛到不近人情。严苛是一种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三字经》里的名句,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严师,刚开始工作时,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严有严的好处。我曾在部队待过,深知军纪严明乃是头等大事。严,代表着效率,严,代表着战斗力。令行禁止,上通下达,兵贵神速,无坚不摧。


学校里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展示或竞赛,诸如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歌咏大会等,各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即是班主任治班能力的展现。纪律严明的班级必然有战斗力,在这类比赛中获奖也是小菜一碟。我曾经说过,在部队里成功的指战员若是到学校做班主任,一定也能成功。反之则不尽然。


有人可能怀疑孩子们的承受能力,那是因为我们往往低估了人的潜力。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苦中也可作乐。况且,古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从严,由严及宽,才是合理的思路。



那么,为什么还要质疑严师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做教师难,做严师更难,乃是因为做严师在两个层面需要有过硬的素质。


第一个层面,是道德


严总是会遇到阻力,严也总是会带来反弹。阻力与反弹首先指向班主任的个人品质。严的背后是什么?是爱心,是期望,是自我约束。严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源于自身人格的狭隘。


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与孩子们同甘苦,共患难,就事论事,不记仇,不情绪化。严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坚定的意志,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难以做到。


第二个层面,是技术


严而有格,严而有法。原则性与灵活性需要相结合,刚与柔需要辩证统一。有些教师的严,只是限于言语,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严,只是呈口舌之快罢了。真正的严,是内刚外柔,内心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力量,但处事柔和,方法多变,因材施教,随机而动。好的目的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还需要好的技术或者好的方法相配合。



严最易进入的误区是严苛,苛到深入骨髓,苛到不近人情。严苛是一种病。


发自内心严格的人通常都有着极强的自我驱动力。这种自我驱动力称为内驱力,带来的是个体自身对高成就的追求。在带团队的过程中,内驱力强的管理者总是将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迁移到团队成员中,一旦对方没有达到,便容易心生急躁,继而犯下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那就是指责。


指责伴随着情绪,就演化成恶语相向。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你是脑子笨呢还是耳朵聋了?

你是猪队友啊!

你是存心的吗?

……


心理学上将喜欢指责他人的现象称为指责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的管理者如果行事严格,往往会变得严苛。严苛是一种指责型人格的病。这种病是自负,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一种对人性的无知。



工作很多年之后,我不再坚持做管理一定得严。事实上,在企业管理界,对创新要求比较高的企业往往采用宽松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标准化严要求更适合劳动密集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而如果教育关乎的是人一生的发展,人又是极具个性化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严厉甚至严苛呢?


或许有人说,孩子在迷糊的时候,尤其是内驱力不足的时候,必须通过严格的手段施加一些外在的压力,等到孩子将来醒悟,会感谢我们的。


唉!我们总是拿这句话来麻醉自己。我见过太多小的时候迷糊长大了依然迷糊的人,那些小时候靠外力推动前进的人,等长大了有了自由之后多数并没有显现出内驱力的增长。他们一直被驱赶,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初中,考一个好高中,考一个好大学。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又怎样?最后还不是平凡的一生,而这一生,却要在迷茫中度过。


与其如此,还不如适度地宽松一些,自由一些,允许孩子们自我探索,允许他们走一点弯路,即便采取一些严格的手段,也是为了唤醒他们内心的力量,让他们产生内驱,让他们认识自我,选择未来的道路,过有价值的人生。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王崧舟:专家的话,你听还是不听?

“往下看”和“往上看”——能人主导的教育变革下,公立学校该如何突围?

中兴危机验证了施一公说的那句话:当所有精英都想去干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作者丨万玮,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文章经作者授权转载

图源 | theispot

责编丨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