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业之道 2018-06-01


新高考试点不断扩大,真正了解新高考改革政策,清楚可能存在的新问题和误区,是每一个高中生、家长、教师乃至学校都必须直面、也必须做好的重要课题。




1

新问题与新误区



先看一下首批试点省份的真实案例。

2017年是浙江省新高考第一年,然而这一年的高考录取中出现了一些很诡异的现象。

四川大学本部在浙江的一段投档线为629分,而竟然有同学以637分报考并录取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后者仅是前者的一个独立学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本。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有类似事件。其一段投档线竟然也出现了646分的惊人高分,比同济大学本部仅仅低了2分;这个分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比肩,直接甩开绝大部分重点院校一大截。

类似逆袭的独立学院,不完全统计,不低于9所;可想而知,这其中不知道隐藏了多少悔恨和眼泪。

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说现在这些名校的独立院校发展的如此之壮大了?已经可以和本部平起平坐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造成被动局面和惨痛教训的根本原因是:那些高分报三本的同学和家长,没有真正搞懂新高考改革的新规则。

在浙江试点的新高考本科录取中,学校之间不再分一本二本还是三本,所有的本科院校在一起招生。

志愿填报时,根据考生的分数分为高、中、低三段,高段分数先报,然后依次进行;同时,录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学校,而是变为了专业。

也就是说,上边这些高分的考生由于分数处于第一段,所以可以在第一批中报志愿,所有的学校任君选择。

选择时是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来,也就是“**专业-**大学”的形式,而不再是“**学校-**专业”了,由于学校不分层次了,所以在志愿清单中好大学和一般的大学是放在一起的,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关系。

若在以前,可能也会有人把独立学院和本部搞混,但是在报考专业时是分批次,在一本填报时你根本报不了独立学院,可是到了新高考,所有本科学校“一锅炖”,新高考中已经没了批次的防火墙了。

因此,对于高中生、家长乃至初高中学校及老师而言,一定真正要了解新高考“新”在哪儿,到底“改”了什么,该如何应对,不然,带来的也可能是坑。


2

考试新形式与新要求


很多人都直观地判定,新高考也是高考,无论怎么“改”,其核心还是考试。

总体而言,这个判断没错,但同为考试,现在的规则却有了改变!

合格性考试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化不大,一共是13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包括美术和音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学生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科目

学生在学完所有13门课程之后,要参加一个叫“合格性考试”的测试,可以理解为之前的会考。合格了就证明满足了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

TIPS

如果说高中期间没有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也可以在离校2年之内,再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补发毕业证的。


合格性考试的分数并不呈现具体成绩,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现。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课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100分为满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如果参加统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合格性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试。

为了不影响高考,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合格性考试采用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完之后,会尽快安排考试。

除了以上以“考试”形式结课的科目之外,体育与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学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艺术类(包括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体的时间安排,请参考届时的政策发布。

考试新形式:等级性考试

除了合格性考试之外,还有一种叫“等级性考试”的考试。

它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中,根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由选取3门作为自己的科目参加考试。(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学科,所以是“7选3”,不排除在今后有些省份将采用浙江的模式。)

这种考试有什么用呢?作用老大了。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统一考试中全部考生都必须参加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加上等级性考试的成绩。

用图表示为:

于是,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新高考与原有高考的本质差异了。


新旧高考的对比与变化


考试科目组成变化


之前高中是要文理分科的,学生只有两种固定的搭配可以选择,要么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要么文科学习政治、历史、地理。

高考旧套餐:文理两种选择

而如今不再分文理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7门)课中自由选择3门,此时,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选。 

新高考自助餐:更自由丰富的选择

除了科目的变革外,部分统一性考试科目中(即通常讲的主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现在没有了文理,所以数学科目不再分开命题,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

外语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请注意甄别两次机会是指听力两次,还是指笔试两次。从目前来看,大多省份都是听力两次机会,而笔试只有最终的一次。

虽然高考的主科并没有变化,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但是由于考试科目的变革,造成三门主科的考试趋势有一定的变化。

语文、数学、外语命题趋势变化


▼语文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阅读的能力、阅读量将会提高,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形式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语文的命题中。

▼数学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现在,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外语

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可以看出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不断加强的,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等级性考试时间

了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后,让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等级性考试。

考试时间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学期,统一组织,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机会。(具体安排,各省稍有差别,各省都会有具体政策。)

参考:上海的等级性考试时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3

赋分新规则与新机制


等级考试赋分新规则

高考改革后,与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等级性考试成绩将不再是简单的卷面分数了。此时,将会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

学生考试时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再把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浙江和上海在试点中已经有精确的方案,截止目前北京等部分省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细则)。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赋分制呢?可以先从一个看似不太正式,但很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起:

