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师素养现代化——新时代的治理难题
社会转型变革,激荡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21世纪的教师职业在由神圣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流变中,不断被解构和重构。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教师的负面信息不绝于耳,乱象繁生,颠覆着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传统认知。尽管这其中有社会误读、媒体炒作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但与此同时,却也无法遮蔽我们在教育面向未来的重构中,教师职业角色的重塑和发展所面临的转型之困。
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技术,对生产、生活、教育等领域的日趋渗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环境与形态,重塑着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范式,引发了教育人的职业危机与职业反思:今天我们该如何为人师?
审视大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不得不重新观照当下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重新认知教师职业的时代定位,正视在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教师职业素养现代化所具有的先决性、紧迫性。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它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强调要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意见》的出台是对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发展诉求的密切回应,为各地区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大的可能是,它将以新的规制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区域推动教师素养现代化,要因地制宜,必须布局长远。要以《意见》提出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未来5年以及2035年的目标任务为指导思想,进行体系化设计,分阶段实施;力避应景式举措,走内涵发展道路,就教师队伍梯队建设、结构比例、培养培训、激励机制、发展通道等进行科学谋划;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全面优化各项制度设计;推动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能支撑起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一批批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
区域推动教师现代化,要因校制宜,必须基于校本发展平台。学校场域、育人实践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阵地,教师的发展必须在真实的岗位、工作场域下,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自觉努力。
因此,要坚持‘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倡导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社区等学习共同体,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在课堂实战中提高教学素养,在教研活动中提高学科素养,在科研过程中形成个性特点,在多样的培训课程中开阔视野,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递升的常态机制。
区域推动教师现代化,要以教师为本,形成有效的内驱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有效实施民主治理。
促进教师以开放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改变传统观念,强化对现代教师的身份认知,形成坚守专业理念的秉性,探索新的专业生活方式,以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国际化的教育视野、专业化的教育能力、信息化的教育手段、智慧化的教育实践,重构教师职业范式,以专业理性的常态自觉促进自身价值体系、职业素养的重构,实现向现代教师的华丽转身。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呼唤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期待越来越多的改革范例和区域样本不断涌现。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