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被删出教材?真相来了
有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有记者向人教社求证,人教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发生了什么事?真相到底如何?
毕业多年之后
你还记得多少课本中的知识?
比如说这个人
你是否还有印象?
是不是已经把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不过没关系,说到他的名字,你肯定会很熟悉,
他就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
说起张衡的成就,
其中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候风地动仪了。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在《后汉书 · 张衡列传》中,流传下来的虽只有零星的文字记录,但直到现在,候风地动仪和制造人张衡一同,仍被视为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的典范,并且进入教科书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1953年中国发行的“张衡地动仪”邮票 | 图 华西都市报
历史:教材上的地动仪是怎么来的?
不过,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尽。那么,那个印刷在中国现代教材之中,让我们对其充满想象的“地动仪”,又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历史教材上展示的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古代科技史学家根据史籍复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早在1936年,王振铎画出了第一套自己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并采用“悬垂摆”的结构原理。也就是从地动仪的上部垂下来一根摆,用以判明地震方向,并控制相应机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振铎被任命为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在那个时代,他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陈列、宣传之用,其中就包括候风地动仪。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原理 | 图 华西都市报
历经一年时间,王振铎放弃了自己1936年想遵从的“悬垂摆”原理,而是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于1951年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
消息一出,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由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还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复原模型做了标志。
中国地震局官网截图
争议:教材上的模型是否科学?
但这个入选了历史教材的地动仪模型,却一直受到争议。
在一些学者看来,由于存在原理性错误,这个复原模型并不能真正进行地震监测。
在不少学者眼中,王振铎所采用的“直立杆原理”无法成立。
此外,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在质疑的声音中,奥地利人雷立柏的观点最为尖锐,他曾撰写《张衡:宗教与科学》,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来,地动仪失传了,就说明它不科学、无实用性,没有不失传的道理。
但更多学者相信地动仪真的存在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陈天嘉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称,张衡地动仪是存在的,而且具有地震监测的功能,但复原工作暂时还没能完成。
中小学历史教材 | 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事实:并未从教材中消失
在争议之下,教材上的张衡和地动仪,还在吗?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消失,并称“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香港邮政推出“中国古代科学家”主题特别邮票 | 图 新华网
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统编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均有呈现。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两汉科技与文化”一课中专门设计了活动,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东汉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但是,这个地动仪早已毁损失传。后来,人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结合自己的研究,作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请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通过这些要求旨在引导学生以实践探索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张衡及地动仪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的内容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专门设置“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巨人及科技成就。
其中,专门讲述了张衡的故事:“张衡生活的时代,频繁的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张衡决心制作一架能测定地震的仪器,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各地地震情况。经过孜孜不倦研究,张衡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提出“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教材中还设置相关栏目,介绍国际上用张衡、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环形山。
统编《道德与法治》中关于张衡的内容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锐研究员在“王氏地动仪”前 | 图 华西都市报
复原:是否有可能100%还原?
候风地动仪的复原工作一直在继续,那么在将来,一个复原到100%的地动仪是否可能出现在公众面前?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3年,河南博物院就决定张榜招贤,让张衡地动仪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河南博物院不仅找到了冯锐,更是在2004年8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
在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冯锐及团队所复原的地动仪 | 图 华西都市报
现场的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意味着,类似关门、汽车过境、巨大的炮声等都不会干扰到地动仪。
但学界对这一版本的模型同样存在质疑,认为其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对此,陈天嘉认为,100%还原难度比较大,目前确实没能实现完全的复原。
对许多网友期盼的“复原地震仪实现地震监测和预报”,学界并不看好。在陈天嘉看来,科学界对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和复原,历史意义多过现实意义。
近年来教科书引发过的争议
教科书引发争议已经不是头一遭,近两年,从部编教材到校本教材,有不少细节都被搬到网络上热烈讨论过。小新君作了简单梳理,一起来回顾一下:
1. 卫青、霍去病也曾从教科书中“消失”
去年,曾有网友曾置疑,2017年新版统编本历史教科书初一上册,较2015年旧版删除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内的《汉匈和战》一节,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一同被删掉的历史人物还有匈奴的冒顿单于,昭君王蔷,神医扁鹊等,引发大家对新版历史教材的质疑。
随后,人教社官博发表声明: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学习内容,原有版本历史教材安排在初中阶段,这次统编历史新教材安排在高中阶段,新教材将在2018年秋季使用。
人教社官方微博回应
2. 小学一年级要先学识字后学拼音
小学一年级学习拼音和识字的顺序调整为:识字一个月后再学拼音。对此,专家解释,这种变化不仅跟当今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状态有关,更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关。“过去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说,但是现在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儿童在入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对汉字并不陌生。
3. 诗词讲究“平仄”,不能随意改
部编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处明显差错,还和杭州西湖有关——在一节《名联欣赏》的小栏目中,选用了甘肃籍学者、一代楹联大家黄文中为杭州西湖撰写的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名联欣赏第五条为黄文中对联
而杭州孤山中山公园的“西湖天下景”亭,亭柱上悬着一副用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的叠字楹联,原文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西湖天下景”亭
由此,由此引发了讨论。有中学语文教师说非原则性错误不会纠结,也有楹联专家认为诗词讲究“平仄”,不能随意更改。
4. 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史实错误较多
“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上册),2017年秋季在浙江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很多关注。该册教材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注明“小学五年级适用”。共分五个单元,总计18课。课文“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每课时一个故事”,医学史的内容篇幅较大。
教材封面及目录
公号短史记作者细读后,发现存在一些错误:如书中介绍了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而流传至今的故事中,神农尝百草寻找的不是药物,而是农作物;《医的起源》一课中,关于名医扁鹊的言论与历史考据不同等。
5. 生命教材出现“致命错误”
2017年9月开学不久,媒体报道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关于“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存在“致命错误”。
《生命与健康常识》教科书中,教小孩下水救人和“控水”方法都存在错误之处
媒体报道后,有游泳教练针对教材提供的“溺水怎么救护”提出质疑。湖南省教育厅对此事高度重视,很快组织部分水上救援专业人员及医护人员,对该教材“溺水怎么救”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经过论证,专家认为教练所提的意见是中肯的,据此,要求教材编写者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6. 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智商
2017年,一篇流传已久的“假课文”引发了广泛讨论。课文来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7-139页,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
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上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
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实际上,早在2009年,就有三位老师对这篇课文提出质疑。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网站上删除了《爱迪生救妈妈》一文的电子版。不过,几年后这篇假课文依旧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中。
假课文还不止这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屡经修订,修订的是同一个地方——地震的时间。
课文是这样开头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2002年5月、2003年5月印刷的课本都是这样写的,然而1989年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
2004年6月印刷的课本,课文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实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然而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教材,不时有家长、教师和专业人士质疑编写错误,甚至是一些低级错误。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与教材的编写机制有关,往往就由几位专家编写,然后交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审定后所有学校、学生使用。这种闭门编写机制,一方面,很容易造成教材的编写和实际教学脱节;另一方面,会由于编写者自身视野、专业知识的局限,而出现教材内容的疏漏。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哈佛权威脑科学家:学习不好,情绪低落,比吃药更管用的方法原来是……
日本再次豪取诺贝尔奖的秘密:钞票上就差印“好好学习”四个字了
来源 | 新华社;据短史记、中国青年报、升学宝、教育思想网等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自新校长传媒
责编丨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