小明,某次数学考试考了95分,回到家父母一看,哇,成绩很好,于是给他做了一顿大餐以作奖励。

后一次还是数学考试,小明只考了75分,父母一看觉得他考的太差了,气不打一处来,训斥一顿以示惩戒。

对于唯分数论的父母来说,分数的高低是判断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

然而,事实却是,在第一次考试中,题目非常容易,全班的平均分是97分,小明的95分只排在全班倒数第十;而第二次考试中,题目难度非常大,全班的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75分已经排到了全班正数第十名。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考试的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高低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新高考引入“等级赋分”方式的初衷。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同科目的比较。

假设在新高考中,小刚和小丽高考都选考了物理和化学,而且在高考中两个人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的成绩之和相同;

小丽另外选考了生物,成绩是90分,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但小刚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终只能进入一个独立学院。

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记分方式,可以看到,因为选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

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丽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试卷的难度很大,小刚考的65分却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难了就得不了高分,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此时,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和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和。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单纯的分数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真实的水平。而通过各科的排名,我们就能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分数的比较,这便符合了统计学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间选出优秀的人才,单纯的分数对高考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等级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那等级赋分怎么操作呢?

按照所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过,即全体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过,以此类推。

只有百分等级,也不行,因为最后成绩出来了,告诉你物理成绩是5%,很奇怪,统计成绩和录取等也会不方便。

所以,还要将百分等级再转化为分数。此时的分数就与最开始的卷面分数完全不同了,因为已经通过排名给标准化了,各个科目之间也可以直接比较与加和了。

北京等省份的赋分政策还未出台,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浙江省的赋分制度。

浙江省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2017年)

在A~E五个等级之内,又细分了21个等级,每个等级所包含的人数比例范围略有不同,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的形态。这种等级赋分制度是比较符合统计学规律的,所以对所有考生是公平的。

21个等级所包括的人数比例分布图

标准的正态分布

因此,等级性科目的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

① 考生参加考试,获得卷面成绩;

② 根据卷面成绩,得出在全省内这一学科的排名;

③ 由赋分规则找出赋分;

④ 等级赋分后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再举个例子:

还是小明,化学试卷分数为90分,全省化学排名为10%,根据赋分规则10%的排名赋分为91分,所以91分是最后计入高考的成绩。

当然,赋分后的成绩可能与原始卷面成绩不一致,有可能高于卷面,也有可能低于卷面,取决于成绩的排名等级。(如果小明的90分位列全省11%,那只能赋分88分)

所以,即使分数变少了,由于是全省所有考生均参与排名和赋分,却是相对公平的。


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比较特殊,也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经历三年一届高中学生一次完整的试点后,浙江省加入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物理是第一个加入此保障机制的科目(之所以选择物理,是因为物理是理学、工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事关国家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

何为“保障机制”,再举例说明:

小明同学再次登场,假如其物理学科的全省排名为550位,而当年物理选考人数为5万人。

若是按照实际人数5万来看,他位于第二等级,分数为97分;但现在加入了物理保障机制之后,等级赋分的基数调整为6.5万人,他就变为了第一等级,分数将会赋分为100分。

所以,所谓保障机制,是指当某一个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全省选择人数少于一定数量时,将会以最低保障数量为等级赋分的基数。

这一最低保障数量,是根据理科、工科学位专业在省内最近5年录取的此科目的平均人数来定的;应当说,保障机制即时一种国家整体调控的政策导向,也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制度。


4

录取新方式与新变化


录取新方式

新高考改革后,在录取方式上也有新的改变。

高考录取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与以往很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只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加入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很多同学以为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一个辅助参考的因素,所以就放松了“警惕”。但实际上,它还是值得去注意的。

像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业水平”,目前浙江就做了规定,高校可以定自己的录取要求,如低于C就不予录取。因此,新高考改革以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会越来越规范,从而会打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局面。

科目选择新要求

在新高考以前,是文理分科制,志愿填报是文理分开、各自为营的。

而现在,不再分文理科,转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所以在志愿填报时,高校的专业,会根据本校特色对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和限制。

近期教育部对此下达了新的文件,详细分析,请参考《教育部:高考选考科目有新要求,19个专业类必考物理》。(具体要求,高校会提前公布,考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科目限制差异

在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专业(类),不同的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以目前公布的数据统计看,同为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大要求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南开大学要求为化学、生物,南京大学则要求物理、化学、生物。

因此,如果考生想要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如果没有选考物理、化学,而是选择了生物和其他两门,就不能报考上海交大。

所以,在学业规划中,准备选择某个专业之前,一定要在自身意向的基础上,了解各个高校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临床医学专业,在不同学校的科目限制情况


志愿填报新变化

传统的志愿填报,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我们可以选择若干个学校,然后在每个学校中选取若干个专业,所以,重心是放在学校。(如下图)

