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文宝:万物皆静观而自得 | 万物启蒙峰会“专家说

林文宝 新校长传媒 2018-12-06

万物静观皆自得


林文宝

著名儿童文学专家

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人文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钱锋,或可称之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界的狂狷者之一。2016年8月他以“万物启蒙”课程提名全人教育奖。

“万物启蒙”课程,是缘于他认为今日人们真正对于世间万物的关注与体察少之又少。只有真正重视、体验与关注外界的自然万物,方能唤醒和打通人内在的感官和感悟。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这方面的塑造尤其重要。

他期许孩子“与万物为友,以自然为师”,他以儿童成长为起点,用想象、理性和爱心,创造性的打通学科边界,开启了丰富的项目学习,为中国文化的启蒙探索一条新的路径,为孩子提供了无限可能,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他以坚韧的意志,纯粹的教育情怀,带领一群青年教师,将理想的教育带到现实的世界。

“万物启蒙”课程,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即所谓的跨学科学习,是目前教育的新趋势。而其独特处是:他认为当下的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源,并尝试打通学科与文化的边界。“万物启蒙”课程,或许是对中国传统蒙学的一种继承与创新。

钱锋与林文宝


“万物启蒙”的缘起,可说当代有识之士对教育的省思,这种省思或源于清末鸦片战争(1929-1942)后,传统中国遭遇到恒古所未的挑战,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形变,对中国来说,这是中国传统解组的世纪,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

现代化运动的特色之一,它是根源于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之二,它是全球性的历史活动。这个现代化可以说发源于西方,因此西方国家挟其科技,辅以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于是所谓的现代化则沦为西化,并以全球化为包装,进行帝国主义式的猎夺。(见1985年3月台湾幼狮文化版,金耀基,《金耀基社会文选》,页3-4。)

而后有了民族自决的觉醒,且吉妮特.佛斯(Jeannette Vos)、高顿.戴顿(Gordon Dryden)于《学习革命》(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中认为塑造明日世界有十五个大趋势,其中之十是“文化国家主义”,他们说:

当全球愈来愈成为一个单一经济体,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愈来愈全球化,我们就愈来愈清楚的看到一个相反的运动,奈斯比称之为文化国家主义。

“当世界愈来愈像地球村,经济也愈来愈互赖时”,他说,“我们会愈来愈讲求人性化,愈来愈强调彼此间的差异,愈来愈坚持自己的母语,愈来愈想要坚守我们的根及文化。

即使是欧洲由于经济原因而结盟,我仍认为德国人会愈来愈德国,法国人愈来法国」。

再一次的,这其中对于教育又有极为明显的暗示。科技愈加发达,我们就会愈想要抓住原有的文化传统──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及历史。当个别的地区在追求教育的新启示时──尤其在所谓的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当地的文化创见将会开花结果,种族尊严会巨幅提升。

(见1997年4月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林丽宽译,页43~44)


昔日所谓的国际化,或即是现在所谓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当然,全球化或许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全球化的影响和播撒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文化的全球化亦趋突显出现。可是我们也不乐意单一性,或以欧、美为中心。

全球化:带来跨国交流意味着自由,离散的合理化,时空的压缩,旅行的理论化。理论上全球化是去中心与疆域,因此,没有真正的全球文化,因为认同和文化归属必须仰赖情感和传统的共鸣。

“万物启蒙”原属于充实学校“童化课程”,考启蒙意义有三:1、传授常识或入门知识;2、教小孩:3、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而后将这些课程编撰成书,并称之为《中国文化通识文本》,壮哉斯言,谁曰不宜。

今又编撰有《万物启蒙诗歌读本》三卷:第一卷《草木之华》,第二卷《虫鸟之灵》,第三卷《风物之美》。书中不见编撰者任何说明,且注解亦不针对原诗,而是提供相关的信息,而今问序于我,且任我奔驰不设限,于是勾起我的无限思序,个人认为万物启蒙诗歌读本更接近地气与传统,也更合适于启蒙。因此,拟就传统诗教、诗歌本质与诗歌特质等三方面略叙己见。

《万物启蒙诗歌读本》


首先,本文所指诗歌,当与诗、歌谣同义。

诗或诗歌之与中国,可说水乳交融,而目前儿童诗歌逐渐流于想象的游戏;古诗歌则流于吟唱或背诵,非但不适当,且有悖传统诗教。

透过历史的考察,我们知道中国诗教可说源远而流长,所谓诗教温柔敦厚是也(见《礼记.经解篇》)。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一文里,认为诗言志的历程是:

献诗陈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作诗言志

(详见1977年4月河洛版《朱自清集》,页1119-1162。)

 《礼记经解》

所谓诗言志,其实就是诗教;古有采诗之官,《诗经》的编录,原有讽谏教戒之意,但《诗经》编录之后,士大夫为宴游歌咏之需,随即成为上层社会传习的教科书,风行于当时的政治社会,至孔子以五经教学生,弟子三千,即为教诗明志。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篇),恢复以乐配诗的原有的合理状态,这是他对诗经所作的重要整理工作。诗经在春秋时代的盛行,诗经对人生所发生的功用,当时的贤士大多已感受到。孔子的诗教,屈万里认为有三点:

一、用诗涵养性情,以为修身之用。

二、藉诗通达世务,以为从政之用。

三、用诗练习辞令,以为应对之用。至于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那可以说是其余事了。从孔子以后,到秦始皇以前,谈诗的人,大都不超过这个范围。

(见华冈出版社1967年10月新版,《诗经释义(一)》,页22。)


细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以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用现代术语来说,它就是成为一个人的全人教育,尤其“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决不是余事了,它正是接地气的根植于日常生活所见。

真正关注童蒙的诗歌教学,不得不首推王阳明,尤其是《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任时先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分析《训蒙大意》,认为其儿童的方案如下:

一、 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

二、 儿童教育的原则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三、 儿童教养的教材是: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四、 教学法上注意点是:

第一、 注意了解儿童的心理性情,使其自然发展,而达到“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境地。

第二、 注意儿童的心性的陶冶。

第三、 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健全,平时以周旋揖让而动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东其筋骸。

第四、 注意儿童心志的潜化,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觉其苦难,自然而然养成健全的人格。

(见商务版,页232)


总之,王阳明能理解儿童。他认为诗歌,可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节滞于音节。”他认为儿童是人生的春天,在王阳明的心目中该是充满了阳光、欢跃和歌唱。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音乐和优美的诗可以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宇宙、对人生的希望和美感,这也是顺乎儿童的本性和自然生长的法则。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

我国历代韵文学的产生,皆源于音乐的需要。唐诗因为不能唱,而后有词的产生:词又因为不能唱,元曲于是产生。虽然新诗的产生,有失横空而来,但其本质仍在音乐性,这是无可争的事实,也是我们必先了解的事实。

寻根溯源,文学的创始,即始于歌谣、传统诗教,诗歌抒情本质与音乐性的特质,更与儿童的发展息息相关。考我国历代启蒙教材,即以韵文编写,即取其易记与渐入之效。及至清末,新教育开始公布实施,在新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受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影响,在各种西潮的冲击下,一直未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与制度,当然诗教更不易广,今见《万物启蒙诗歌读本》出版,似乎更见启蒙的意涵。

总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文化与文化并置及差异,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的文化,才是“全球在地化”的真谛。中国正在崛起,该以何种姿态现身?或许以固有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注:本文为《万物启蒙诗歌读本》的总序言,蒲公英教育智库首发。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