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倪闽景:无论教还是学,最激动人心的时代已经到来

倪闽景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信息化为教育打开的价值空间只是刚刚开始,无论是教还是学,无论是知识传递还是创新体验,未来教育最大的特征即是:不是要学得更多,而是要学得更多样;不是要学得更快,而是要学得更快乐。



深度学习让大脑进化

什么是学习我认为,无论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学习都是把外界的知识变成我们大脑里的知识的过程,这是个生物变化的过程,需要物质支持、时间还有能量。


无论是书本上的知识、别人脑子里的知识,还是在电脑里、互联网上的知识,都要通过学习(阅读)在大脑里形成连接。最新的研究表明,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量子效应。学习是创造,是重新创造你的大脑连接。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收敛的学习,而不是一种发散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的,因为我们人类在发展,人脑在不断发展,而且这个过程只会越来越快。


在深度学习里,教育信息化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将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对于形成独特的大脑、促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被需要的主体,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深度学习倡导学习者的个性化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他们体现了整个人类的学习历史。用信息技术把这样一个图景深度呈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1.0,主要做的是硬件联通、资源共享,分享是其关键词;2.0版本关注的主要就是人的大脑、人的个性化、人的思维,重点是人的大脑和机器之间的连接。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最需要的知识工具、品质素养都发生了变化,比如矩阵、卷积、微积分、拓扑等知识,在人工智能中都非常重要,但我们目前的学习内容中并未大量涉及。再比如娱乐、有趣、分享等品质素养,以前可能并不被重视,但这些品质都是人类区分于人工智能之处。


所以,我们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便是:如何让这些品质通过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去实现?



从经典学习到超级学习

最近40年,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化阶段,人和信息快速流动。与此相对应,教育也进入一个混合式学习阶段,就像软件一样不断升级。尽管如此,我们的学习方式依然是“经典学习”。


什么是经典学习?从孔夫子到我们现在的学习,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古代人看竹简,现代人看屏幕,都是经典学习,都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和自然的方法,把知识储存进我们的大脑。


千百年来,人类都通过阅读和师者传授方式获取知识


但4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将把我们的学习带入第四个阶段:“超级学习”。


超级学习是什么?世界围棋第一高手柯洁在和AlphaGo对战后说了一句话: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们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


从技术教育的发展来看,我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我们学习新的起点。记得我刚做老师那会儿,刻蜡纸,刻得我眼睛都瞎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复印机、一体机,所以那个时候的孩子负担都比较轻。后来不用刻了,一拉就是一本;计算器也普及了,重复的计算也可以不学了。再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有些促进感官感受度,比如PPT、VR;有些技术可以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比如百度、谷歌、知乎这样的东西。到现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综合应用,将面向知识的单一性工具发展为针对人学习的系统工具


未来,每个人的学习都将有一整套个性化的系统工具


比如我戴了一个头套,戴上以后,它会产生Alpha 波,Alpha 波就会刺激你产生多巴胺,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看一遍知识就记住了,他会让我们的学习提速。也许在未来五年之内,就会出现大量的因为人工智能和脑科学而创造出来的学习工具。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如果说未来教育的趋势之一是“超级学习”——一种将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精准学习、基于人格化的创新学习和基于新技术的高阶学习完美融合的学习方式,那第二个趋势便是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对孩子来说,知识分三种:一种是共同知识。它是让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中国人,让他们与我们拥有共同文化基础的知识内容,是让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这个就谈不上创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学校教育会承担一部分。


第二种是个性知识。我认为大部分个性知识都是在校外完成的。一个孩子可能学钢琴学羽毛球学辩论,也可能去参加某一个夏令营,或者看不一样的书。虽然我们在学校也设置了拓展性的课程,但我始终认为个性不会在校内形成。


第三种叫创新知识,基本就是在课外校外完成的。所谓的创新知识,就是这个知识本来没有,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探究,最终他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知识。


未来的学习将让学习者脑中有一个自己创造的“知识世界”


2010年,有个14岁的孩子自己学习了为苹果手机制作APP的软件,开发了一个游戏叫泡泡球。做完以后上传到苹果网店。突然有一天,他的泡泡球下载量排名世界排名第一,一天就被下载了70万次,于是他一天就赚了70万美元。小孩的脑神经细胞比我们丰富,他们拥有更多的创意,因为技术已经可以让他们把创意变成现实。


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新工具。在生活中已经出现很多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比如今日头条APP的写作机器人“小明”,APP上每天产生的很多内容就是他写的,“小明看世界”“小明讲笑话”等等。我曾经还下载过一个APP,摇一摇就可以写自由诗。


信息化为教育打开的价值空间只是刚刚开始,无论是教还是学,无论是知识传递还是创新体验,最激动人心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必须要理解和把握未来教育的特征:不是要学得更多,而是要学得更多样;不是要学得更快,而是要学得更快乐。


快乐、主动、与生活无缝连接的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主流



新学习方式带来新师生关系

不只是我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向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的含义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之前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学校和老师,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有着深度依赖与尊重。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孩子们学到的知识绝大部分不仅仅来源于学校和老师,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主要是用于考试的;生活中会用到的许多知识与能力,他们通过网络等方式自己学会了。有些东西甚至老师都不懂,孩子们却已经掌握,由此,他们也会失去对学校和老师应有的依赖感和尊重


此时,教师们如果仍然摆出一种“我比你懂得多”的教育者架势,孩子们就会从心底里远离教师。


不只是“蹲下来对话”,互相尊重的平等才是新师生关系核心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教育改革的40年,这40年我们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还有师生关系、学生课外负担重、立德树人目标没有落实等等问题,深究其原因,都和师生关系相关。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在新时代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认识和发挥良好师生关系的巨大作用?老师们在积极反思和努力实践后,变化的方向也正越来越明确:


一是师生关系将越来越平等,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


二是逐步剔除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教育将更加回归人的发展,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将成为强化师生关系的要素;


三是越来越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研究男孩女孩,研究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学生的志趣能力,师生关系由此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特征;


四是更多地采用科学评价的方式,用数据来发现师生关系的动态变化,研究师生关系与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关联性;


五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把师生关系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指标当中,师生关系正在成为重要的教育成败的指标。


和学习工具的进化一样,师生关系也正努力从单一性关系变为系统工程。但我始终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也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动力之一——


未来,什么样的学习才能深度吸引住学生?这个复杂问题的答案,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如何定义“人的学习”与“为了人的教育”?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继《教育信息化的8个预言》《教育现代化,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经典演讲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先生将围绕“学生热爱什么样的学习”带来全新精彩讲演。


2018年11月29日,南京,我们不见不散!





识别 二维码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一键报名

(下载时,安卓手机请选择“普通下载”选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