传统的志愿填报模式

然而,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志愿的填报单位将会改学校为专业,以专业优先。

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模式

目前的试点省份,浙江和上海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浙江省的做法,是具体到专业,浙江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市的做法是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组的方式进行,每一个专业组中,涵盖了若干种相似度比较大或者选考科目相近的专业。上海考生可以填报24个专业组,其中每个组可以报考4个专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北京等省份的具体政策还有待出台。我们预测,大多可能是采用类似上海的专业组的模式。


新填报方式的影响

可以说,既有挑战也有好处。

以具体的专业为报考单位,就要求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个专业的特点,包括它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就业情况等等。

而要想上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得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

从这来看,志愿填报的难度是变大了的。

然而同时,新的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由于之前是首先选学校,在学校里边选专业,我们的着重点其实是放在学校上。这样就很不利于考生的未来发展,因为有很多人选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学科。

那现在就不同了,填报基本点是专业,必须想好了具体的专业,这样是从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着手的,真正有利于考生,实现“录其所愿”。

当然,现在既可以以专业兴趣为前提,选择不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如果有特别中意的学校,又可以以学校志向为前提,可以多选择同一个学校中几个不同层次的专业。

几十个志愿大平行的方式,极大地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而且,现在是一个专业一个提档线,每一个志愿一个平行,不符合就跳到下一个,这样考生滑档的几率大幅降低。


录取批次新变化

录取批次方面,各省政策略有差异。以北京为例,北京初始阶段的新高考改革中,本科录取仍将采用划分批次的方式,分为一本和二本分别填报。

但现在不同的是,填报与录取的基本单位改学校为专业,就势必会让专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专业建设越好,分数就会越高,不同学校间的相同专业分数会有所拉大,同一个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分数也同样如此。

有可能某些二本学校的优质、特色专业要高于一本学校的差专业,甚至是远远高于。

所以说,批次的划分将会渐渐被淡化,这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在未来改革的趋势,取消批次,只分本科、专科招生。

目前,浙江的报考模式就是这样,他们不再分批次,而是根据考生的分数高低分为高、中、低三段,分别进行志愿填报。

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也会发生一些变革。最大的区别是,高职的招生录取将会与本科的招生分开,高职院校会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测评结合的方式,寻找适合的人才。

未来,分类考试将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对于特别优秀的技能拔尖人才,会有面试录取的资格。而在技术技能大赛取得的成绩,也会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其实,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高职院校是国家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确实适合高职院校,应该去主动了解,不能为了面子而上本科。

毕竟,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加分新规定

高考加分,曾经是很多家长奔波的目标。目前,全国通用加分项目只剩了5种,而且条件非常严格,具体如下:

①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对于北京市来说,则是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

② 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③ 烈士子女;

④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⑤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5

自选科目,该怎么选?


科目6选3

一般来说,确定选考的科目,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优解。

确定选考科目应该参考的因素

其实,理论分析总归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实际选择时还是不够明确,甚至说选了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走上歧途。

因此,虽说现在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但是如果不会用、没用好,就会带来更多麻烦,甚至造成遗憾。

关于如何科学选科,可以参考文章《新高考,高中生如何选出理想科目》


选科仅仅是选科吗?

选科之所以不会选或者没有选好,就是仅仅把选科当做一个小选择来看,没有从更广的角度去看待。

如果从选科要参考的因素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科目的选择,其实只是表面,它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对自己整个高中学业、以及未来的人生做出一个好的规划。

而其实,改革之初,国家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既已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也就是说,新高考之“新”,不仅在于考试。作为考生和家长,学业规划,是应该、也必须重视起来的重要课题。


6

改革本质:做好学业规划



一般来说,看似高深的学业规划,流程如下:

做好学业规划,需要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首先,是关于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人格),以及自己将来想要报考的理想大学和职业。

其次,是关于外界,首先就要了解新的高考政策,只有在政策的引领下,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然后,要了解自己理想的大学、专业的情况,以及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的信息(包括职业的内涵、未来的发展前景)。

此外,社会的需求情况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比如近两年逐渐热起来的人工智能方向,就是在社会巨大需求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

总体而言,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学业规划,至少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

应当说,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与本质,都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作为首批试点的浙江,其教育厅负责人对此曾总结:“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所需,更是成长必须面对的‘考题’”。


新高考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家长,让自己从能选择,到有能力地“会选择”,是应该、也必须做到的。


最后,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够结合自己兴趣,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学科和学业方向,取得好成绩,并前程似锦!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高考季临近,2018年新高考大范围实行, 这6点信息必须提前知道

我们在乎的不是“鸿浩”而是北大 

教师,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


来源丨学业之道(ID:xueyeyoudao),因原文篇幅过长,有部分编辑

责编丨邹雪平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