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嗝嗝老师》的动人不在“爱的奉献”,而是直击教育痼疾的智慧

黄耀红 新校长传媒 2018-12-05


单向度的知识授受,无法激起生命的好奇,无法获得创造的原型,亦无法触摸到知识的温度。知识与生活的分离,正是现代课程与教学之痛。




1


其实,她是一个病人。她的病,奇怪得有点不可思议。间歇性脖子抽搐,不时发出狗一样的叫声,一切都是这样无可抑制。


医学上称之为妥瑞氏综合症。


她容貌姣好,才能出众,甚至拥有两个理学学位。然而,上天让她与此种“怪病”相伴一生。


如此慧中秀外的一个女子,如此不可改变的生命缺陷,美与残缺之间便生出了一种莫名的张力。


这一生,她究竟可以做点儿什么呢?即使将全世界所有职业都想遍,相信你也不会将她与老师联系到一起。天下有哪一个课堂,可以接受那不时袭来的抽搐和怪声?


然而,做教师偏偏又是她此生无可救药的执念。


一个看起来最不可能做教师的女子,终于做成了教师。岂止是做成了,她简直成了为现代教师职业找寻灵魂的人。


她,就是印度电影《嗝嗝老师》的女主角——马图尔奈娜。


她用一间教室所孕育的奇迹,撕开了一切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让人们从此看见那些隐藏于教育日常中的粗暴、固执和荒谬,也看见人间最高贵、最明亮的灵魂。


奈娜带着十几名学生完美逆袭的故事,像一束光,穿过南亚次大陆的古老文明,照在我们的现实里。


很多次抑制住泪涌的冲动,长长地吁一口气,走出影院。


那一刻,奈娜美得像人间天使,甚至连同她那止不住的抽搐与怪声,都成了值得尊敬与怜爱的一部分。



这世上,长相漂亮、说话正常的男人女人无以计数,为什么电影偏偏选择这样一位罕见的“病人”去切入教育母题?


“漂亮的皮囊满街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想,这种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审美张力,正如《红楼梦》里的“空空道人”,或如民间传说中的济公,“缺失”往往会成为“完美”的反衬。


奈娜为求得一份教职,五年奔波,四处碰壁,被拒绝达十八次之多。


然而,她从不放弃,她的内心里始终有一束光的照耀。


 那束光来自于她的童年,来自于那个叫可汗的校长。当年,圣诺特克斯学校的礼堂正在表演,年幼而有病的奈娜不时在台下发出怪声。当可汗校长得知她的不幸之后,当着全校同学的面,说一定给予她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公平对待”。


那个金黄、暖色的舞台,连同可汗校长的温暖的话语,像一颗种子埋进了奈娜的生命。


待她长大成人,当初的种子已然成了内心的根。那就是教师的生命本质:遇见生命,改变生命,成全生命。


是的,当内心拥有如此饱满的种,扎下了如此深厚的根,所谓的嗝嗝之“病”又算得了什么呢?


病,是一面镜子。此间的言外之意是:一个人,一旦正心诚意,明乎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本质,即令像奈娜这样天然带着欠缺的人都能创造完美的奇迹,又何况数以千万计并无身体缺陷的寻常人群呢?


2


百折千回之后,马图尔奈娜终于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在圣蒂克私立中学,在当年可汗校长给过她公正待遇的儿时母校,她终于可以走进9F班的教室。从此,看起来最不可能做教师的奈娜成了脖子依然抽搐,依然发出怪叫的“嗝嗝老师”。


她的“嗝嗝”,不断招来人们的嘲笑、鄙夷、和奚落。而她的“精神”却从未因此而暗淡,相反,始终明亮。


她的“病”无可遁形,相形之下,她所面对的“教育之病”却掩藏在无数司空见惯之中。


所有的教育病,都在9F班里找得到折射。



9A与9F,是两个班,也是彼此对立、隔膜、仇视的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当学校失去了公平与平等,当教师让学生带上不同的等级与标签,教育必然陷入傲慢、冷膜与僵化之中。从此,教育就迷失了成全生命的本分与使命,失去了生命的温情与敬意,也吞没了生命的丰富与可能。


太多的情节与细节,表达和强化了这种因分别之心而带来的人际对立与心态恶化。


相对9A班贵族精英的优秀,9F班14名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叛逆与自弃的背后,无不缘于社会和学校加诸他们种种身份歧视与命运不公。


为什么他们抽烟,起哄,整蛊,恶作剧,极尽粗野,戾气与玩世不恭?为什么他们为一点小事就与9A班学生大打出手甚至相互群殴?为什么他们把尽快轰走嗝嗝老师作为私下赌注?


