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一群初中生用创意重塑学校!让好教育来得更快的是孩子丨头条
当教育者放手,信任孩子的能力,真正实践教育创新、让好的教育来得更快的——是孩子。
本文授权转自“芬兰吧”(ID:FinnishEdu)
2018年初,我国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发布,建议中小学生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一小时,并减少久坐时间。
指南中指出,近3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尽管我国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明显下降,比如,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比例居高不下。同时,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不足。
事实上,在地球另一端的芬兰,近年来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
进入21世纪后,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很多芬兰孩子被动地在操场上消磨时间,有的是三五成群挤到一起聊天,有的孩子则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等下一节课,甚至有的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不仅身体没有动起来,连头都不愿意抬。
2013年芬兰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只有50%左右的小学生达到全国颁定的“每天至少从事中度至剧烈程度的身体活动1小时”的身体运动标准;至于芬兰中学生,情况更糟,只有17%达到该标准。
用这些方法先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2010年,我所在的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体育学院LIKES研究所,在芬兰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学校变革,它就是“芬兰学校动起来”项目,改项目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
项目负责人Tuija Tammelin说:“我们希望通过增加青少年在校体能活动,来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让学校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生活。”
在2010-2012年期间,Tuija和自己的团队在全国选取45所学校进行“学校动起来”项目试点,当时共10000名芬兰中小学生参与。
经过两年的试点,50%的小学生身体活动增加;30%的中学生身体活动量增加。到2018年,芬兰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小学都参与“学校动起来”项目,已成为芬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运动。
怎么做到的?有具体落地方法。
芬兰很多学校的操场上都树立起网状的运动设备,它不仅让孩子在运动时有不同的姿势,看起来既刺激有趣又具挑战性。
2016年我在芬兰坦佩雷市当地小学听课
2017年到访的芬兰赫尔辛基当地小学
2018年芬兰于韦斯屈莱市当地儿童活动地
教育设计师,在和学生商议后,把走道里的墙壁也变成了孩子们攀岩的场地。挑战学生制定有趣的游戏规则,比如只能踩黄色的点。
芬兰坦佩雷市当地小学
教师们更是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课间游戏活动。有的学生在课程表上,为自己添加一个运动项目,利用课间完成。
走进芬兰教室,你会发现有很多健身球散落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这是因为芬兰教师提倡学生选择任何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上课,学生甚至可以站着、趴着学习,身体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大脑思维才能够“活”起来。
我在于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小学听课时,老师更是跟我强调:“未来,坐着不动的教室将会成为历史,孩子需要更自由、更多元化的学习空间。”
不仅如此,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季节有偏好的现实:
春天里,小学生运动量增加,秋冬季节运动相对少;
秋冬,初中生的运动量增加(比如滑冰、滑雪),春天却不爱动。
芬兰教师会开展田野课、森林课、户外体育课等来平衡因季节变化带来的运动量减少情况,最常见的是,秋冬季节,老师多带小学生到大自然中活动,在春天里多带初中生进行户外、田野调查活动。
总之,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孩子们一旦进入户外,必然是身体和大脑并用。
方法三:运用科技支持学生运动与学习
在试点期间,Tuija Tammelin和她的团队就发现,小学生的运动量远远高于中学生。为了提升芬兰中学生的身体活动,芬兰很多学校装有电子大屏幕来激发学生的身体动起来的兴趣。
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身体曲线,可以玩虚拟跑步、跳舞、拳击、VR游戏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初中生身上的能量得到释放,还调动了他们同伴间的互动和参与度。
作者在芬兰学校玩运动科技
一言以蔽之,“学校动起来”是芬兰教育者为调动学生的运动量和校园参与度而开展的活动。
但芬兰教育者的脑洞远不止于此,他们更是利用这一契机把它做成项目制学习的主题,让学生的“大脑”也开动起来。
位于芬兰坦佩雷市哈美拉学校(Härmälä)的学生就通过这次项目制学习,从让“身体“动起来过渡到让“大脑”、让“知识”动起来。
用项目式学习让“大脑”和“知识”动起来
当芬兰“学校动起来”项目开展到坦佩雷哈美拉学校时,市教育局官员和学校校长决定利用学校改建的契机进行一次全校性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项目的目的自然是让全校学生“大脑”动起来,要做的头等大事是改建学校操场。
校长和老师并不是把事情全都包揽在自己手里,相反,他们认为学校操场是学生每天使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那么就有必要让学生来操办操场改建。
所有人都好奇,一群初中生能有什么方法改建学校?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看完下面的介绍,我真的是羡慕芬兰学校的开放性和师生的自主权。如果能重返校园,我更愿意进入这样的学校.....
首先,校长与老师和学生会的成员开会,让学生会到每一个班级去调查学生的意愿——他们想把操场改成什么样。
在汇集各种意愿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其他学校参观操场,既激发出新的方案,也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如果按自己提倡的方案改建,之后的成品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出教室,到真实世界去参观、观察、访谈、到课堂之外学习,并与田野调查、社会探索相结合。
紧接着,全校学生要投票选出最终的改建方案,包括要新建什么设备、要改建哪个区域、要废除什么地方。与此同时,校方公开此次市政府投入的改建拨款是多少钱,为学生的最终投票提供预算参考。
当学生们选出最终的改建方案后,该设计师出场接任务了吧。他们不是别人,就是学生们自己——学生会开会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开展,学生自己画设计图,并协助施工队,充当粉刷工、搬运工。
最让我惊讶的是,有学生“节外生枝”。
有三名初中生喜欢骑自行车,可是新的改建方案并没有这一项目,于是他们仨自发在一起想设计发案、画草图,企图把操场旁边的一块闲置的土地,设计成“骑行训练场”,结果他们的方案真的获得了校方的同意。
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三位学生又在一起做经费预算,他们知道市政府的拨款有限,干脆另辟新径,向当地公司申请资助,竟然成功了。
整个操场竣工时,这三位学生还给市长写邀请函,市长当天真的应邀前来祝贺。
学生画的“骑行训练场”设计图
学生邀请市长前来祝辞
学生在骑行训练场运动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允许学生“节外生枝”的教育体制?一群支持学生“节外生枝”的教育者?还是一群懂得发挥自己学习自主权的学生?答案一定是都有。
完成操场改建后,哈美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现在学校操场是动起来了,可是回头看看教室和走道还是传统模样。
如何让教室和走廊也“动起来”,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动起来”校园文化呢?校方再一次把决策权放在学生手中。
学生们群策群议,有人说下课后要在教室放音乐,大家一起跳舞或跳操;有人说在地板上贴数字或字母来跳格子,增加在教室内体能活动的可能性;还有人说在走廊里多放几个健身球,下课后练练腹部。
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讨论,因为你的想法很可能就是未来学校的样子。这就是芬兰的项目式学习,它利用真实世界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和实践。在做项目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协作、沟通、解决问题,一起创造一个新事物。
芬兰教育从来不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挂在嘴边,但我想,像这样一次次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定是芬兰孩子创造力的种子,支撑这个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丨钱文丹(80后上海教师,现留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系,芬兰教育创新智库(HundrED)中国区大使,学习芬兰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教育创新。)
来源丨芬兰吧,略有编辑
责编丨邹雪平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