一言以蔽之,学校教育价值之病态,必然带来学生发展之病态。


这是圣蒂克中学的“教育之病”,是印度的“教育之病”,当然也是我们身边这种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之病”。


相对于老师的“嗝嗝”之病,这一种病,隐匿得很深,藏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之中。


就像悦纳了“嗝嗝”的病一样,奈娜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悦纳了教育的病。


她始终用“丰满的理想”拥抱着“骨感的现实”。


她始终是个“与病共舞”的人,不管是显于身体的,还是隐于教育的。


3


《嗝嗝老师》里,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爱的奉献”,而是奈娜的教育智慧,那种直击现代教育痼疾的智慧之光。


单向度的知识授受,无法激起生命的好奇,无法获得创造的原型,亦无法触摸到知识的温度。知识与生活的分离,正是现代课程与教学之痛。


奈娜老师的教学魅力足以令人忘却她那“带病”的表达。


谁说数学课就是正襟危坐?她的课堂在阳光下、在微风里开放。她让学生坐在户外,一一将煮熟的鸡蛋抛向学生,让“抛物线”的知识从此带着温暖的鸡蛋味道;


谁说物理课就是实验与公式?她的物理教学由一枚篮球开启;


谁说教师的道理就是说教?她走访每一个贫困孩子的家庭之后,看见叛逆表象下那些自卑与脆弱的内心。



修轮胎的阿蒂什,修小车的基拉姆,永远挂着耳机的阿什文,街头赌博的拉芬德,削秋葵的塔曼娜,内心向上而聪慧的欧露……他们,或能唱RAP,或具心算天赋,或勇于担当,或富于正义……


奈娜老师所唤醒的,正是潜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尊与自信。


她不可控制地发出怪声,可是,对学生的启发却总能独辟蹊径,她的智慧显然非同庸常。


贫民的家长无法来学校开会,她便骑着电动车走向了贫困的街巷深处,对每个学生的生命境遇有了“理解之同情”。


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音,掐去一小截之后,粉笔声立马和谐悦耳了。如此直观的举动,指向是却是“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哲理追问。


她让学生拿出纸笔,写下各自的恐惧与害怕,然后领着大家将纸折成飞机,将所有的惧怕与迷茫全部放飞。那是一种蕴含深远的仪式。


如果不相信“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9F班上这群深处教育病态与阴影下的孩子,会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的老师放弃。这是生活的真实。


电影中,瓦迪亚老师所代表的正是这种普遍的世俗之力,他笑话乃至敌视奈娜的一切创意与努力,甚至怀疑最终9F的成绩系作弊而来。可喜的是,电影并没有将他塑造为一张反面的“脸谱”,他依然是生动的“人”。在最后的集会上,当他明白9F的成绩全然真实的时候,他终于承认嗝嗝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的身上,同样看得见教育场域中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与改变。


校长这个人物也挺可爱。是他成全了奈娜的梦想,给了她做教师的机会;又是他同意可以将勋章授予9F班。


然而,他也是教育威权的化身。与众多校长一样,他在意全国科学竞赛的获奖,以开除为教育惩罚的工具。


4


在我眼里,《嗝嗝老师》就像《小萝莉与猴神大叔》一样,都是开掘人性深度的经典作品,足为世人称道。独特的印度歌舞,不仅带来视听享受,同时也是组接蒙太奇的特别方式。


“嗝嗝老师”所秉持的理想,我们并不缺乏。


两千多年前,在那个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时代,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堪称石破天惊。那是划时代的思想里程。因为,它意味着一个由贵族而平民、重心全面下移的教育时代得以开启。你想,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民间力量的集结与唤起,还有什么力量甚于教育?



然而,这样的历史荣光并未带来教育的现实辉煌。


我甚至想,倘若“嗝嗝老师”在中国,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或许,前提就不会存在,因为她压根就不可能成为体制内教师。即使偶然做了,那她可能被塑造成身残志坚、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典型。


我们太习惯这种泛道德宣传了。口号大而空,空山不见“人”。


我们没有真正触及灵魂的教育电影,并不是教育的主题就没有力量。像《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之类的震撼人类灵魂的世界经典教育电影不少,为什么没有一部是中国的?


我们习惯于苦难与悲情,习惯于成仁与成圣,恰恰失却了对教师生命的理想追问。我们满足于神圣的光圈,而看不见那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本体。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也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


满屏充斥着宫廷内斗的血腥,算计与被算计的阴谋阳谋,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情节编织下尽显人性的黑洞。一个民族在权力和人际网络里纠缠耗散、尽显奸滑聪明。艺术若醉心于帝王或后宫,怎么能从阴暗的心灵泥淖里抬起头来,看见浩澣的星空?


回到教育就是回到温暖而博大的人性。



这些印度电影也给教育者带来思考


《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在放弃了职业生涯后,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取名吉塔和巴比塔。让马哈维亚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姑娘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赛场上,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 


就这样,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将面对更大的诱惑和更多的选择。


《起跑线》



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神秘巨星》



少女伊西亚拥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对唱歌充满了热爱的她做梦都想成为一名歌星。然而,伊西亚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家庭之中,母亲娜吉玛常常遭到性格爆裂独断专横的父亲法鲁克的拳脚相向,伊西亚知道,想让父亲支持自己的音乐梦想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某日,母亲卖掉了金项链给伊西亚买了一台电脑,很快,伊西亚便发现,虽然无法再现实里实现梦想,但是网络中存在着更广阔的舞台。伊西亚录制了一段蒙着脸自弹自唱的视屏上传到了优兔网上,没想到收获了异常热烈的反响,著名音乐人夏克提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教师必修课:好老师要有气度、深度、风度和温度

“插队”怀孕被辞退,女教师与学校对簿公堂……除了排队生育,真没办法了吗?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温儒敏全面解读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 | 黄耀红

来源 | 非常教师

编辑 | 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识别 二维码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一键报名

(下载时,安卓手机请选择“普通下载”选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